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声——我的三年网事

2011-05-24 15:0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提要]

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众网)总编辑助理、采访中心主任  李冉

  2008年2月,我毅然从报纸转行来到大众网,是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当时的我对新媒体不甚了解,而前途也是一片未知,之所以敢闯并坚持下来,仍然是缘于我对新闻的执着和热爱。今日回首,新媒体的确赋予我宽广的舞台和闪光的荣耀,使加速成长、持久兴奋、激情澎湃,但也为之饿体肤、苦心智,承受着加倍的苦和累。

  虽然短短三年,但提笔千言、感慨肺腑。纵横千日,我想,于我本人,于大众网,都像是正在绽放的花,索性就写这花开的声音吧。

  第一部分:踏雪寻“梅”,香自苦寒

  2008 年2 月,贴在新闻大厦15 楼电梯口一张不起眼的招聘启事,促使我结束了10年的报纸新闻人生涯,应聘来到了大众网。

  当时的新媒体、尤其是大众网,无论在集团还是在全省乃至国内,并未取得今日地位,人们对待新媒体的态度也是以茫然居多。那个冬天,我第一次来到员工餐厅楼下的大众网办公区,一切是那么安静。

  此前,与时任网站总编辑、总经理的潘子江老总素昧平生,交流也因此变得极其简单。“我就是想来做事的,如果您觉得我能扛活,就要我……”我口无遮拦,直白地让潘总笑了。按照程序,参加竞聘,也许是我的率真和职业经历打动了领导,很快,我就接到了“录取”通知——新闻中心主任。

  从记者到主任,没有副职的过度,可见新媒体领导者的创新和魄力,也可见新媒体求贤若渴的急切。这使我的心更加忐忑,因为除了熟练掌握新闻业务外,我尚没有管理的经验,更要命的是我几乎就是一个网盲。

  上班的首要,就是舍弃在传统媒体做老记者的“自由”,适应网站24 小时工作的节奏。从使用wcm 发稿开始,我当起了网络新兵,每天起床时“自我斗争”的结果就是早上7点至7 点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

  那时的新闻中心办公室里有美编,有数字报编辑、频道编辑、论坛管理员,然而,却没有专职的记者,只有6 名新闻编辑在两班倒,一个月当记者,一个月当编辑。办公设备也少到了有的岗位要两个人共用一台电脑,两台仅有的用来做直播的笔记本也是坏了电池的。更令我不习惯的是办公室里沉闷的气氛,缺少了媒体人的激情。

  面对资源和人力的缺乏,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局,但是心里想着一定要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既然无法拥有传统媒体的资源,无法拥有强大的团队,做常规报道也并非我们的强项,那就寻找突破点吧。于是,我把“首战”瞄准了网络问政,《历城代区长李胜利做客大众网》成为我网络视频访谈的处子秀:第一次专门买来职业装、第一次自己化出镜妆、第一次坐在主播的席位上……那一天,我们动用了所有的两台设备,动用了所有的3 名记者。节目直播的同时也在历城电视台播出。不久后的一天,我在遥墙农家乐吃饭,没有想到,老板娘居然认出了我,问我是不是采访他们区长的女记者?一种久违的激动席卷了我的全身,我的心里暖了起来。

  我要把“网络问政”坚持到底!即便我们没有知名度,即便我们缺乏人财物,即便我的观点在主任例会上遭到了当时的质疑……从那之后,我们有了与大众日报联动的“百强县书记访谈”。

  2008 年的秋天,杨博,我,还有宝才、宏发、晓亮、吴哲中的一员,成为网络问政的“铁三角”。每每由“杨师傅”驾驶私家车,载着设备,拉着人,不管路途多么遥远曲折,即使路上爆了胎,我们仍然唱着歌……虽然,这是一份没有报酬的任务,甚至没有顾及路上的安全,我们却在坚持着,我们自找的“负担”换来了所到政府对我们的器重,还有对报网联动探索式的经验。

  2008 年,即使是在“小米加步枪”的时期,大众网仍顽强地参与了奥运会报道,策划了“老区光明行”慈善行动,打造了网络问政的雏形。在这个时期,我的心里更多的却是酸:我去青岛看望跟随报纸团队采访奥运火炬的记者肖辉杰(后来考上公务员离开了网站),当我看到他晒得黝黑的脸庞,抱着一个没法用电池的笔记本工作时,心疼过后是心酸:当我因为报纸不诚信抢发了稿件,第一次跟晚报的部门主任在电话里激烈冲突时,气愤过后是心酸;当我的记者因为长期以来的“约定俗成”,失去了跟报纸记者争抢新闻的主动时,着急过后是心酸;当我听时任总编助理的曲涛讲起采访奥运会的经历:人家的“大炮”是扫射,咱的400D 是单点时,笑过之后是心酸……

  2008 年夏末,我自己开车去青岛“化缘”,旅途奔波近1000 公里换回了5000 块钱的“饭票”。2008 年11 月8 日,记者节,用这些饭票,新闻中心的弟兄姐妹们第一次吃了顿团圆饭。那晚,十几个人喝了8 箱啤酒,醉眼朦胧后,很多年轻人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在大众网度过的第一个记者节!

