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遇车祸挺身救人不留名

2012-04-20 17:31: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17年前,诸城市客车司机徐术德出车祸受伤昏迷,被好心人救起送往医院救治后才转危为安,但救人者没留下名字就离开了。徐术德为当面答谢救命恩人,苦寻16年终于找到了。

遇车祸挺身救人不留名 寻数载如愿谢恩传佳话

赵佃相

合作社理事长赵佃相带领跨区作业队出征前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

赵佃相在2012年诸城市第八届网络年会上被评为“感动龙城十大网络人物”

  “感谢赵师傅救了我一命!”元旦刚过,诸城市贾悦镇徐家同村村民徐术德在家人陪同下,将印有并将一面绣有“挺身救人不留名,爱心化作及时雨”的大红锦旗送到赵佃相手中,紧紧握住救命恩人赵佃相的手不愿放下。

  原来,17年前,诸城市客车司机徐术德出车祸受伤昏迷,被好心人救起送往医院救治后才转危为安,但救人者没留下名字就离开了。徐术德为当面答谢救命恩人,苦寻16年终于找到了。

  1995年12月13日早上6时30分,诸城市长运公司职工徐术德驾驶客车前往诸城汽车站发车,途中突然被一辆大货车撞击,翻倒在路口, 徐术德的右腿被卡在驾驶座上不能动弹,腿部还在不停地往外冒血,五六名受伤乘客也被困车内,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赵外出做生意的佃相恰好路过此处,见此情景,二话没说立即拦截一辆过路货车,并招手高喊远处的行人快来救人。当时,赵佃相想到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下,被压在驾驶位受伤的徐术德可能会被冻伤,他立即从自己身上脱下棉大衣盖在徐术德身上。赵佃相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提前一分钟将伤员送到医院,生命安全就多一分希望!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成功打开车门,将已疼昏的驾驶员徐术德拉了出来,徐术德浑身瘫软,已经无法站立。坐在车内的乘客冯启明由于在事故中撞在车窗玻璃上,面部血肉模糊,处于半昏迷状态,根本无力爬出。赵佃相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最终将受伤者一一拉了出来,并拦截一辆过往车辆将伤者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抢救,等办理完入院手续,伤者家属陆续赶到后,赵佃相才带着一身的疲惫悄悄地离开了医院。

  17年过去了, 徐术德还是一直惦记着救命恩人,并四处打听寻找当年救出自己的恩人。今年1月20日,徐术德再次讲述了自己被救的经过以及16年来一直没有寻找到的恩人。恰巧一位知情人向徐术德透露了一个消息,他说当天救人的是诸城市贾悦镇孟家屯村的赵佃相。

  1月24日, 徐术德带着老伴来到孟家屯村,看望17年前挺身救人不留名的大恩人——赵佃相,对他救人不留名的美德表示深深的感谢。赵佃相路遇车祸勇于救人的事,这才被村民们知晓。

  赵佃相救人不留名的事迹在诸城信息港首次报道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以最高票数荣登诸城市“首届感动龙城2011十大网络人物”榜首。各级新闻媒体竞相追踪报道,《人民网》《中国文明网》、《农村大众》、《潍坊日报》、《潍坊晚报》、《齐鲁晚报》和山东电视台等先后做了深度报道,深度挖掘赵佃相的事迹。

  赵佃相平时乐于助人,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省跨区作业先进个人、先进明星作业队,被潍坊市农机局聘为首批特邀农机技术推广推广员,荣获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示范大户”。一个普通的农民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短短十多年,进湖北、河南,入安徽、江苏,到山东、辽宁,一路开进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农机示范大户”的行列。

  十几年前,赵佃相购买了第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后,立即参加了当地农机部门组织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班,基本掌握了联合收割机操作要领、机械构造和维修保养。随后,他参加了“西进东征”、“南征北战”跨区作业,当年,收入接近3万元。随后的10多年里,赵佃相每年都增添一台联合收割机,由原来的单机作业变成初具规模的作业队。他明白跨区作业应在技术上领先,质量上求生存,靠信誉赢得市场。凭技术优势。针对粮农提出的损失率、割茬高度等一些问题,他查询相关技术资料,反复试验后他的割茬高度比其他机手低30%,粮食损失率低50%。

  赵佃相边学边干边研究,很快成为当地农机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为了充分发挥谷神稻麦联合收割机的作用,2001年,他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改装,在东北辽宁地区用于收获大豆获得成功。这样,联合收割机达到了一机三用的效果。在联合收割机维修方面,他更是比别人略高一筹,一些技术难题和技术故障在他手下迎刃而解。

  赵佃相不仅自己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而且还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农机致富之路。对于上门请教技术的新机手,他不管多忙都热情接待、耐心指导,帮助解决困难。十几年来,他带出了30多名徒弟,有的成为操作技术能手,也有的成为跨区作业的骨干并走上致富路。2006年该市农机部门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技术,赵佃相主动请缨购进了一台小麦免耕播种机,率先在自家地里做上了实验。两年下来,老赵所在的村率先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免耕播种新技术,也成了该市保护性耕作“第一村”,被群众誉为咱身边的“田保姆”、“土专家”。

杨凯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