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生辉好“四嫂”

2013年03月21日 14:04作者:来源:大众网

“邻居好,赛金宝”。在蓬莱刘家沟镇安香于家村,有一位老人为了帮助邻居,两度打通院墙,也为邻居打开两扇希望之门。她的邻居张景宪说,我这辈子碰上这么好的邻居,是修来的福分。

余热生辉好“四嫂”
——刘家沟镇安香于家村村民邹坤荣

  “邻居好,赛金宝”。在蓬莱刘家沟镇安香于家村,有一位老人为了帮助邻居,两度打通院墙,也为邻居打开两扇希望之门。她的邻居张景宪说,我这辈子碰上这么好的邻居,是修来的福分。被她无私照顾到92岁的范秀英曾说,自己没有女儿,可邹坤荣待她比亲生女儿还要亲。她的四邻们说:多年邻居变成亲,邹坤荣一家是我们的“好邻居”、“好亲戚”。 她,就是烟台第三届道德模范获得者、安香于家村普通农妇邹坤荣。因为丈夫排行老四,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好四嫂”。
  无私照顾癌症病人“好姐妹”重获新生
  在安香于家村,要说起邹坤荣、张景宪两家的和睦情谊,村民们几乎无不受感动。而邹坤荣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张景宪一家渡过难关的故事,也一直在十里八乡被广泛传扬着。
  谈起两家的情谊,邹坤荣说打从两家做邻居开始,关系就特别亲切。自己和张景宪一直以姐妹相称,即是生活上的帮手,又是工作上的搭档。生活中,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对方看在眼里,跑在头里,两家互相帮衬,一起走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工作上,邹坤荣的丈夫是这条街的卫生组长,在除草、清理垃圾、扫雪等集体劳动中,两家人一起带头将本区卫生搞好,在村里的卫生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张景宪的丈夫是村里农机队长、治保主任,邹坤荣一家方方面面支持他的工作,使他的工作在村里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
  俗话说:人到难处邻里来。让邹张两家走得更近的,是从2007年开始。
  2006年冬天,张景宪查出患了子宫癌,50岁的张景宪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打击,精神处于崩溃边缘。邹坤荣便天天去安慰她,照料她,跑前跑后。在张景宪去青岛治疗的前一天,邹坤荣做了饺子送过来,替她打点好衣物。张景宪含泪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邹坤荣,说:“嫂子,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此后,张景宪正上高中的女儿回家便在邹坤荣家吃饭,邹坤荣像妈妈一样打点她上学带的东西。在张景宪回家之前,邹坤荣把她家的被褥晒好,床单被套都洗了铺好,火炕烧热,等着她回来。进到家门的张景宪回来看到这一切,打心底里感激不已。
  无奈祸不单行。2009年春天,厄运又一次降临到张景宪头上。她的丈夫遭遇车祸,撒手人寰。张家两个女儿,老大远嫁山西,小女正在济南上大学。面对突然飞来的横祸,张景宪哭得死去活来,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时,是邹坤荣把热乎乎的饭菜送过来,一宿一宿的陪她。张景宪的姐姐来看妹妹,总能碰到邹坤荣,姐姐感激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哪,您真是个好人,太谢谢您了。”“快别这样说,换谁都会这样。”邹坤荣说。在邹坤荣和村里人的开导陪伴下,在村委的帮扶下,张景宪渐渐对未来的生活增添了信心。原来准备辍学的小女儿又能安心重返校园。
  张景宪感念着邹家,也处处想着邹家。去年收玉米的时候,天晌了邹坤荣还没回来,张景宪在家坐不住了,打点了饭食、水和苹果,骑着自行车上山了。大家正又渴又饿,看着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张景宪,禁不住掉下眼泪。上秋,邹坤荣擦了萝卜丝摊在平房上晾晒,这天下午要下雨了,她在外面赶不回家,打电话请张家帮忙收一下,张景宪说:“放心吧,大女儿正在收着呢,淋不了。”邹坤荣家买煤,张景宪早早出来跟着一块搬,邹坤荣那舍得用她,劝她快回去歇着但怎么说也没用。
  就这样,两家人相互牵挂,把对方的难处当成自己的难处。张家的大女儿说:“大妈,咱把两家的墙打开吧,以后咱就是一家人。”
  陪伴瘫痪老人五载“老邻居”安然辞世
  说起打通院墙,还要提起邹坤荣26年前的一位老邻居范秀英。
  当年,范秀英虽有一个儿子在郑州上班,但因儿媳身患重病,老人只得一个人独过。当时就住在她对面房的邹坤荣对老人很照顾,每每做了好吃的,就给老人送过去。老人搓了衣服,邹坤荣二话不说就一块上河给冲洗了。跟邹坤荣一起住着,范秀英很舒心,逢人就说自己多了个女儿。
