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流域文化带上又多一颗星

2012-10-17 08:26:00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10月10日我发表了《莫言完全配得上“诺奖”》的评论,其中有这样的话:“个人感觉他完全配得上‘诺奖’”、“艺术真谛,独一无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犹如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小镇’,犹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具有唯一性。福克纳与马尔克斯都凭反复耕耘‘邮票大的故乡’而叩开了‘诺奖’的大门,莫言也为时不远了。”

潍河流域文化带上又多一颗星

——莫言获“诺奖”引发的思考

10月11日晚,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莫言在本报评论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0月11日晚,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莫言在本报评论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莫言最爱吃的是老家的大葱蘸甜酱,那真是西餐大菜也比不上。

莫言最爱吃的是老家的大葱蘸甜酱,那真是西餐大菜也比不上。 

 

    □ 逄春阶

  1
  我连续“观星”近9年,这次终于观了颗最大最亮的“星”——莫言。
  10月10日我发表了《莫言完全配得上“诺奖”》的评论,其中有这样的话:“个人感觉他完全配得上‘诺奖’”、“艺术真谛,独一无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犹如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小镇’,犹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具有唯一性。福克纳与马尔克斯都凭反复耕耘‘邮票大的故乡’而叩开了‘诺奖’的大门,莫言也为时不远了。”
  “诺奖”揭晓前夜,我默默地祝福莫言。我采访过莫言三次,渴望采访第四次。
  10月11日,我们提前来到高密。晚7点,莫言获奖消息公布。饭不吃了,准备采访。晚9点,中国籍首位“诺奖”得主出现了,胖乎乎的,依然那么平易,依然那么近人。我递上刊登评论莫言的《大众日报》,莫言微笑着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没想到这个镜头接着上了网,三十多个朋友给我发来短信,说看到莫言了,也看到我了。我同事的孩子在美国也都看到了我。
  哈哈,我沾大光了,一不小心成了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最近的记者。我目睹了莫言的冷静、沉着和幽默。他很会讲话,讲话水平,够得上“诺奖”获得者水平。
  接下来,我们开始忙活报道,一直忙到12日凌晨4点,高度兴奋,没有睡意,到一家烧烤摊上,喝啤酒祝贺。问烤串的师傅,知道莫言吗?他说,知道知道,获得诺贝尔奖了!我兴奋地认为,烤串的师傅该免费请我们吃羊肉串喝啤酒,但师傅的态度是:他获他的奖,我烤我的串。师傅的态度,让我冷静了很多。
  对呀,莫言不过就得了个奖嘛!多大点事儿。
  不过,我和我的同事们见证并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瞬间,很幸运。
2
  莫言火了,火了的还有“高密东北乡”。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在高速公路口,在车站、飞机场附近,那些写有“中国剪纸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蔬菜之乡”的广告牌子旁边,肯定会有牌子写着如下的文字:“中国籍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乡——高密”。高密官员的名片上,也会写上类似的话。
  哎呀,获奖真好啊!莫言将成为一个“地标”。
  高密东北乡,在文学圈里早就有人关注。而关注这个地方最早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守森。他在1988年9月就在高密组织了全国首届莫言创作研讨会,提出了高密的民间文化影响了莫言。10月14日上午,我去拜访杨先生,一起又谈起高密东北乡。
  杨教授说,很怪,莫言所处的潍河流域,出了好多文化名人。他拿出一本地图册,我们一起端详山东版图上的潍河,杨教授说,潍河流域有条很明显的文化带,这里的文脉好,莫言获奖,这条文化带上又多了一颗星。
3
  潍河,古称潍水,发源于莒县箕屋山,上游流经莒县、沂水、五莲,从五莲北部进入潍坊市,流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市区,在昌邑市下营镇入渤海莱州湾。如果准确说潍河流域的话,还应该包括潍坊、日照、临沂等其他县市等。出生在潍河边上的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在学术自传《篱槿堂自序》中提到,章太炎说,他从苏州动身去北京,过了长江就感到荒凉,过了淮河就荒凉更甚,只有从济南往东看去,仿佛还有点文化人的踪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独特地理,则有独特人文。
