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载义务植绿十万株

2012-10-19 17:18:00作者: 来源:大众网

姜文德,男,65岁,乳山市南黄镇上庄村农民。27年前,他满头黑发,步履矫健地走进了村北光秃秃的荒山;27年后,黑发变白,300多亩光秃秃的荒山也变得绿荫成片,10万多棵松树一眼望不到边。如今,大山美了,村民笑了,而他却步入花甲之年,步伐已显蹒跚。手抚稀疏的银发,他说,一头白发换来青山绿水,值!

 

姜文德,男,65岁,乳山市南黄镇上庄村农民。27年前,他满头黑发,步履矫健地走进了村北光秃秃的荒山;27年后,黑发变白,300多亩光秃秃的荒山也变得绿荫成片,10万多棵松树一眼望不到边。如今,大山美了,村民笑了,而他却步入花甲之年,步伐已显蹒跚。手抚稀疏的银发,他说,一头白发换来青山绿水,值!
    1985年,38岁的姜文德看着村北西夼山因乱砍乱伐成了荒山,心疼不已,便决定带着父亲和儿女举家迁到了山上。山上生活困难重重:行动起来没有路,生活用水靠肩挑,不通电话没有电,靠盏油灯度黑夜。然而,从上山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山不绿绝不下山。没有路,他们就自己动手,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开山凿石、铲高平低、填沟架桥,硬是用双手修出了两条长5公里、宽5米的进山路。没有水,姜文德就跑东跑西借资金,雇人手,仅用两年时间建起了两座蓄水库,满足了植树绿化所需要的宝贵水源。
    刚进山时,一家五口还有几百块钱的积蓄,可修好路,蓄好水,全家人基本要靠借钱借粮度日。有人劝他卖几棵树换点钱,可他把树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宁肯全家挨饿也不卖树。他和妻子制订了“以山治山,以山养山”的总体规划,具体的做法是:先发展果业,利用经济作物绿化。首先他们选定了门前那些崖坎地,开荒、整地块、买苗木、栽果树、当年就建起了一百多棵果树的小果园。为了增加资金收入渠道,姜文德又搞起了养蚕业,拜师,访友,取经,不仅拿出种粮的田地种植育蚕的苗圃,而且不畏艰辛翻山越岭去寻拣桑树种。经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利用,他最终建起两大片养蚕场地。粗略一算,五年过后,收入基本可抵投入。
    为使整座荒山彻底绿化,姜文德再次给自己的“领地”做了个规划:山顶上栽松树,因为松树能牢固地扎根石缝;山腰的平缓地带种柞树,树叶养蚕可以增收;山沟里植杨树,杨树生长快还能保持水土;屋前屋后种上苹果树,养上鸡、鸭、猪、牛,维持生计……为此,他起早贪黑,天不亮就扛着树苗出发,见缝插针,哪怕只能栽一棵他也要栽上。妻子更是个热心肠,常常是饭还没吃饱,就放下筷子,拿起饼子,边走边吃往山上走。特别是下雨天,对别人而言是休息时间,对他们来说,却是抢干的好时机,因为很多树种需要在雨天栽植,才能确保成活率最大。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坏的铁锹和镐连姜文德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但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们每年栽下的树苗都在1万余棵以上。
    植树造林,最苦最累的季节要数夏天,夏天是植树的好时节,也是松树虫害最严重的时候。每到8月,既要种树,还要趁着害虫刚孵化的时候打药,姜文德与妻子经常忙得疲惫不堪。有一次,独自在松林里打药的姜文德开始头晕,全身无力的他忍着眩晕一步步挪回家中。看着脸色发白的丈夫,妻子慌了神,急忙扔下手里的活计,搀扶着丈夫跌跌撞撞地下了山,从村里找人把姜文德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农药中毒加上天热出汗体虚,老姜差点就抢救不过来了。
    多年付出换来一朝回报。经过姜文德和妻子的不懈努力,27年来,他们育出树苗达10万多株,300多亩荒山绿树成荫,满目苍翠。而在植树造绿的同时,姜文德又把精力转移到护林防火上,每天天刚放亮,他和妻子就带上工具和干粮绕着承包的山地转一圈,防盗伐、防山火,看哪里缺树就栽上几棵,看哪里草长得高了就割掉。每天早晚两次的巡山,已成为姜文德的习惯。
    斗转星移近三十年,夫妇俩已是白发稀疏、步履蹒跚,一双儿女均也已经完成学业并分别成婚和出嫁,走出了深山。但是,已近古稀之年的姜文德夫妇却依然留在山上植树不辍,防火护林,精心呵护这片青山。姜文德说,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就像是他的孩子,植树巡山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会一直将自己的事业进行下去。

责任编辑:余梁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