  转眼,冬天即将过去。在那个冬天,我们“踏雪寻梅”,是为了让心酸少一点,让傲骨多一些,纵然不会一下就壮大,但至少经过“苦寒”的锻炼,我们变得自信、更有尊严。

    第二部分:“迎春”花开,遍山烂漫

  2009 年初,网站决定采编分离,我带着宝才、宏发和吴哲,就此分离出新闻中心,开始了“职业记者”的生涯。那时,我已是网站的编委,虽然手下的兵少了,但是肩头的担子却没有轻下来。

  渐渐地,春天来了。互联网的发展强势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记者,炜程、尔印相继投奔而来,加上从实习生通过考试成为记者的小司、新婷和隋乔,采访中心的办公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更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不久,时任副总编的朱德泉老总也来了。

  至今还记得,朱总来到网站写的第一篇内部小文章是《网事乱码》,那是他对当时一段时期网络新闻的一点感悟,就贴在采访中心办公室的小白板上让大家学习。这位在报纸时期的老大哥、老领导的到来,让采访中心很快找到了感觉。

  第一场新闻战就是“5·12,我要爱——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活动高远的立意、经济帮扶的实质,令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竖起了大拇指,它们几乎全部转载了大众网的稿件,很多还主动配发了评论。这样的成绩鼓舞着我们每个人,北川茶连续不间断的直播,让记者们开始慢慢上道。

  随着视频部门的融合,采访中心更名为全媒体采访中心,大众网组建了集团内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队伍,15 人成为历史上采访部门最大的规模。当时,很多人看着我们的名片不解地问“什么是全媒体?”我们的回答笑里带着自豪,因为我们以新媒体的敏锐走在了报道形式的最前列。

  很快,全运会到了。面对“全运官方网站”的绝佳机会,针对队伍基础薄弱的现状,不放弃一切时机练兵成为当时的战略策略。现在看来,很多并不重要的赛事直播、预演和“卧底”,对于当时的大众网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正是做了这么多功课,才有了开闭幕式成功的直播,才有了“独家逮刘翔”……

  在奥体中心的12 天,成为所有记者大众网生涯中难以忘却的12 天。每天在赛场满天飞;每天看着直播间里的嘉宾走马灯;每天总是夜色已深,十几个人挤在别克商务车里回家,以至于朱总不得不在前排抱着小燕雨……

  2009 年,人人心里渐渐开了迎春花,大众网通过北川茶和全运会实现了新突破,发出了声音,打开了局面,在人员和设备上也达到了全所未有的投入。在全运会开幕式的看台上,我和杨博带着三个笔记本、一台摄像机、两个镜头、一个照相机在做直播,这豪华阵势令旁边的同行艳羡,那时我心里的满足简直无法名状。这一年我第一次查出了心肌缺血,但是这种疲劳病却无法阻止我前进的脚步。

  全运会让我们的自信达到了一个高度,在奥体中心结束战斗的最后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在广场上合影时忘情地跳了起来!
  第三部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自由招展 

  2010 年,董事长、总经理林忠礼老总来了,新任领导班子为大家打了一针强心剂,大众网风生水起,成为引领山东新媒体的风向标。这一年也成为采访中心的品牌年,网络问政、独立调查、所长在线,一个个诞生了。

  做记者的都希望自己在最强势的媒体,最成功的平台,我们还没有那么强势,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把弱队变强,才是最大的本事。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2010 年、2011年,我始终在路上,北京、上海、青岛、日照……随着车轮的滚动,我们在全国“两会”打了胜仗;我们圆满完成了世博报道;独立调查做到了60 期,小有名气;所长在线成为省政法委的宣传典型,业内反响强烈;日照记者站顺利开张,标志着自建站的模式成功;我们捧回了省级青年文明号的金色牌匾……

  从“请问市长”开局,到9 人团队赴京,再到促成姜大明省长到大众网与网民交流,这一年网站对网络问政进行了大力的尝试和创新,太多的“好运”让我诚惶诚恐。我被授命为总编辑助理,成为我人生的道路上的又一次提升,我所能做的就是更多的付出,与这个位置相匹配。

  于是,心里的压力不减反增。从来到网站的那天起,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打出我们的品牌?如何打出采访的品牌?如果说当初的“百强县书记访谈”是一个引子,那么今天,“请问系列”就真正实现了我的“问政梦”。在上下班高峰时的电梯里,很多老同事经常打趣我说:现在凡省长出现旁边就有你啊。我知道这是客气的夸奖,但是心里也不禁美滋滋的,这说明大家在看我,在看大众网,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随着事业的发展,网站的壮大,我又面临着新的痛苦纠结:采访中心骨干不断被抽调到其他部门充实力量,先后走了7 个“壮劳力”,人数达到了采访中心鼎盛时期的一半!看着往日的战友如今担当了更重要的角色,我首先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骄傲,然而,开心过后是郁闷,采访中心怎么办?我们的品牌怎么坚持?郁闷之后只有选择咬着牙坚持,因为我和我带领的团队不能输!

  2011 年3 月31 日,采访中心终于吃了许久以来第一顿团圆饭,因为长期征战和支援建设,部门的人从没有齐过,第二天,韦辉就要赶赴德州支援站上的建设。席间,我感慨地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我心里的宝,手中的苗,我舍不得!座位上,有的同志的眼睛湿了。

  来到大众网已经1000 多个日夜,最初,为了让记者们知道稿子怎么写,我都是把改过的地方“标红”,再给大家发回去;现在,采访中心的成员能拍会摄又能写,成了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全媒体团队。听着外界的好评,看着他们像太阳花一样招展,我的心里是自豪的,这时就忘却了那些备受煎熬的不眠之夜和不得已的车马劳顿。

  常为深爱含泪水,惟恐蹉跎误苍生。仅以一个记者的责任,无法与为“苍生”的胸怀相提并论,但是那种对事业切肤的爱却时常让我在背地里泪流满面、甚至是嚎啕大哭过。爱,才会心痛;在乎,才会为之高度负责。在坚守中,这种爱还将持续下去,为我的追求,为我的团队,也为所供养并培育我的集体!

杨凯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