  潍河两岸的名人,像一颗颗珍珠一样镶嵌在古今文坛上。咱从潍河的源头数起,传说大舜和大禹诞生于此,孔门弟子曾子、文艺理论家刘勰等也在此出生。然后是齐国名相晏婴,孔子的女婿、能识鸟语的公冶长,经学大师郑玄,建安七子之一徐干,三国时北海相孔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跨越明清两朝的小说家丁耀亢,文字学家王筠,清朝高官、文人窦光鼐,“刘罗锅”刘墉,金石学家陈介祺,现代画家郭味渠、于希宁,现当代作家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臧克家、李存葆等(排名不分先后)。潍河流域影响面再扩大一点,则有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贾思勰、蒲松龄们生于斯长于斯。简直是文脉充盈!
  如果说,上面这些是潍河流域的本土名人,那么苏轼、李清照、郑板桥算是自外流入的大文人,还有“笔之所至浩浩瀚瀚若江河之放,一曲千里而不可止”的明末清初学者、潍县县令周亮工。他们一起让潍河成为滔滔而下的文化之河。苏轼的名篇就不用说了,郑板桥写潍水的竹枝词,其中最著名的是:“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峻青写的名作《黎明的河边》,这个河边,就是潍河边。我至今保留着解放初出版的《黎明的河边》小说集。峻青回忆,1953年,他的小说初稿就是在潍河边创作的。
  深厚的文化积淀,就这样日积月累着,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4
  当年苏轼知密州,其胞弟苏辙看望他,曾感叹:“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这一带的人多喜欢舞文弄墨,过去,没有博客、微博这些平台,互相比赛才情的,往往是过年的春联,一是看书法,二是看对联的文采。有一年我到高密的大姑家去,一家家的对联看过去,简直是一种享受。
  比赛才情,还有个平台,就是剪纸和“扒瞎话儿”,杨守森教授说:“高密剪纸,既不像陕北剪纸那样透射着秦汉风骨的粗犷简洁,也不像东北剪纸那样朴拙宽厚,而是奇思怪想,天马行空,取材随意,情趣盎然。老鼠娶亲,老鼠嫁女,蝈蝈出笼,群鹊噪晚,牧童骑牛,鱼跃龙门,牛郎寿星,凡人间传说,鸟兽虫鱼,生活百态,无奇不有,无所不剪。”而“扒瞎话儿”,就是讲故事,莫言的爷爷,不识字,却是讲故事的高手,从古讲到今,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在过去那些慢慢的长夜,坐在热炕头上,年幼者围在长者身边听着动人的“瞎话儿”,是一种精神会餐。
5
  杨守森教授以高密为例论述了潍河流域文化带的个性特征:最为突出的便是刚健不屈,侠肝义胆,豪放旷达,以及泛神论色彩的动、植物崇拜意识等等。至今,在高密人的文化观念中,受到尊崇的仍是“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穷得直实,死得直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之类人生信条;至今,在高密民间,刺猬、狐狸、黄鼠狼、蛇虫、蜘蛛、喜鹊、古树等等,仍常被人们视为灵异之物,受到小心翼翼的敬奉。就其本原特征来看,这类高密文化,体现出的是典型的齐文化的个性风范。
  我说不准确,还是当一回文抄公,把杨教授的话搬过来吧:时至当今,在中国文化界,许多人在论及“齐鲁文化”时,往往统而论之,将二者视为一体,甚或将其简单化为与孔子“儒学”相关的“鲁文化”。在山东文化界,时常被人提及的所谓弘扬“齐鲁文化”,也往往主要是指以孔、孟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鲁文化”。而实际上,虽同属山东大地,齐文化与鲁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文化源渊来看,齐文化的主要脉绪是东夷文化,而鲁文化承袭的则主要是周文化。从历史形成来看,齐鲁一开国,实施的就是不同的治国方略。与因循周礼,恪守旧制,封鲁之后采取“变其俗,革其礼”方略的鲁开国者周公之子伯禽截然不同,齐开国者姜太公,自身就是一位开放型的政治家。据《史记》载,太公为“东海上人”(即东夷之士),这说明,这位开国者个人的文化血统原本就与内陆的周文化大不相同,故而封齐之后,能够“因其俗,简其礼”,即并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顺应民情,尊重东夷人的土著文化。后世管仲治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这样一种开放的文化政策,采取的亦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的治国方略。
  杨教授说得越来越兴奋:“从地理位置来看,齐国东部、北部均临茫茫无际、奔腾咆哮的大海,这不仅使之最早得以鱼盐之利,也有利于齐人自由不羁之壮阔胸怀的培育,想象力的拓展,以及对神秘事物的敏感。正是与之相关,与鲁文化相比,齐文化显得更为刚劲放达,不拘传统,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当年齐国稷下学子们洒脱无羁,异说纷呈的学术活动中,我们即可以看到齐文化自由开放的程度。举世闻名的《聊斋志异》产生于齐国故地,也就决不是偶然的了。”
  我们只是提出“潍河流域文化带”这个概念,至于立得住、立不住,还有待于专家学者来研究。我的小文,只是想启发莫言研究的学者,以及关心地域文化研究的学者。
  有朝一日,我们想来个“潍河考”,因为这里藏着莫言小说的秘密。

责任编辑:余梁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