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才:陪伴大众网一起变化

2011-05-25 11:02: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提要]

编辑中心频道建设部 刘宝才

    到今年的5月,我来大众网整整三年。今年5月28日,是大众网的十周岁的生日。在这三年里,大众网正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很幸运地陪着大众网一起经历着。

  三年前,我怀揣着火热的新闻理想跳槽来到了大众网。至今,我还记得刚来时,戴主任跟我说得那句话:有我在,就让部门的兄弟姐妹们有饭吃。就是跟着这样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我开始了编手机报的日子。那段日子里,我们手机报编辑们闲暇时开着肆无忌惮的玩笑,讨论着“的、地、得”的用法。工作时我们经常为了去冗存精,经常将一段百十字的新闻删了再删,让它变成一短小精悍的新闻大餐。为了减少手机报的错字别字,我们遇到不懂的字,就翻开词典,寻个所以然。那段日子让我知道了:新闻不是长了才有内容,能用几十字说明白的事,把他扯成几百上千就是废话连篇。手机报,浓缩的全是精品。

  四个月后,大众网编辑中心正在酝酿采编分离,成立采访中心。为了充实采访力量,李主任正在“招兵买马”。为了更直接地实现我的新闻梦,我到了编辑中心。当时的新闻中心采编合一,十几个人的队伍即当编辑又做记者,有时候事情多了,人手就捉襟见肘。当时,虽然人手有限,李主任对新闻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以前我认为自己写稿还蛮像回事。可在李主任看来有料的稿子,也让我把料都淹没在稿件中。稿子一个又一个重写,我有时也有抱怨,但李主任对我的锤炼我还是明白的。在不断锤炼中,我的稿件终于可以一次通过了。在赵哥和余哥的指导下,我逐渐摸清了大众网稿件后台发布、标题提炼、首页更新等流程。半年后,我欣慰地看到自己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全能人才”——能写稿、做专题、会加稿、懂首页。

  2009 年,大众网采访中心成立。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这个基本80 后的队伍,有用不完的冲劲和力量。我们一起完成了几十次的省政府发布会的直播,完成了几十次的人物专访。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多少篇稿件,但我对新闻的激情是一如既往的。兄弟们在一起吃串喝酒的畅快感觉如今仍历历在目。在完成了“5·12,我要爱——今夏请喝北川茶”报道后,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办公室工作。离开了心爱的新闻,我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但我挺过来了,我是爷们儿,在哪里都要干出成绩。2009年年底,我再一次被调回编辑中心。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激情再一次被焕发。

  2010 年对大众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我来说是自我提升最快的一年。2010年,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编辑中心在技术协助下,将几十个专题样式模板化。在突发事件面前做到了与门户网站一比高下,出专题的速度绝不亚于他们。而这些是仅仅几个值班编辑完成的。此外,通过与采访中心配合,独立调查、所长在线相继上线。至今,独立调查成功完成了60多期报道,实实在在帮群众做了实事。所长在线已完成二十几期报道。世博会、亚运会、网络媒体行、全国两会、山东两会等重大专题的报道,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精彩配合,都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我庆幸的是这些成绩里边也有我的汗水。

  时间进入了2011 年,编辑重新分工,我当上了山东频道的小组长,让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恰逢全国两会和山东两会,山东页面的小规模改版拖了一个多星期才推出,改版后虽没有尽善尽美,但弥补了一些缺陷。2011年是频道建设部快速成长的一年。去年,读书频道成功上线。今年,历史文化频道要上线,政务频道要改版,建全省通讯员队伍。新的挑战又要开始。

  我欣喜地看到大众网的经营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我期望,采访、编辑、运营、论坛等部门配合更加无间,将大众网的事业推向新高峰。

杨凯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