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业界瞩目的“大众报业现象”

2011-10-20 16:10: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耀眼佳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张报纸办报思路、新闻理念的不断提升和长期坚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坚持新闻创新、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一系列思考与实践的肯定。”大众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大众报业集团6年8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本报记者 曾革楠 李子木

 

  刚刚揭晓的第21届中国新闻奖传来喜讯,大众报业集团再创佳绩:集团母报《大众日报》选送的《周末人物》和大众网选送的《生死抉择惊天一坠》分别荣获新闻名专栏和网页设计一等奖。这也是2005年以来,大众报业集团连续6年8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由此实现了消息、通讯、评论、摄影、网页和专栏等各类新闻体裁的“大满贯”,创造了令业界瞩目的“大众报业现象”。

  耀眼佳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张报纸办报思路、新闻理念的不断提升和长期坚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坚持新闻创新、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一系列思考与实践的肯定。”大众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尊重读者 回归新闻

  “6年8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看似偶然,偶然的背后有必然。”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的作者崔永刚在提到大众报业这一辉煌荣誉时说。

  2006年3月,崔永刚用半个月时间跑了济宁的12个县(市、区),对当地受益于煤、又受困于煤的感受很强烈。其时,兖州境内又发现了储量2亿多吨的小孟煤田,挖还是不挖,争论激烈。最后,兖州市力排众议,叫停了地方企业的这个项目。在获悉这一新闻线索后,编辑部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以小见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得的新闻事件,要求一定把事件写好、挖透,做成新闻精品。随后的报道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崔永刚所说的“必然”,其实就是大众报业集团对新闻规律的尊重与回归:尊重读者本位,回归新闻纸本质。

  2004年3月,《大众日报》开始实施新一轮改版,提出了“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办报理念,既要做好新闻,使党报首先真正成为新闻纸,又要努力在做强特色上下工夫,以形成鲜明的特色影响力。随后,《大众日报》又于2005年提出“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大众;2007年,提出全方位提升舆论影响力,努力拓展党报品牌影响力;2010年以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做新闻,努力寻找报道和读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如果没有新闻性,读者不感兴趣,看也不看,或看了生厌,能有什么宣传效果?”在傅绍万看来,不同于公文、告示,党报是用新闻手段体现自己的主张。新闻媒体姓“新”,媒体影响力的基础是做好新闻。因此,党报改革,要强化新闻意识,切不可因为突出党报功能、强调目标读者群定位而忽视新闻、弱化报道的新闻性。越是典型报道、工作报道,就越是要用新闻的方式,要面向读者、面向市场,即使是指令性的宣传题目,也要增强其新闻性。

  丢大石头,起大波澜。目前,《大众日报》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新闻策划制作程序。“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等重大突发性事件不回避,及时响应,掌握报道主动权;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提前介入,精心组织,营造宣传声势;党代会报告、决议文件等重大方针政策出台,第一时间权威解读,当好读者的“信息梳理机”和“观点提供商”……

  一脉相承的新闻理念使得《大众日报》彰显了大报风范,新闻佳作不断涌现。

  先人一步 高人一筹

  很长时间以来,一些党报习惯于跟着领导机关的工作走。一项重要工作,先是刊发部署工作的会议消息,配评论、发社论,一段时间之后再报道各地、各行业的实际效果。由点到面,反反复复,看起来忙忙活活、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并不够理想。而《大众日报》的创新做法则是,提高对党委、政府重大部署的反应能力,使报道先人一步;提高报道的思想概括能力和理论提升能力,使报道高人一筹。

  2003年4月,山东的发展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关键点上。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带领各厅局及17地市党政“一把手”赴苏沪浙三省市学习考察,拉开了山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大讨论的序幕。《大众日报》敏锐地认识到,这将是山东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于是立即成立采访组赴苏沪浙采访,以“借鉴南方经验,加快山东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报道迅即在全省引起巨大反响。省委宣传部将报道编纂成《记者眼中的苏沪浙》一书,作为省委工作会议的学习材料,并指定为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读物。一时间,《记者眼中的苏沪浙》洛阳纸贵,成为山东各地书店的畅销书。

  这一战役的成功,令傅绍万思路大开:作为省委机关报,要引领舆论,必须抓住一个“早”字,走在工作的前面,走在目标读者观念的前面,言他人所未言;要立足一个“高”字,高人一筹,在新闻发现、新闻提炼、新闻概括等方面,做到其他媒体所不能,唯此才能令人高看一眼;要做到一个“准”字,在中枢神经上做文章,一针扎下去,全身有反应,做到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

  2008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也是这方面的代表。2007年年初开始,山东省诸城市重新整合农村组织资源,先后进行了联合党总支建设和农村社区化服务两个新探索。当年8月,傅绍万到诸城调研时,诸城着重介绍的是前一条经验,因为联合党总支建设已历时半年,效果明显,而社区化服务才刚刚推开。两者都是不错的经验,又都是全国首创,该突出哪个?经过反复思考,《大众日报》派记者两赴诸城深入采访,最后得出结论:诸城的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急迫的工作,也是把农村改革推向深入的重要着力点,更具深层意义和推广价值。在这篇报道推出之后,建设农村社区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写入山东省委工作会议报告。

  从“三个突破”到“一体两翼”再到“一线三点”的区域发展战略演进,从“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到“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再到“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基调转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而在每一个节点上,大众报业集团都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反应迅速,把握准确,引导有力。

  作风建设 夯实根基

  理念转化成行动,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人才作保证。近年来,大众报业集团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用与时俱进的新闻理念,统一编采人员思想,活跃编采人员思维,推动新闻创新实践。

  经过几年的探索积累,围绕提高党报舆论引导力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念,已经固化为新闻策划、新闻采编的若干模式。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赵念民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鉴于以往改版“新鲜三五天、至多小半年”的实际,2004年改版就制定了《版式手册》、《图片手册》,使编辑部采编岗位第一次有了详尽的技术规范。定期出版《采编案例分析》,一期一个案例,着力提高编辑记者的新闻搜集能力、新闻掌控能力、新闻梳理能力、新闻解读能力、新闻放大能力和突破能力。定期选送年轻记者编辑赴知名媒体交流实习,实施跨媒体交流挂职,为优秀年轻编辑记者迅速成长创造机会。在编辑部设立特派记者、首席评论员、首席编辑、版式总监、图片总监等技术岗位,每年评选十佳编辑、十佳记者、十佳新人,鼓励在职学历教育,努力建设人才高地。

  此外,大众报业集团还提出从提高采编队伍整体素质的源头抓起,进一步加强采编队伍作风建设,并将采编作风建设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2006年度的主题活动就是开展“原创新闻大赛”。以“突破惰性,回归原创”为目标,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引导与督促大家克服惰性、焕发激情,多采写原创新闻、独家新闻、现场新闻、事件新闻,以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带动报纸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根据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采编队伍的实际,集团还提出每年明确一个强化目标,每年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新闻大赛,每年开展一次作风评比,每半年举办一次报告会,不定期编发学习材料,大大增强了采编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通过作风建设,编辑、记者、评论员走出高楼大厦,主任上一线,“千军万马”下基层、扑下身子抓新闻,版面的原创新闻、事件新闻明显增多。以作品说话,靠业务立身,在集团内部蔚然成风。“当代好记者”陈中华、“胡同记者”张刚等先进个人不断涌现,有近10人获得长江韬奋奖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获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人才队伍的成长壮大,为集团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余梁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