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方:关于山东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建议

2012年12月31日 13:41作者:刘学方来源:

如何在公平性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创造性方面取得平衡,应该是教育管理改革考虑的首要问题。政府可以尽力创造条件,给与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结合当前的学生划片区就近入学的体制,可以设计一种“学校交叉重叠分级划分学区、学生主辅结合选择学校、片区内学生适度自由转学、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的学生择校机制。

12月28日的齐鲁晚报手机版上报载说,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去年核减了山东的招生名额。说山东的学生优点是十分刻苦努力、踏实肯干,但缺点是创造性不足。我们整个国家都在往创新型经济方向转型。整个世界创造性经济占据利润的顶端位置。山东的学生创造性不足,为未来山东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造成学生创造性不足的原因,与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模式及其教育氛围不无关系。笔者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观察,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政府参考。

一、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自然班人数严格控制在40人,甚至30人以内。

虽然政府规定小学每个班学生人数限制在40人以内,但很多学校特别名校这条规定得不到遵守,一个自然班学生太多,常常达到60人,高年级甚至还要多。整个教室挤得满满的,造成学生进出很不方便,影响了孩子自由的活动;上课效果差,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老师照顾不过来学生,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学生数量多,年龄小,自控力差,管理起来复杂困难。为了维持秩序,老师只好扮演冷面判官角色,简单粗暴对待学生(甚至有时心情不好,简单粗暴对待学生家长),于学生心身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平等、正直、勇敢、健康的人格不利,当然于学习也不利。

笔者调查和观察了几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现不论有事情到学校找老师,还是放学点接孩子,见到我们的老师在孩子们面前一个个表现得大义凛然、神圣严肃(学校明显的阴盛阳衰,男老师比重极小,不利于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养成。说明山东几十年的重视教育,仍然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吸引男性进入学校担当教师职责),家长们看了都胆战心惊,何况孩子们那么幼小的心灵。有次到学校找老师,正好一个可能是1年级的小女孩到老师办公室去。门开着,孩子没有敲门直接进去了。结果老师的眼睛瞪得让我在旁边都感觉冷彻髓骨。

课堂上老师动不动就发火、不容分说批评甚至体罚学生。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老师在同事面前有说有笑,是正常人,到了孩子们面前马上变成了冷面判官,永远没有笑脸展现给孩子们已经成为整个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通病。孩子们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下,不知道将来心理是否能够健康阳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班学生太多,老师管控不过来,只好靠冷面威吓来管理孩子。严格控制各学校自然班人数,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西方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每个自然班学生一般控制在20人以下。这样的设置老师和孩子可以有良好的互动,形成一个友好的氛围,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益。

我们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政府掌控的经济资源已经十分庞大,完全可以将自然班学生数额核减下来。过去几年全国各处裁减中小学校,而没有趁机降低自然班学生员额的举措,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失误。

二、切实采取措施,阻止当前我省愈演愈烈的素质教育口头化、表面化、虚假化,应试教育普遍化、深重化、社会化趋势。

素质教育的口头化表现为各级政府口号喊得震天响,政策措施好像也出台了一些,但就是落不到实处,甚至现在某些教育部门的领导提出了“不能以降低学生考试成绩为代价搞素质教育”的口号。这是明显的对素质教育的阳奉阴违,对应试教育和现在因为考评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升学政绩观的紧抓不放。

表面化与虚假化是连在一起的,是指搞了很多素质教育的花架子,安排了很多代表素质教育课程,做了很多素质教育的宣传,表面上素质教育红红火火,各级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成就大加宣扬、歌功颂德,但实际上两套课表现象严重,应付上面检查、应付宣传是一套素质教育的课表,实际执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课表,应试科目挤占素质教育科目现象严重。虽然搞了很多现代教学设备,但老师教学方式仍然满堂灌、填鸭式,不鼓励学生提问题。家庭作业超量,采用威吓方式教育学生、压迫学生完成作业、增加学习时间投入量,严重挤占学生素质发展的时间。

与素质教育的口头化、表面化、虚假化对应的就是应试教育的普遍化、深重化、社会化。根据笔者在几个学校了解到的信息,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家长、老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合谋架空素质教育、逼推应试教育的现象。超定额布置家庭作业、部分家长额外给学生增加课外作业、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搞题海战术、期末考试前一个多月就像高考一样天天试卷强化、逼迫学生作大量重复练习、通过威吓和占用素质教育课堂强化文化课学习等。社会上以前各种以文艺、特长为主的辅导班,也纷纷被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辅导班、提分班代替,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当前各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严重的贫富分化、阶层板结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长对教育本身的目的认识偏差有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变成了“办人民满意的应试教育”。不管如何,“考试成绩高、升学率高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的思想在社会上、家长中大行其道。一些“监狱式”中学盛行就是这种教育观念最好的证明。还有就是政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全面评价学校办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仍然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主评价学校有关。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只是疲于应付,

实际上学校和老师也是这种状况的受害者,承受巨大压力、付出太多心血和努力。笔者曾经到多个小学进行调查,这也是学校老师包括部分校长的普遍看法。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也不愿意看到把孩子们逼成一个个小呆木敦的样子,但形势这样,没办法”。

