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阔的视野描绘青藏高原和新西藏

2011-08-15 19:26:00     作者:    来源: 中国西藏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西藏伟大的历史跨越和辉煌的成就,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的活动之一
   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西藏伟大的历史跨越和辉煌的成就,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的活动之一,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筹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藏族题材美术作品展览,已于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同时出版了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大型画集。此次推出这样一个大型的集中反映青藏高原以及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成就的美术展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又会对少数民族美术题材的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就此,我们专访了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人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

  记者:作为一个以青藏高原和藏族为题材的专题展览,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的?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吴长江:“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始于从2008年6月在首都师大预展,该展览是中国美协和首师大联合举办,展览集中了部分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的作品,在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美术研究上有所准备和拓展。2008年底,中国美协将酝酿已久的“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立项,并成立了项目组。从作品回顾整理、展览创作、文献搜集等各个方面开始布置筹备。

  今年3月中旬,“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座谈会在中国美协会议室举行。中国美协邀请了在京的一些著名理论家和画家,就“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的有关事宜进行了探讨。潘世勋、邵大箴、刘曦林、殷双喜、杭间、谢继胜、尚辉等就“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的展览的学术定位、展览的构架和规模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基本确定了展览的学术方位。

  不少专家学者表示,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传统。如何解释这一实践的艺术传统,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探究,也是在当代历史变动中我们不断面对的问题。

  青藏高原虽然地处世界屋脊,可是它的命运却与20世纪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从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到1959年藏区土地改革的逐步展开,这是一个社会解放的历史进程。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主体——人民。我们不得不承认,是广袤的人民生活的天地打开了艺术家在艺术上更开阔的天地。从上世纪40年代的旅边写生和取道敦煌,到五六十年代的慰问团工作队和沿长征路线写生,再到80年代第二次“西藏热”,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美术的创作所面临和解决的基本问题,都是从20世纪中国美术内部提出的问题。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代表了新中国美术以自身文化任务为主导的创造力,它创造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且将“中国气派”转化到中国美术60年的“内部”,从中国文化的根源上找到了联接时代艺术的脉络。

  记者: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以青藏高原和藏族为题材的美术创作数量可观,并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中国美协在做展览前期准备时是如何甄选作品,又是如何发动当代美术家创作新时期的反映西藏新变化的美术作品呢?  

  吴长江:今年4月,我带领中国美协展览部和研究部有关人员,开始探访老艺术家,对藏族题材绘画作品情况进行调研。前后访问侯一民先生,董希文先生的女儿董一沙等。同时,中国美协研究部组织人员开始进行画家访谈。前后走访和访谈潘世勋、邵晶坤、康东、赵友萍、尼玛泽仁、赵瑞英、时宜、于月川、朱理存、马振声等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遗孀或子女郑闻慧、叶明明、萧慧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研究部电话访问的徐匡、张方震、其加达瓦、韩书力、魏传义、李少言子女、牛文之子牛小文等京外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藏族题材创作的艺术家及其子女。在这期间,令人遗憾的是,著名的版画家牛文先生因病去世,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展览,牛文住院期间嘱咐儿子牛小文把自己一些珍贵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印刷品无偿地赠给中国美协,展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坦荡无私的胸怀。  

  与此同时,“灵感高原”动员会创作动员会也于4月在北京举办。中国美协邀请在京的一批著名画家,如潘世勋、孙景波、杜滋龄、李翔、史国良、毕建勋等,还邀请“大路”画会、解放军的艺术机构的画家代表,进行大规模的创作动员。此次创作动员会以中国西藏民主改革后,青藏高原和西藏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为创作方向,其中包括4个主题,以“雪域天路”、“日光新城”、“希望金山”等为创作核心,以开阔的视野描绘青藏高原和新西藏60年在工业、农业、文化、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现社会主义的青藏高原和西藏日新月异和美丽繁荣的现代风貌。中国美协展览部还以邀请信函的方式,与全国各地的一些长期从事西藏题材创作的艺术家进行了沟通和探讨,并请他们创作新作参加展览。

见习编辑周子钧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