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哥哥”隋刚5年来默默资助着5名贵州贫困生

2011-11-25 19:22:00     作者: 寇润涛    来源: 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作为淄博张店钢铁厂的一名普通职工,28岁的隋刚5年来默默资助着5名贵州贫困生,他每月要从1800元的工资中拿出一二百元寄往贵州。
   本报淄博5月10日讯(记者寇润涛)作为淄博张店钢铁厂的一名普通职工,28岁的隋刚5年来默默资助着5名贵州贫困生,他每月要从1800元的工资中拿出一二百元寄往贵州。

  5月10日,记者来到淄博市张店区,几次电话沟通之后,记者终于在隋刚所住的张店钢铁厂家属院见到了他。今年28岁的隋刚留着小平头,戴着一副眼镜。隋刚告诉记者,他2001年中专毕业后,就来到淄博市张店钢铁厂工作。作为一名普通工人,最初每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现在每月能拿1800元左右了。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隋刚才透露,他从2003年开始拿出自己攒下的零花钱,购买一些书本、铅笔,邮寄给贵州省一些贫困的学生。2005年的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贵州省贫困学生的求助信息,这名贫困生就是苗族学生万天英。“从那时起,我决定每月拿出一些钱来资助她和她哥哥。”隋刚至今,还保存着那张求助信息复印件。

  记者从隋刚保留的汇款单回执中看到,汇款单有38元、50元、100元的,还有一张200元的。后来,隋刚又通过万天英所在的学校,找到三个贫困学生,每月给他们邮寄一些钱。隋刚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无法一次性拿出几万块钱去帮他们,但我觉得坚持每月都帮他们也很重要,哪怕只有几元、几十元钱。”

  “我不想让孩子们知道过多关于我的情况,工作单位更是从来没有跟他们提起过。”谈起万天英在给齐鲁晚报的来信中提出想知道他的工作单位时,隋刚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隋刚贷款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现在仍在还着贷款,但他每月仍然坚持资助5个孩子。他的同事和邻居之前也都不知道他一直在资助贫困学生。

  评论:低调行善,树立高扬的精神坐标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一名钢铁厂工人,农家子弟出身,每月收入不足两千元,还背着房贷。就社会背景而言,28岁的隋刚绝对是城市中的一名普通人,但是连续五年默默地资助贫困生的他在这个社会上树立了一个高扬的精神坐标。

  这两年,为了支援遭遇自然灾害的群众,社会各阶层踊跃捐款,掀起了全民慈善的潮流。其中,媒体关注度比较高的大多是一些富豪和精英,像陈光标这样高调做慈善的企业家也确实值得宣扬。但是,那些默默无闻并且坚持数年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普通人更有理由赢得全社会的尊重,隋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虽然一下子拿不出几万块钱,却常年资助贫困学生,哪怕一次只有几十元甚至几元钱,隋刚的坚持证明——他的善行并非源自一时的心动,而是有一种坚实的道德理念在支撑着他。从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齐鲁大汉的古道热肠,也看到了成熟公民对社会的自觉回报。

  低调行善,瞒着同事、邻居,甚至父母,“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这种民间的道德理念表现得朴实无华,却有着高贵的价值。比起富豪的一掷千金,隋刚的微薄之力,恰如涓涓细流,将滋润很多被欲望炙烤得扭曲的心田。

  当前,正值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也不够均衡,社会各阶层之间客观存在着贫富差距,物质的鸿沟可能会造成心理的裂痕。但是,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像隋刚这样坚持内心的道德理念,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完全可以被滚烫的爱心消解。因此,我们必须为善良而沉默的隋刚喝彩,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去传递善心。

  隋刚:不求回报个人希望传递善心

  本报记者 寇润涛

  从一开始零星向远在贵州的贫困学生邮寄书籍、文具,到如今每月拿出100元或200元作为固定资助款,5年来,淄博市张店钢铁厂的普通员工隋刚,悄无声息地资助着5名贵州苗族贫困生。

  资助贫困生连父母都没告诉

  隋刚所在的居民小区是他们单位的家属院,10日,记者在这里询问了多位隋刚的同事以及邻居,他们都称自己不知道隋刚资助贫困学生。“就连我的父母也没告诉,他们是发现了贫困学生给我寄来的信件才知道的。”隋刚告诉记者。

  隋刚的父母知道他资助贵州的贫困学生后,对自己儿子的这种行为表示了赞同。但是,父母也都曾和隋刚多次交流,希望他能在资助的过程中把握好“度”。隋刚说:“因为我们家的房子正还着贷款,爸妈这么担心,我也很理解。”

  在隋刚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一个装满了信件的文件盒,里面的信件都是从贵州省邮寄过来的。隋刚介绍说,自从他开始资助贵州的几个孩子后,这些受资助的学生以及学生的老师经常给他写感谢信,现在已经有近百封了。

  记者看到,学生们写给隋刚的感谢信信封各种样式都有,但信上的称呼基本上都叫隋刚为“哥哥”。“我感觉称呼我为哥哥很亲切,这是受助学生对我的一片心意,我感到非常满足、高兴!”隋刚笑着说。

  幼时家庭贫苦深知上学艰难

  隋刚出生在滨州市惠民县一户农民家里,他是独生子。由于他的父亲没有工作,外公和外婆患病需要医治,他母亲每月700多元钱的工资,根本不够全家人用。看着母亲日夜操劳,隋刚从小知道自己必须省吃俭用,尽量给家里多省出一些钱。“因为当时要上学,家里不让我去打工挣钱,我就每天坚持在学校花费不能超过一块钱,把从家里带的大米送到学校食堂,给1毛钱让他们给蒸好,然后就喝着凉开水,吃蒸米饭。”隋刚说。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隋刚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饥饿的状况下,他经常看书时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有时候甚至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

  “一个人处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如果得不到关爱和帮助,很容易误入歧途。”隋刚说,这是导致他后来捐助贫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只有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去奋斗,去学习,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他也希望受资助的学生能明白,好心人资助他们成才,不是为了让他们回报某个人,而是让他们铭记善心,传递善心,回报社会……

刘欣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