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 山东得天独厚

2011-10-16 13:24: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文化强省看山东 第七届网络媒体山东行
[提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面孔,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社会的灵魂,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正是取决于中国文化的特质,诸如博采众长的开放与包容理念、力避偏狭的和谐与平衡理念等。

发展文化产业 山东得天独厚
文化强省看山东——第七届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之二

 

淄博晚报首席评论员 伊茂林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面孔,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社会的灵魂,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正是取决于中国文化的特质,诸如博采众长的开放与包容理念、力避偏狭的和谐与平衡理念等。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新的概念——“文化软实力”。所谓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力,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所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波澜壮阔,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近年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振兴文化产业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扩消费、增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强化发展措施,文化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山东统筹谋划经济文化发展,2010年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把建设文化强省与建设经济强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动员全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像重视工业农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为此,先后召开了省五大班子领导出席的高规格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作出了打造文化体制、文化惠民、文化创意、文化品牌、文化贸易“五个新优势”的工作部署,确立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有力地激发了全省各级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形成了共谋改革发展、共建文化强省的生动局面。
    当前,山东文化产业正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面临着极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政策措施,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建设,这次全会之后,一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将蓬勃兴起。这是我们最大的有利条件。二是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消费大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积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和要素支撑。三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着提升,一些风险投资方开始把目光转向文化创意企业,许多金融机构专门设立了针对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五是全国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倒逼机制,必将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目前文化消费市场更加统一开放,国家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整合,为我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广阔空间。
    机遇稍纵即逝,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不进则退,慢了也是退。抓住这些机遇,用好这些条件,勤劳智慧的山东人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余梁

editor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