目前的教育现状亟需改革、刻不容缓。

要解决当前教育的这种乱象,长远来说当然要从深处加快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减小社会贫富分化、增加阶层、行业、区域之间人才流动性着手。这是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短期来看,要缓解应试教育的压力、真正能够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全面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在考评中的比重。

评价体系应该加大对孩子身心健康考评的比重,加大孩子特长发展方面的比重,加大孩子问题式思考、批判式思考能力培养的比重,要把孩子在学校是否幸福快乐、是否喜欢、乐于学习、是否富于好奇心、是否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运动、生活习惯、方式作为评价的重点。

(2)尽快建立一套监督惩戒体系,严格惩戒各类违反素质教育的做法和行为。

教育部门建立专线或者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市长热线,顺畅违反素质教育的行为和做法的举报渠道。鼓励市民积极举报违反素质教育行为和做法,并对违反素质教育行为和做法迅速、严肃、从重惩戒。

(3)加强家长正确成才观念、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教育。

家长中目前盛行的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分数、重视升学的观点,是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的推手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现象有关,也与家长们对教育的短视和对教育目的认识的偏差有关。积极开展家长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现象给家长们的冲击,缓解家长对分数、升学的压力程度,从而缓解学校、老师分数、升学压力。

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与未来社会成就相关性研究,发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展开家长教育,以尽快转变家长中盛行的分数主义的观念。

(4)改革大学招生方式以及高考命题方式,使高考人才选拔能够考察对未来成才更加重要的能力、素质,从而引导中小学教育从重知识教育向重能力、素质教育转变。

美国的高考命题方式改革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美国的大学招生方式也比较有效。我们可以积极研究借鉴。

三、有条件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适当给与学生公平公正、自由选择学校的机会。

经济的转型、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提高,需要高创新性的人才。而高创新性的人才需要自由的发展与丰富的个性。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学生择校的举措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能力的个性化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主要为了保证教育公平。目前的择校,也大部分停留在选择教学条件好、师资好、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的所谓名校,这是一种十分单一的价值取向。而社会上这种对名校的崇拜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学校之间分数竞争、升学率崇拜的现象,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陷于空谈的状况。禁止择校的制度安排,虽然表面上保障了学生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实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创造性的培养是有害的。

一个人的能力有很多方面,不同的人在这些不同方面能力上的秉赋是有差异的。人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能力秉赋、性格差异,导致不同的人在不同类别的学习、工作方面的效率不同。不同人的身心发育情况也有差异。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生理心理基础。只有因材施教,并且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能力、个性的工作,才可能快乐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身心获得健康发展;才可能创造性的工作、享受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取得满足感、幸福感和一定的工作成就。

虽然我们的学校都是在政府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下的学校,形成了被社会所诟病的所谓的千校一面,但学校与学校之间,因为学长、老师的差异,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有些学校就特别重视升学、分数,采取阳奉阴违的策略,表面上好像在搞素质教育,设置了科学、文化、体育、音乐等各方面课程,实际上只是给上级检查看的,私底下仍然以应试科目为主,应试科目侵占素质课程的现象频频发生。而有些学校则比较能够按照上级课程安排要求来做,确保孩子们素质教育课程的完成。有些学校重视体育、有些学校重视科学创新课程、有些重视艺术。而孩子们的天赋素质也有差异。孩子们如果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喜欢的学校,与自己天赋素质、特长相匹配的学校,则可以充分发展起能力,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学生将来的创造性也能够充分发掘出来。

如何在公平性和发展孩子的个性创造性方面取得平衡,应该是教育管理改革考虑的首要问题。政府可以尽力创造条件,给与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结合当前的学生划片区就近入学的体制,可以设计一种“学校交叉重叠分级划分学区、学生主辅结合选择学校、片区内学生适度自由转学、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的学生择校机制。

“学校交叉重叠分级划分学区”,指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距离学校远近等因素划分不同等级的学区,一级学区学生具有选择本校的优先权,二级学区学生次之,三级学区再次之,依次优先权递减。学校招生时,优先保证优先级别高的学区的学生。各个学校之间交叉重叠划分学区,最终保证每个片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各级选择优先权的学校。

如某个社区有甲乙丙三所小学,有a,b,c,d,e,f六个小区。则该社区每个学校可以划分自己的三级社区。甲学校可以根据距离将ab划为一级学区,cd划为二级学区,ef划为三级学区;乙学校可以将cd划为一级学区,ef划为二级学区,ab划为三级学区;丙学校可以将cd划为一级学区,ab划为二级学区,cd划为三级学区。

“学生主辅结合选择学校”,学生可以在上述甲乙丙三所学校内选择自己的就学学校,但该学生选择上述三所学校的优先权是不一样的。自己选择的学校,只有优先于自己的其他学生名额未满时,自己才会被录取。

“片区内学生适度自由转学”,指在学校尚有名额情况下,片区内在其他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以自由转入该校学习。这样可以尽可能确保学生在最适合的学校就读。

“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指需要就读的学生将就读志愿统一报给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统一安排学生就读。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防止一名学生被多个学校录取的现象出现。

学生有权选择学校,一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二是可以增加学校之间的竞争性,使学校尽力满足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育教育特色,使学校自身的特长、个性得到更好发展,三是也可以改变目前学校在学校-家长关系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和政府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司君波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