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陶片印记龙山文化

2011-07-04 11:23: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我们也在这片麦地内找寻到了不少碎陶片,同行的五莲县博物馆郑德扬老师对我们说:从遗址陶片的横断面来看,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是典型的龙山文化特性。该陶片说明当时的烧制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充分表明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顺地堑而上,一片开阔的麦地进入视野。这一个刻,我是实实在在的站在历经千年的遗址之上了。
  放眼望去,略显苍凉。去年的大旱,致使麦苗在春风来临时,返青率不高,没有往年此时的茂盛景象,脚下的土地松软,在阵阵春风中的作用下,漫天飞扬。我们一行四人,脚踏在这块并不茂盛的麦地上,在尘土飞扬中,与长眠此处的先人们进行着时空对话。
  遗址坐落在街头镇东、西城仙两村之间,面积约为75000平方米,基本呈长方形,面积较平坦,并凸起于周边地形,遗址两侧与东、西城仙两村仅一路之隔,遗址周边白杨树环绕,背靠凤凰山,南濒挑沟河,面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遗址南面断崖上时而可见文化堆积的分布,文化堆积厚约1—1.2米,在此采集有龙山文化夹砂和泥灰陶和黑陶鼎足、盆口、豆把、碗底及石凿、刀等器物。遗址曾出土夹沙灰陶大口尊,侈口折沿,四壁厚2—3厘米,重15公斤,外饰粗绳纹。
  我们也在这片麦地内找寻到了不少碎陶片,同行的五莲县博物馆郑德扬老师对我们说:从遗址陶片的横断面来看,胎质细密,烧制火候高,是典型的龙山文化特性。该陶片说明当时的烧制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充分表明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在遗址的西南角高地边缘,郑老师带我们实际查看了遗址断层。仔细辨别,依稀可见当时夯实的叠层,并可见叠层内大量残存的陶片。
  “可惜是在晴天,要是有一场春雨淋过,这个叠层会看的更明显,更直观。”同行的郑德杨老师说。
根据考古学家考察确认,这是一处龙山文化类型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为研究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行的市文物办张新老师向我们介绍:海岱地区又称为海岱文化区或海岱历史文化区,它是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海岱地区的空间分布是以泰沂山系为中心,主要包括了黄河和淮河下游地区,地处中国的东方,其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南北则分别与太湖,燕辽两大文化区相邻。
  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自成体系,也是构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最主要的区系之一。这一体系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五个时期,而后经过商周两代的发展和融合,最终融入秦汉一统的中华古代文化洪流之中,成为中华古代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
  据资料载: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而东城仙遗址,就正归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
见习编辑张艳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