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36年

2012-09-21 11:45:00作者: 来源:大众网

这么多年的经历让他深深地体会到,群众的欢乐就是他最大的满足,百姓的褒奖就是他最高的荣誉,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也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将自己的理想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服务群众中体现价值,升华人生。只要群众有需求,他前进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他说,他愿一辈子做群众的放映员,永远和农民朋友围坐在大银幕前,一起欢笑,一路奋进,共同创造和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王其璋,是即墨市星海电影公司的放映员,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已有36年。

    1976年,他刚刚高中毕业,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到公社当一名电影放映员,或者去中学当老师。在那个文化贫乏的年代,露天电影几乎是农村唯一的文化生活,放电影能给乡亲们带来欢乐,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所以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行。从那以后,推着小推车,到处放电影,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70年代,露天电影非常火爆,一个村庄放电影,十村八疃的乡亲都要早早赶过来占座位,观众人山人海,有人甚至爬到了墙头、房顶和树上。那时候,一晚上经常要放两三个村庄。有一次,他在第三个放映点铺下村放完电影的时候,天已经亮了,直到生产队长一声哨响,大家才意识到已经到了出工的时间。还有一次,是1978年的冬天,他在营上小学的操场上放映《大闹天宫》,演到一半的时候,天突然下起大雪,很快就没过脚脖子,他只好把放映机抬到教室接着演,观众把不大的房间挤得水泄不通,剩下的人只能站在屋外的雪地上,趴着窗户往里看。从他们齐唰唰的目光中,他看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感受到电影胶片所承载的份量,也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别人眼里,放映员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可其中的酸甜苦辣,他自己最清楚。由于交通不便,有时去偏远的村庄放映,往返一趟要走40多里路,常常是吃完午饭就出发,半夜才收工。有时,半夜回家途径羊肠小道,路边是火化场和一片坟地,经过的时候让人毛骨悚然,他只能哼着小曲壮胆,硬着头皮往家赶。有时走到半路碰上下雨,经常被淋成“落汤鸡”;有时演到半夜肚子饿,也只能喝瓢凉水充充饥;有时实在太晚了,就在村委办公室的椅子上凑合一宿……有朋友问他:“别人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你这样撇家舍业的图什么?”他只作淡淡一笑。晚上,正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而他却常年奔波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每天晚上家人都为他的安全担惊受怕。每当想到这里,他心里就不是滋味。但只要电影一开演,听到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他就觉得所有劳累都会烟消云散,付出再多感觉也值了!

    80年代初,土地下放到户,多数村庄拿不出钱来放电影,公司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职工纷纷离开,自谋职业,全市132支放映队只剩下五六个人,农村电影放映陷入了低谷。

    没有工资的保障,他家里的生活也更加拮据。由于整天在外奔波,家里的六七亩地和两个孩子全撂给了妻子,农忙时妻子就把孩子放在地头上,一个人刨地、种庄稼,一干就是一天,孩子的脸也晒得黝黑。那时候,他把自己的收入也搭在放电影上,几乎没往家里拿一分钱,家里的生活开销全靠妻子干点手工活来维持,孩子每学期80块钱的学费都要经常跟亲友去借。有一次,女儿拽着他的衣裳问:“爸爸,东屋的大爹家天天都炒菜吃,为什么咱家每顿都吃咸菜?我也想吃炒菜。”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夺眶而出,跑到门外泪流不止。作为一个父亲,他觉得连孩子最起码的要求都满足不了,心中充满了无限惭愧!

    这时候,家人劝他回家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亲朋好友也说,现在政策好了,出去干点什么不行,别在一棵树上吊死。面对家庭和外界的压力,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正在纠结的时候,姜家庄村的支书找到了他,说他们村有100多亩苹果园,果农们苦于没有技术,果树收成一直不好,希望他去放点苹果管理方面的影片。于是,王其璋先后为他们放映了《苹果树的修剪》等多部科技影片。通过观看,果农学会了果树修剪、追肥、浇水的科学方法。到了秋天,苹果丰收了,村支书专程把他请到果园里,看到累累的果实压弯了枝头,他深深地感到,群众的需要和期盼,就是他的价值所在,群众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群众,离不开电影,他要继续留在放映队,为乡亲们放一辈子电影,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要咬紧牙关往前闯!

    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了。一次,他与朱家埠南村约好放映《杨家将》,可从中午开始就下起雷雨,道路泥泞不堪。下午他和同事用自行车载着设备,经过一座小桥的时候,他一不留神,连人带设备一起跌到桥边近三米深的沟里。顾不上浑身的疼痛和满身的泥水,他赶紧招呼同事把放映设备从沟里拽上来,拆开包装一检查,放映机和胶片都完好无损,他这才松了口气。到了村民面前,大家看到他这个“泥人”,又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大力扶持农村电影放映,青岛为即墨市配备了40套最先进的放映设备,公司还为他们配备了放映专车,骑了多年的自行车终于退休了,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艰难困苦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农村电影事业的春天!

    现在,放映队伍重新壮大起来,全市23个镇共建立了37支放映队,仅他所在的北安街道放映队,一年就能放映720场以上。为满足不同群体的观看需求,他精心挑选影片。针对农村中老年人的欣赏习惯,他就着重放映戏曲片和老故事片;针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培养,他就重点放映《雷锋》、《闪闪的红星》等爱国主义影片;针对农村车辆增多的现状,他就挑选交通安全方面的影片到各村巡回放映;针对种植户和养殖户的需求,他就重点放映配方施肥、科学饲养等科教片,受到了更多农民朋友的欢迎。

    在到王宿庄村放映科教片《无土栽培》后,种植大户姜泽潭对他说:“俺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种菜还有这么多道道,科教电影真是俺们致富的良师益友!”从那以后,他放到哪儿,姜泽潭就跟到哪儿。一年下来,姜泽潭掌握了高效农业的栽培技术,建起了3个冬暖大棚,年收入达5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看到群众从影片中受益,他心里十分欣慰,也再次体会到一个放映员的价值所在。

    现在,经常有人问他,如今电视和网络这么普及,人们文化生活这么丰富,农村电影还有未来吗?这时候,他总是坚定地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会越来越大,露天电影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多,只要努力,农村电影的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

    36年,弹指一挥间,农村电影经历了从兴盛到低谷,再到复苏的曲折历程,他也从群众熟悉的“小王”变成了“老王”。这么多年的经历让他深深地体会到,群众的欢乐就是他最大的满足,百姓的褒奖就是他最高的荣誉,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也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将自己的理想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服务群众中体现价值,升华人生。只要群众有需求,他前进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他说,他愿一辈子做群众的放映员,永远和农民朋友围坐在大银幕前,一起欢笑,一路奋进,共同创造和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责任编辑:杨凯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