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应纳入“举国体制”

2011-08-23 10:32:00     作者: 高鹏、李铮、王浩明、王恒志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体教结合 举国体制 高校运动队 何姿 运动伤病
[提要] 18日,21岁的王宇在深圳大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中名列第四。而对于更多秉持“体教结合、教育为重”理念的高校来说,出一个胡凯可以,但成批出,就难了。

  新华网深圳8月22日电(记者高鹏、李铮、王浩明、王恒志)18日,21岁的王宇在深圳大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中名列第四。继“眼镜飞人”胡凯之后,王宇成为清华大学体教结合又一杰出作品。

  结束深圳的比赛后,王宇说:“这次大运会的成绩应该能达到85分吧,2米24至少证明我不比专业运动员差。”

  的确,“清华制造”的王宇至少在成绩上已经跻身全国顶尖水平。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体教结合之路以来,高校已成为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一支有生力量。不仅仅在大运会,在亚运会、奥运会的竞技场上,都闪耀着体教结合产物的身影。

  但遗憾的是,由于体制方面的不完善,我们的教体结合一直在跛足前行,体育与教育仍然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方式。

  举国体制的有益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系统形成了从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绝大部分运动员从小就脱离了系统的文化学习而接受集中训练。这套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运转较为顺畅,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其弊端开始显现。这种专业选手培养体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导致运动员在文化知识、谋生技能等方面与接受正规教育的同龄人相比有很大差距,退役以后就业难。中国体育虽有金字塔塔尖,但金字塔的底座却处境堪忧。

  1985年,一次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座谈会后,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摸索建立一个除传统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198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中国的体教结合之路由此出发。

杨凯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