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青岛1891 > 面孔

沈鸿烈:主政六年,大刀阔斧搞建设

2011-06-16 17:18:00     作者: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他主政青岛六年,大刀阔斧进行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远见卓识,规划出“大青岛”的宏伟蓝图,把青岛带入全国八大城市之列。他是东北军的海军上将,手握青岛的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挑衅和借口,他始终巧妙周旋,化解危机。铁血抗日,守土有责,他的勇气和智慧令对手亦叹服。
600×367
青岛地标回澜阁是沈鸿烈主政期间修建的。
384×600
 

    栈桥回澜阁,崂山斐然亭,西镇八大院,这些地方都留了他的踪迹和政绩。

    他主政青岛六年,大刀阔斧进行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远见卓识,规划出“大青岛”的宏伟蓝图,把青岛带入全国八大城市之列。

    他是东北军的海军上将,手握青岛的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挑衅和借口,他始终巧妙周旋,化解危机。铁血抗日,守土有责,他的勇气和智慧令对手亦叹服。

    他是沈鸿烈,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市市长,一个湮灭在历史烟云中的国民党高官,一个把自己的名声镌刻进青岛的地方官员。

    “斫轮老手”助力青岛航运

    沈鸿烈担任青岛市市长后,大刀阔斧,在城市建设上有所突破。增修大港三号码头;修建薛家岛码头;兴建浮船坞;重修栈桥、增建回澜阁……一连串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港务航运方面也有很大突破。

    时任青岛市政府人事处长的芮麟在《沈鸿烈长青岛六载琐记》中写道:

    青岛原来只有一号二号两个码头,商业日益发展,码头已承担不了新的吞吐任务,如有多艘商船同时到港 ,便无法调度,后来商船只好停舶港外,这对青岛市商业发展影响很大,沈接任伊始,决计修建三号码头,解决码头不敷应用的问题。当时华北各大港口没有船坞,军舰商船维修须去大连委托日本船坞修理,浪费时间,利权外溢。沈氏有鉴及此,于1933年动工兴建船坞,上述两项工程,于1934年先后竣工。在小港增建第二浮动码头,在四川路建筑海军栈桥,重修前海栈桥并延长桥身。

    继沈鸿烈担任青岛市市长的李先良,称赞沈鸿烈是港务方面的“斫轮老手”,使青岛港成为华北物资水陆转运之枢纽。”

    整修栈桥,增建回澜阁,是沈鸿烈主政青岛的精彩一笔。之前,青岛这座殖民色彩浓烈的城市,有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几乎都是德国人留下来的,直到具有民族风格、古典建筑式样的回澜阁建成后,“飞阁回澜”才被视为青岛第一景观,成为青岛的地标。

    向北扩疆,初描“大青岛”蓝图

    沈鸿烈不仅在青岛的城市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而且为青岛的发展规划了蓝图,大青岛的城市规划概念由沈鸿烈主政青岛时提出,影响深远。在沈鸿烈主持修订的《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中 ,城市规划的范围向北扩至沧口、李村,向东展至辛家庄、麦岛。把崂山风景区 、塔埠头港及工业地(今胶州市胶州湾工业园一带)、红石崖附属港作为专项规划。这次规划是沈鸿烈对青岛城市发展所做的“大青岛”的发展设想,青岛市档案馆编译处周兆利认为:“这次规划工作最大的特色,就是突破原有的青岛小框架,大量引用当时欧美大都市如纽约、伦敦 、巴黎 、柏林等的规划经验作为参考。首次在功能分区中增加工业区,将工业分为大工业与小工业两类。”显然,沈鸿烈认识到,只有商业繁荣还远远不够 ,必须有足够发达的工业,特别是民族工业,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城市。

    当时青岛市区人口约20万左右,按沈的规划,将来以增加5倍,即100万人口为目标。为此,他将城市空间向外拓宽,并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5个区域。

    文史专家鲁海孩提时代正值沈鸿烈主政青岛,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城区的格局和市容,与他儿时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可见沈鸿烈当年规划和建设的眼光超前。

    沈鸿烈主政青岛的6年,青岛飞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和港口城市。至新中国成立前,青岛人口达80万,成为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修建“八大院”:青岛最早廉租房

    如今房地产开发成为各大城市拉动经济的手段,我们不妨看一下沈鸿烈主政青岛时,如何开发房地产。

    沈鸿烈主持修订《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其中关于住宅的部分划分细致:凡风景优美、无工厂煤烟污染及邻近商业区之地,一律作为住宅区,按环境优劣又住宅区分特等及甲乙丙各等。在西岭四川路一带平民聚居的地方,陆续建造了八个平民院,供平民居住。在荣成路以东开辟了“八大关”路,建造了花园式房屋,供达官富商居住。

    值得一提的是,沈鸿烈在西镇四川路为城市贫民提供“廉租房”,即规划中提到的“陆续建造了八个平民院”,百姓戏称为“八大院”或“十大公馆”。西镇一代是青岛的贫民窟,搭建了大量的棚子,有碍市容。沈鸿烈私服到此处巡查,决心改善贫民的生存现状,于是建设了“八大院”。院内分别兴建公共清洁卫生设备,接通水电管道,并有邻里办公室、居民会议室等,大院外围均开辟马路,还开办小学、市场等 。平民院内每户面积16~18平方米,居住不能超过4人,月租1元(当时一般工薪阶层平均月收入22元左右),其功能与今天的廉租房相类似。

    沈鸿烈严格规定:凡公务员、教师、警察等公职人员以及资产在500元以上的工商业者,一律不得租住。

    李先良曾感叹,二次大战后英美各国才有供给低收入阶层的标准房屋建设,而沈市长早在30年代便有此做法,“实属先进之创举”。

    2007年,青岛老西镇拆迁改造,记者曾来此探访,还能听到居民传唱赞扬沈市长的歌谣。

  

见习编辑张艳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