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寻梦:建议政府审慎对待“公共自行车”

2013年01月06日 16:18作者:来源:

公共自行车虽有方便、灵活、快捷(特定情况下)、低碳、环保等优点,但是,其对路网等“硬件”,对运营、管理、维护等“软件”要求很高,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作为一个重大项目,决策前应先进行论证和听证,否则,不予实施。济南实施该项目,我认为弊大于利。

    我省已有烟台等市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济南计划于2013年实施此项目,力争2014年达1万辆。有意将其当成短距离出行及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工具。

    公共自行车虽有方便、灵活、快捷(特定情况下)、低碳、环保等优点,但是,其对路网等“硬件”,对运营、管理、维护等“软件”要求很高,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作为一个重大项目,决策前应先进行论证和听证,否则,不予实施。济南实施该项目,我认为弊大于利,因为:

(1)偏离治堵目标,并且副作用多;

(2)多种因素严重制约其实施效果;

(3)不符合交通项目可行与否的判定标准;

(4)我国鲜有完全成功的案例。而取得成功的城市,市情亦与济南不符,不能完全照搬。

一、偏离治堵目标,并且副作用多

1、本意是解决拥堵和“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但是,拥堵未能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却发展成“全程”出行难,并产生很多副作用。由于吸引部分公交族放弃公交,全程骑车。由原先的不占面积(在公交车里。姑且可以这样视作)转为占面积(改骑自行车),占据更多道路资源,反而导致交通更加拥堵。在没有硬隔离的道路上,公共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抢行。为了避让前者,后者必然会压低速度行驶。导致“慢速压制快速”,“少数压制多数”。不符合“少让多”、“慢让快”的现代交通理念。快的仅是少数骑行者,而多数人所乘坐的机动车(含公交)反而变的更慢。机非冲突的发生地点,由现在的点状、向将来的线状、面状蔓延,导致该快的快不起来,慢的却时常遭遇自身安全的威胁。

2、由于多数人所乘坐的机动车(含公交)变慢,导致整个路网的运输效率降低。社会为此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表现为:时间延误和工作效率、办事效率降低。

3、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在政府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没有优先用于百姓最迫切、受益面积最大、利用率最高的需求。

4、公交速度下降,将导致乘客流失。甚至导致:乘客流失>受到的干扰增多>速度更慢>乘客进一步流失的“恶性循环”。与“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大政方针相悖。

二、多种因素严重制约其实施效果

路网等“硬件”,运营、管理等“软件”,均对该项目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加之资金投入多,所以存在“高投入、使用率低”的风险。分析如下:

1、我市非机动车出行者都有自己的两轮交通工具。私家车主如果嫌拥堵无法忍受,会去乘公交或买两轮工具。政府为私家车主掏这个钱,没有必要。

2、在不想耗体力,不想不舒适,不想受机动车干扰,严寒、酷暑和雨雪天气,有同行者,携带物品多,体力不佳、有上坡等情况下,不会选择骑行,即便其免费。

3、“硬件”条件不符合:

(1)我市多数区域路网密度过低,导致其场站远离人们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步行的路程过长。不如自己的两轮工具更方便(就在楼下或院内)、快捷(多数是电动车和摩托车)、灵活(走到场站,万一车子被骑光,或者发生故障,取不出车呢)。

(2)有专用路权的自行车道路太少,仅占全部道路的4成。7成左右的道路一侧或两侧停放了机动车。机非混行,导致其不够安全。

(3)三成路口不适合自行车出行。由于其是慢速、依靠体力的交通工具,两停止线之间的距离超过 60米、红灯超过80秒,即属于“不适宜区间”,骑车者难以忍耐。

(4)该项目的车子基本是一个型号,加上需要耗体力,所以,多数人并不感觉骑行很舒适。甚至不如拥挤的公交,至少不用耗体力。何况小汽车。

4、管理、运营与维护难度大

其自身损坏率高,给修理、配送带来很大的难度。即便后勤人员四处奔波,也难免不出现其前脚刚离开,后脚就出现问题车辆的情况。站点故障发生率高,易出现取车难和还车难。

1万辆车子,发卡量达数万张。发卡、充值、挂失,补办、退费,样样需要人工。300处停放点,分布在几十平方公里。修理、配送、调度,也需要人工。由于事项多而杂,加之半径大,维修、调度、配送难。管理者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难达到群众的期望值。

5、资金供应

前期投入包括电脑系统、GPS、锁具、车架、车棚等配套设施;后期投入事实上更大,包括管理、维修、调度、配送及人工费,并且源源不断。投运五年,一辆车子的成本就达1万块钱,大大超过自行车本身的价格。车身广告和灯箱广告亦不像想象中那样好拉。而后期投资一旦跟不上,其设备完好率和使用率将迅速下降。其沦为街头的“摆设”,前期投资被浪费。

多数公共自行车出行者并非刚性的需求者。他们骑行,可能导致车子被骑光,而刚性需求者反而却无车可骑。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只能尽数满足。政府不得不增加投资,造成沉重负担。

判断交通项目可行与否的标准

1、性价比和百姓使用率“最大化”;

2、管理运营维护“易控化”;

3、各出行方式之间冲突“最小化”;

4、项目与战略目标“一体化”。

以此来判断,该项目并不真正适合济南。 

结论 

面对其他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冲动”,不加论证,盲目跟风,“拍脑袋”决策,危害很大。只有通过审慎、科学的论证,选取最急需的项目,才是最正确的。

责任编辑:司君波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