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

2011-08-06 13:17:00     作者:    来源: 山西新闻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青海 湟源丹噶尔古城
[提要]   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湟源县委、县政府依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山西新闻网7月13日讯(记者 郭晓华)今天上午,参加第三届全国网络媒体青海行的各位媒体朋友来到了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丹噶尔古城牌坊 郭晓华/摄

俯瞰丹噶尔古城老街 郭晓华/摄

  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要地,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丹噶尔古城是茶马商都。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宋代为丝绸南路商衢,明清时“茶马互市”从日月山下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清末民初丹噶尔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京、津、沪、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的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大银行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贸易总额白银达到500万两以上,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也有了“环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称。每当黄昏来临,城内各个店铺和洋行的门上制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灯箱式广告招牌灯火辉煌,大放异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如今的“排灯”便是这种广告招牌的演变,可以说湟源排灯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灯箱。

  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葛尔古城文庙 郭晓华/摄

  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湟源排灯已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

丹葛尔古城一景 郭晓华/摄

  随着时代发展,商贸中心地位的转移,丹噶尔古城日渐萧条。为了建立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续古城文脉,湟源县委、县政府依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严谨的科学规划和细致的文物普查后,从2007年起开始对丹噶尔古城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设,旨在将丹噶尔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环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展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景象的平台,使丹噶尔古城成为湟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这项以重现昔日“茶马互市”风貌的修复工程,完成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以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为主,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东西城门、牌坊、民俗宅院、博物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诗歌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600多间店号商铺,沿街设置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街道和店铺照明设施全部采用湟源排灯代替。同时,在羌笛乐宫、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等主要景点,策划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舞蹈、城隍庙会、“暑衙升堂”、文庙祭孔等文化活动。

  从今年5月份开始,丹噶尔古城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大批游客。至目前,解决就业1000余人,接待游客1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7万元,餐饮收入103万元,旅游产品销售收入37万元。

张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