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路

2013年01月18日 17:39作者:来源:大众网

汪辉,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乐陵公路局办公室主任,副科级科员,连续三年被我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稀有血型者的无偿献血路
——乐陵公路汪辉同志典型材料

汪辉工作照片

汪辉生活照片


  汪辉,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乐陵公路局办公室主任,副科级科员,连续三年被我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汪辉先后担任过乐陵公路局办公室副主任、路政大队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在乐陵公路局,一提到汪辉这个名字,大家无不称赞,因为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中,哪儿有困难,哪儿就会出现他的身影。尤其是他的无偿献血活动,在乐陵公路局乃至整个德州公路系统更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在2001年的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他得知自己的血型属于RH阴性A型血,属于极其罕见的“熊猫血”。当医务人员告诉他,这种血型的临床使用极其紧张,在整个德州市不超过10人。从那以后,他便每年坚持至少献一次血,这条无偿献血路一走就是10年。10年间,他无偿献血5000ml,挽救了4个人的生命。不管是主动到血站献血还是有病危人员紧急需要输血,只要找到他,他都会毫不犹豫的说“没问题,不就是几百毫升的血吗,来抽吧”!
  2007年1月24日的一个傍晚,他正在与家人共进晚餐。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冷声打破了这一家人的温馨,一串陌生的数字映入汪辉的眼帘“这是谁的电话?准是路上又出现情况了?”当时身为公路局路政大队大队长他,负责着全市109.7公里省干线公路的管理重任,他经常接到这样的陌生电话,深夜一两点被吵醒是常事。容不得多想,他迅速抄起了话筒。“您好,这里是德州心中血站,现在临邑林子镇有位朱先生,不幸遭遇车祸,由于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医生准备为他做截肢手术,但由于朱先生是RH阴性的A型血,我们血站现在没有库存,济南中心血站也没有。经过我们在网上查询、筛选,只有您和平原的一位先生的血型符合条件,如果您愿意帮助朱先生,我们将一个小时后赶到您家。”
  “行啊,没问题,你们来吧!”汪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晚九点四十分左右,德州中心血站两名工作人员,急匆匆赶到汪辉家。一进家门,汪辉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让医生抽血,一会功夫,400ml鲜血从汪辉的身体抽了出来。采完血后,血站工作人员马不停蹄的赶回了德州,对血液进行乙肝、丙肝、转氨酶等七项指标进行化验。最终,由于平原献血者的血液转氨酶偏高,只有汪辉的血液合格。
  凌晨两点四十五分,德州血站工作人员连夜将这救命的鲜血送往临邑。医院的医护人员对血液进行了最后的检测和配型后,对朱先生进行了截肢手术,三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朱先生转危为安。
  汪辉的这一义举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又被山东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分别报道。自此,见到汪辉的人都免不了追问“做了好事怎么也不说啊?要不是从电视上看到,我们还不知道呢。”对于此种提问,汪辉总是淡淡的说,“有什么好说的,无偿献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换你不也会这么做吗?”这就是我们的汪辉同志,寓伟大于平凡,不求回报!
  他常说:“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一些人,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事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08年的8月1日下午4:30,正在德州出差的汪辉接到德州市中心血站的求救电话:“夏津县有一位重病患者失血过多,急需RH阴性A型血,特向你求援。” 接到电话时带着一身疲惫的汪辉正准备赶回乐陵。听血站人员介绍完情况后, 汪辉不顾身体的劳累和同事们的担心,毫不犹豫地奔向血站,看着自己臂膀上的鲜血从导管里汩汩地流出自己的身体再缓缓流进血袋,那颗焦灼的心才平缓下来。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汪辉用自己的行动奉献着自己的鲜血、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当有人问起汪辉为什么这样做,会不会一直做下去时,朴实的他还是那样坚定地说:虽然我不知道自己的热血最终在谁的血脉里流动,但只要能挽救别人的生命我依旧快乐,献血是我爱心的一个出口,既然打开,我就会坚持下去……
  汪辉不仅“热衷”献血,对任何公益活动和乐于助人的行为他都不会错过,每年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时他总是走在前列、捐得最多的一个。不管是哪位同事有大事、小事、私事、公事,只要找到他,他都会爽快的答应,尽力办好。在乐陵公路局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汪辉啊”!
  是啊,汪辉同志用他默默无闻的行动,瞧瞧的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在荣誉面前从不伸手,可在困难面前从不走掉。遇到别人夸奖,他就朴实地说:“我跟大家比起来差远了。”
  汪辉乐于奉献,勤于助人,朴实无华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教育了许多人,带动了许多人……他的脸上无时无刻不洋溢着幸福,充满着快乐,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献血是必须的,挽救别人的生命是快乐的,做奉献是幸福的。”这是多么朴实无华的党性格言,又是多么朴素深刻的人生哲理。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