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成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

2011-10-17 13:1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枣庄 文化产业
[提要]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枣庄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做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近年来,枣庄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枣庄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做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一、基本情况

  (一)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实施。2010年成立了市文广新局、枣庄广播电视台、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区(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陆续完成。报业、影视业、文艺院团改革进展顺利。2010年12月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枣庄日报社整合新闻资源,创办了《枣庄晚报》。2008年7月,原枣庄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改制为枣庄微山湖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薛城区、滕州市、峄城区相继成立了影视文化公司,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奠定了基础。枣庄市艺术剧院、滕州柳琴剧团、市青年艺术团3家专业艺术院团,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经营管理方式,努力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年均演出700余场。

  (二)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增长。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8.35亿元,同比增长16.9%;2009年为31.9亿元,同比增长12.6%; 2010年为36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65%。

  (三)项目建设势头良好。2008年以来,全市共推出了涉及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6大类76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00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5个,占46%,已建成项目27个,占35.5%。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葫芦套铁路主题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华车祖苑、民国影视文化城、八路军抱犊崮抗日根据地遗址群、鲁南水城·枣庄老街、中华石榴文化博览园、冠世榴园书画名家写生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四)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全市7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中,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项目20个,占26.3%,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项目47个,占61.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相关层”项目9个,占11.9%。从所有制结构来看,社会各界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和项目的热情不断高涨,尤其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领域,民营资本正逐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抢抓机遇,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城市转型的“第二大战役”来抓。2008年、2010年,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安排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单列。人大、政协两会对于文化发展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各级各部门对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等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纷纷拿出了具体措施。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17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制定出台文化发展政策措施。200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2008—2015年枣庄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同时,把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各有关部门,由市委宣传部每年底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四是加大资金扶持和保障力度。从2009年起,市里设立了800万元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且每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适当增加。滕州市从2011年起,分别设立了5000万元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枣庄宣传文化英才培养工程”,深化文化人才培育、使用、管理和考核机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人才“请进来、走出去”计划,从2009年开始,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举办三次文化发展高级研修班,对150余名宣传文化系统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同时,采取举办市委理论报告会、市民大讲堂、文化专访等形式,先后邀请乔然、李燕杰、花建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作高端文化讲座,为枣庄文化产业发展谋良方。

  (二)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筑牢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六大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截止2010年底,全市无线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6.6%和91.9%,有线电视用户40.35万户;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率达到100%,提前五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完成了放映设备数字化改造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260个;全面完成了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工作目标;投资500余万元,相继建成市、区(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二是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持续繁荣。近年来,全市各艺术门类佳作不断涌现,获省级以上奖项达200多个。2007年以来,全市共有5个艺术门类的14部文艺作品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35集电视剧《铁道游击队》荣获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填补了枣庄在这个奖项上的空白。三是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不断深入。2009年,枣庄市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22处,汉画像石馆、滕州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继启动和落成。编撰出版了《枣庄运河文化丛书》、《墨子大全》、《枣庄古代史》、《奚仲文化丛书》等大型出版物30余种。柳琴戏和鲁班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里土陶、奚仲造车传说等19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先后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枣庄建市50周年等为主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造了“光明之夏”广场文艺演出、春节民间游艺展演、薛城区百日消夏群众文化艺术节、峄城区广场大舞台等省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全市140余处城乡广场基本形成“月月有大型活动,周周小活动不断”的局面。

  (三)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业态,培育壮大文化企业。

    一是影视产业集群效应凸显。近年来,先后推出了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村主任李四平》等20多部200多集影视剧作品。2010年,高清数字电影《血染北沙河》在全国上映。今年8月,电视连续剧《小小飞虎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电视连续剧《火红的日子》、高清数字电影《热闹村的故事》、《情系龙山》已转入后期制作阶段。同时,以影视制作为基础,集实景拍摄、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影视文化产业链快速发展。葫芦套铁路主题影视文化产业园、民国影视文化城、山亭翼云山石板房影视基地、马场影视基地等一批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使用

    二是文化旅游业强劲突破。通过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启动了台儿庄古城重建工程,总投资48亿元,规划占地3000多亩,设计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目前,累计投资30亿元,已建成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台儿庄古城自去年五一运营以来,接待游客总量突破190万人次。台儿庄古国台办确定为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荣登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从2009年开始,将台儿庄古城与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等景点组合,打造了“枣庄二日游”文化旅游品牌,并在全国叫响,枣庄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1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813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超过31%。“枣庄二日游”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超过了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创汇收入也首次突破400万美元,达到420万美元,同比增长35%。

    三是传媒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刊5种,图书发行网点179个,从业人员590余人。2010年,全市新华书店完成图书音像销售码洋1.62亿元,实现利润338万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图书音像销售码洋9098.1万元,实现利润185.15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9%和6.3%。枣庄日报社目前已发展到三报(枣庄日报、枣庄晚报、枣庄手机报)、两网(鲁南在线网、视频联播网)、一刊(枣庄晚报视听周刊)的出版规模,形成了以发行为龙头、广告为支柱、印刷为骨干、实业为新增长点的报业发展新格局。2010年,枣庄日报社实现总收入3860万元;2011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202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广播、电视非新闻类节目产业化发展较快。2010年,枣庄广播电视台实现总收入12184.68万元,同比增长22.68%;2011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6386.0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7%。与中广有线合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有线电视“一张网”。2009年启动了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数字电视整转的用户16万户,基本完成了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

    四是节庆会展业蓬勃发展。滕州市成功打造了微山湖湿地红荷节和国际墨子文化节两大节会品牌,2008年以来,以市场化模式先后举办了欢乐中国行·走进滕州、中华情·情系滕州等8场大型演出活动。薛城区围绕奚仲文化,连续举办了3届中国奚仲文化研讨会,先后承办了8场国家级汽车赛事,继去年举办首届中国车祖奚仲文化活动月活动后,今年9月举办了2011中国(国际)车神奚仲文化活动季,策划安排了汽车拉力赛、大型文艺晚会、奚仲文化与现代汽车产业发展论坛等10项主题活动。市中区将城市品牌、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有机结合,先后举办了5届旅游美食文化节、4届二手车博览会和5届针织文化衫交易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和营销平台。峄城区以石榴文化为主线,连续举办了3届枣庄峄城榴花节和3届中国(峄城)石榴采摘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文化企业特色突出,实力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文化生产企业364家,文化服务企业611家,出口文化企业13家。其中,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76家,1亿元以上企业13家;经营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42家,1亿元以上企业4家。山东洪海广告设备有限公司在多面翻广告机研发、生产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6项核心技术发明获国家专利,并被应用到上海世博会户外广告展示环节,公司年创产值6800余万元,利税500余万元。山东华瀚轻工业有限公司主营油画、中国画、绢扇、纸扇、屏风、景泰蓝等系列文化产品,是享有国家经贸部授予自营进出口权的外向型民营企业。201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北钛河陶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活瓷杯、活瓷碗、活瓷茶具、三彩摆饰、吊饰等1000多种文化产品。公司及其系列活瓷产品先后被指定为2008北京奥组委办公用杯、2010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生产商,发展态势良好。伏里土陶、中陈郝陶瓷、山亭土布、张范剪纸等艺术品已成为热门文化旅游产品。伏里土陶等产品还先后在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省民间手工艺品赴韩大展上展示,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余梁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