  后来,邹坤荣要搬家,老人找到大队,死活要跟着一起走。大队负责人便来商量邹坤荣说,“老人身边没人照顾不行,还是由你帮着照看吧,每年给你们800元。”邹坤荣一听这话,竟然有些急了:那么多年没给钱也一样照顾。这没啥,跟我们一起搬吧。就这样,两家又做了邻居。
  打从那时起,为方便照顾范秀英,邹坤荣和丈夫商量着,在两家的墙上通开了一道便门。一来方便照顾老人平时的日常起居,二来老人有什么需要打开便门招呼一声就行,省去老人来回跑的麻烦。
  打通院墙后,邹坤荣一家和范秀英就成了真真正正的“一家人”。逢年过节,邹坤荣给家人置办新衣服时,总忘不了给老人也带上一件。每逢赶上鲅鱼上市了,或者荠菜满山坡的时候,邹坤荣也总是包上饺子给老人送过去。一旦遇上冬天大雪,担心老人走路摔着的邹坤荣就不让老人出门了,而是把一日三餐做好给端过去。
  再后来,范秀英岁数大了,瘫痪在床起身不得。为更好地照顾老人,邹坤荣索性将老人搬到自己家里,安置在自家一铺炕上,老人睡里边,她和爱人在外边打通腿儿。起初怕连累邹坤荣的范秀英怎么也不肯,但终究拗不过邹坤荣的一片真情。“从今往后,我们就是您的女儿女婿。都是一家人,哪有什么连累不连累!”邹坤荣的一番话,让范秀英热泪盈眶。
  从此,邹坤荣一心照顾起瘫痪的范秀英,从不叫苦埋怨。尤其是到夏天,气温高,屋里格外闷热。由于担心范秀英起褥疮,邹坤荣每隔个把小时就帮老人翻翻身,用扇子替老人扇后背。每天的饭菜,她也变着法子换花样,让老人多吃几口。有一次老人闹肚子,大便弄的满炕都是,邹坤荣却一点儿也没嫌弃,默默地为老人擦拭身体,收拾好床铺,又催着丈夫为老人买药。
  就这样,范秀英老人在邹坤荣家一住就是5年,直到92岁安然去世。邹坤荣无私照顾老人的事,也经过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成为远近皆知的佳话。1984年,邹坤荣家因为照顾老人的事迹被评为“五好家庭”,得到了市妇联的表彰。
  每每说起这些,邹坤荣爬满皱纹的脸上总是露出让人感动的腼腆笑容。她总说:这样的事摊谁身上都会这么做。可她不曾想到,能够十几年如一日为他人倾情付出,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余热生辉慷慨助人“热心肠”感动乡里
  采访中记者发现,邹坤荣的热心肠,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儿,谁家生孩子、过满月、庆百岁,都喜欢请邹坤荣去张罗,邹坤荣也是逢叫必到。“大家都认为我懂,其实,咱哪里懂啊,不过是帮忙搭把手,跑个腿儿。”说起这个,邹坤荣笑着说。
  邹坤荣自幼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缝纫机、锁边机更是使唤得熟练。家里的衣物、用品都整理的板板整整,大家看着眼羡,就经常找他帮忙。今天这个说:“大妈,我的摩托车座套坏了,帮我做个新的吧。”明天那个说:“二婶,我才买了沙发,帮我上个沙发套吧。”还有的说:“我家的布衣橱不像样了,帮我换换吧。”对此,邹坤荣每回都是有求必应,连宿带夜地将东西赶制出来,给人送去。人们说,邹坤荣在于家村不知做了多少件床品,多少件沙发套、椅垫和布衣橱。有的人以为她是加工活,问她做一件多少钱,邹坤荣一听就着急了:“大家不嫌弃我手拙,拿去用就是啦,邻邻居居的,谈什么钱啊?”村民郑人秋的老伴儿去北京看孙子,郑人秋一个人在家,平时做饭还好说,缝缝补补的事情,经常是邹坤荣来做。郑人秋的老伴儿陈丽华外出一年后回到家,看到家里干净整洁的样子,感激得直夸奖邹坤荣。日子久了,大家为了答谢邹坤荣,有时会送来瓜果梨枣什么的,她怎好意思就这么收下,所以,哪家有事她就主动当免费帮工。
  心灵手巧的邹坤荣,过日子一直非常节省,每个月200元钱还花不完。她总说自己从穷日子过过来,现在生活好了,钱还是要花在刀刃上。不过对别人,却从不斤斤计较。哪家有需要只要找到她,从来不会碰到“红脸”。人敬她一尺她敬人家一丈。这样一来,四邻的感情就这么“赶”出来了,从来没有因啥事闹矛盾,不团结。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在村妇女主任刘爱武的印象中,今年64岁的邹坤荣,每天都是乐呵呵的样子,她是全村百姓的“四嫂”,谁家有事她必定随叫随到,这些年,搭上多少钱,搭上多少时间,多少东西,她从来不在乎……
  采访时,邹坤荣还特地说起了参加烟台市第三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时的情景。她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小事,与其他道德模范比起来,自己做的实在不算什么。日后,她还是要尽心为乡里乡亲多做点事,因为能门挨门住着,也是一种缘分。
  “邻居好,赛金宝”。邹坤荣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这个古老谚语的深刻内涵。她与邻为善、与邻结亲的朴素行为,将长久为人们所称道所效仿。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