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落子寻找传承人

2012-08-23 15:15:00作者: 张琛 马高超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晚报

今年61岁的于学江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亭落子传承人,7月16日在山亭区桑村镇瓜园村,记者见到了老人,并听他讲述了关于落子的故事。”  “当时街上唱大鼓、小鼓的艺人很多,唱落子的基本上没有,很多人觉着稀奇,所以我一开唱总能吸引不少人来听。

  今年61岁的于学江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亭落子传承人,7月16日在山亭区桑村镇瓜园村,记者见到了老人,并听他讲述了关于落子的故事。

  与落子结缘

  坐在小板凳上,于学江慢慢开始和记者讲起了他和落子的故事。“落子”主要分布在枣庄、济宁、临沂和江苏徐州等地。“落子”曲种起源于道教,南宋时期,始祖丘处基为全真教七真人之一;明朝年间分为曾、柴、杨、张四大门派,于学江为柴门十九代传人,拜柴门第十八代传人金永良为师,师傅是安徽萧县人。于学江说:“我出生在山亭区桑村镇瓜园村曲艺之家。父亲是唱大鼓的,哥哥也跟随父亲学了大鼓,原本我也是要学唱大鼓的,可是大鼓的板,我怎么也打不好,后来父亲拿来一对落子的板让我打,我接过板一打便唱了起来,非常的顺手,也没有人教自己就会了。后来越唱越喜欢,于是拜师认真地学了起来,那时候我才十四五岁。但是没两年就文化大革命了,那段时间根本没人敢唱了,我直到二十多岁又开始唱了起来,并以此为生。”
  据悉,“落子”这一民间曲艺,大多是在集市上选一片宽敞的地方摆摊设场,演唱艺人用左手大拇指顶一叶大镲,右手持一副竹板进行敲打伴奏。解放前多数落子艺人均是为了养家糊口,混口饭吃。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昌盛,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升,说书唱戏不再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增加家庭收入。“落子”唱腔圆润、明快刚劲,并广泛吸取“大鼓”、“小鼓”及坠鼓的演唱精华,一时间,“落子”成了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推崇的民间艺术。
  演唱时,伴奏器具有两种,一是大镲一叶(古称钵、艺名为荷叶),二是竹板一副。艺人用左手大拇指撑顶大镲,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夹一椿木棒敲击大镲边缘,使其发出响声;用右手握持竹板的另一半进行撞击,两者有机配合进行伴奏。演唱主要剧目有《响马传》、《回龙传》、《包公案》、《海公案》、《杨家将》、《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二十多个。

  唱落子养一家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于学江游走于枣庄及周边地区的大小集市之间,邳县、平阴、费县、滕县、张汪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于学江说:“那时候听书,一人只收二分钱,我一天能挣十多块钱,养活了一家六口人呢。”于学江还拿出了他当时摆摊必备的演员证,上面写着“山东省枣庄市民间艺人,演员证”,发证单位是山亭区桑村乡,发证时间为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三日。于学江说:“当年摆摊没有证,是不让摆的,文化站的人经常来查。”
  “当时街上唱大鼓、小鼓的艺人很多,唱落子的基本上没有,很多人觉着稀奇,所以我一开唱总能吸引不少人来听。”说起当年唱落子的红火场面,于学江还历历在目。有一件事现在提起于学江还感到特别的光荣,“我记得1989年参加庆国庆四十周年文艺汇演的时候,那天文化站的张站长开车来接我,当时在农村很少能见到汽车,村里来了辆吉普车,好多村民都围过来看,结果来到了俺家,是来接我的。让多少人羡慕吧,都觉得能有辆小车来接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也高兴坏了。”于学江笑着说。

  希望收个徒弟

  “后来,听得人少了,我也就很少再到集上去唱了。2001年,我得了结核性胸膜炎,就不能再唱了。只好在家里帮家人种地,后来只要有什么演出活动,文化站的领导找到我,我还是去参加,偶尔在台上唱一唱过过瘾。”说着,于学江从屋里提出了一个布包,里面有一个大镲,一副竹板,这就是他唱书的所有家当了。老人一板一眼地唱了起来,动作表情配合着唱词非常有趣。由于是用方言唱的,只有认真听才能听得懂。老人说:“原本我收集了几大箱子的唱本,但是因为搬了好几次家就越来越少了,农村的条件有限,再加上遇到老鼠咬,屋里漏雨的情况,现在一个本子也没有了。唱词都在我肚子里了。只能口传了。”
  说起传承,老人脸上那神采奕奕的表情变得越来越暗淡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我有三个闺女一个儿子,我靠唱落子把他们养大,可他们都看不起这一行,没有人愿意跟我学。从前收个徒弟得管吃管住,我家里穷收不起徒弟,现在收得起了,但也没人学了。我也怕咱这个曲种绝迹啊,如果有人愿意学,我愿意无偿地教,把我肚子里的这点东西都教给他,我也高兴啊。”老人希望收个徒弟的心情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