一支触动我心灵的录音笔

2011-05-24 14:3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提要]

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众网)副总编辑  曲涛

    风雨艰辛,辉煌岁月,大众网转眼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我是大众网的老员工,既经历过早期和同事们抱团苦挨互联网冬季的艰苦岁月,也享受到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快乐时光。大众网是我履行职责的平台,让我实践着从事新闻工作的梦想,同时,大众网也是培养我的沃土,引领着我不断成长、成熟。看到今天的发展和成绩,心情激荡不已,抑制不住手中拙笔,撷记忆飞絮,与同事们分享。

  我2003 年9 月调入大众网后,既从事过新闻采编工作,历经了众多战役性报道,也策划制作过众多网站,为网站带来经营收入;往事如烟,但历历在目,在网站工作、生活的情形总能在脑海中清晰泛起,让我回味到快乐与激情。其中有一件我经历过的事情,确切的说是见证的一次新闻报道,对我的触动犹大,至今不能忘怀,每每激励、鼓舞、自省、鞭策自己——

  2009 年春节期间,报业集团派出新闻服务队赴北川地震灾区进行采访。时任两报副总编辑的朱德泉担任队长,我和王铁同志担任副队长,我们一行十几人在腊月二十六奔赴北川。随行的网站记者有杨博、陈宏发和三名爱心网友。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温家宝总理来看望当地群众,并接见援建工作人员。北川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振溪让记者们换上迷彩装,与援建工作人员一并去山东援建的猫儿石村吉娜羌寨等待温总理的接见。在北川能见到总理是莫大的荣幸,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兴奋和激动。此刻,我注意到朱德泉若有所思。“我想采访温总理”,朱德泉压低了声音告诉我。我注意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难以压抑的兴奋之情。当时我很诧异于他的想法,因为此前徐振溪一再嘱咐,记者要见温总理,身份就是援建工作者,不要采访,要遵守纪律。这采访能完成吗?我心里不禁犯起嘀咕。我说:“带上支录音笔吧,如果能录到音,可以先将音频发到网上,初六出报纸再发文字稿。”朱德泉点头称是。

  临近傍晚的吉娜羌寨山风刺骨,在寨顶新建的小广场上,我们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跺脚、跳动,身着盛装的羌族儿女跳着欢快的锅庄舞,广场四周的山坡上聚满了前来欢迎温总理的群众。将近晚6 时许,一路车队徐徐驶来。身披羌红、精神矍铄的温总理来到我们面前。此刻,广场上沸腾了。“温总理好”、“温总理辛苦了”的声音响彻山谷。温总理绕着广场缓步前行,边走边和当地干部群众一一握手。我们在广场另一侧列队站立,期盼着温总理的接见。此时,朱德泉已经挤到了队伍的前面,手中紧攥着一支录音笔。

  温总理很快来到山东援建工作者队伍面前,徐振溪快步上前,简要汇报了援建工作。朱德泉则机智地“卡”在了总理和徐振溪之间,占据了能和总理对话的有利位置。在热情的人群簇拥中,总理的脚步是停留不住的。但当和朱德泉握手时,总理却被朱德泉吸引住了,足足逗留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那种场合,一分钟的时间弥足珍贵,也就是利用这一分钟,朱德泉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采访。

  “总理,过年好!我们是山东的新闻志愿服务队,请您给山东人民说几句话好吗?”朱德泉在人群中大声说道。总理听见后,停下脚步,拉住朱德泉的手神情庄严地说:“谢谢山东人民对灾区的支持!”停留了几秒钟后,总理又饱含深情地说:“向山东人民问好、拜年!”朱德泉激动地回复道:“谢谢总理!山东人民也向您问好!总理,您多保重!”接着,周围的山东援建工作人员和记者们一起鼓掌、欢呼,共同向总理拜年。

  这段珍贵的采访对话牢牢刻录在朱德泉左手紧攥的录音笔里。回到驻地,经过杨博同志整理编辑,温总理深情而有力的声音被清晰地回放出来。“录音很清楚”,我兴奋地对朱德泉说。朱德泉却略有失意地说:“因为手中拿着录音笔,失去了一次和总理双手握手的机会,我心中是有遗憾的。”我宽慰说:“好在录音成功,您做到了一个记者应当做的。”

  成功采访总理的消息第一时间报告给集团领导,也迅速传到了集团后方。大家闻讯后,无不欢欣鼓舞。集团领导下达指令,音频率先在大众网发布。于是,2009 年1 月25 日,一篇题为《温家宝总理通过大众报业集团新闻服务队向山东人民拜年》的网络新闻成为大众网的大标题新闻。新闻重点以录音形式呈现,在齐鲁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吸引了众多网民读者的点击收听。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次采访,更是一堂生动的新闻采访课。在任何采访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在安检严密、纪律森严的接见队伍中脱颖而出,挽留住总理的脚步并录音采访,是朱德泉非凡的勇气、能力所致。在那种稍纵即逝的环境里,他表现出的高超的采访水平、抢抓新闻的敏锐性和机智的现场应变能力,体现出一名优秀记者的素质。这件事情对于我总能记忆犹新,不能忘记的原因在于,一是莫大的激励鼓舞,这次成功的采访值得我珍藏心间,不断学习;二是深刻的审视自身,自己在新闻这条道路上差距甚大。时至今日,报道仍然能在大众网搜到,采访温总理的照片也成为网站文化墙的首图,朱德泉同志也调入大众网担任总编辑职务,而那支触动我心灵的录音笔,我想现在朱德泉同志应当还保留着。

  现在,每当我看到文化墙上的照片,吉娜羌寨鲜活的一幕宛在昨日。如今,大众网编辑记者队伍快速膨胀,尤其是更多的年轻记者加入进来。借大众网十周年往事征文的机会,我将这段难以忘记的见证写出来与弟兄姐妹分享,目的一是抚今追昔,激励学习。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老记者的典型案例,在采访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二是期望超越,勇执牛耳。今天,大众网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并且正处于转企改制的关键时刻,“十年磨一剑,亮剑正当时”,希望大众网人能够面对明天,勇于超越,再创辉煌。

杨凯

editor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