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二十载

2013年05月20日 14:05作者:来源:大众网

退休以后,有人选择养花养鸟,有人热衷于旅游垂钓,还有人享受逗孩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选择了捐资助学,并且将其作为毕生事业。二十年来,他们牵线搭桥为600多名贫困孩子找到了资助人,累计筹集助学款60多万元……他们就是臧兴望、耿秋萍夫妇。

  退休以后,有人选择养花养鸟,有人热衷于旅游垂钓,还有人享受逗孩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选择了捐资助学,并且将其作为毕生事业。二十年来,他们牵线搭桥为600多名贫困孩子找到了资助人,累计筹集助学款60多万元……他们就是臧兴望、耿秋萍夫妇。

  耿秋萍的房间非常简朴,满墙都贴满大大小小的照片,这些只是她和老伴资助过学生的一部分,要全部贴完根本贴不过来。

  臧兴望和耿秋萍夫妇退休前是原胶南市外贸进出口公司的员工,1991退休后,就想给自己找点事做,“我和老伴儿主动参加了原单位成立的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站,当我们骑着摩托车,把自费购买的50多本笔记本发给到会的孩子们时,她们纯真的笑脸让我们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坚定了我们做希望工程事业的决心。”耿秋萍回忆说。

  就这样,刚刚离退休不久的老两口决定省吃俭用、捐资助学为贫困学生献上一份爱心。同时,他们找到了原胶南市团委,自荐承担了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的义务,拿出两个月工资680元送到了原市美乡中心小学资助贫困学生。他们先后到十几处乡镇摸底,掌握贫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并倡议引导更多的离退休老干部出钱、出物资助贫困学生。到1995年8月,他们共为100多名贫困学生找到了资助人,同时自己也资助了10多名学生。

  1995年,她购买了照相机和摄像机,制作“希望工程”新闻专题100多条,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更多的人自觉加入到这一行列。1996年经有关部门支持,她义务建立了全市贫困学生档案,设计印刷出“希望工程光荣卡”,将贫困学生的照片、基本情况填写卡上,促进了救助工作的规范化。1998年,积劳成疾的耿老患乳腺癌住院治疗,但就是在病床上也考虑着为贫困孩子们做些什么,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于是她的病房又成了“希望工程”临时捐助点。2000年,大病初愈的耿老坚持亲自到大珠山镇东山张村的小学和幼儿园捐款捐物,跟孩子们一起过“六一”,为孩子们献爱心、送温暖……近二十年来,她行程1万多公里,用去了100多个胶卷和80多盘录像带,记录了600多个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找到了600多个资助人,筹集助学款60多万元,课外书籍1000多册,个人出资6万多元,资助了40多名濒临失学学生。

  “不过生日不过年,春节不做年夜饭,小豆腐、咸鸡蛋,胡萝卜大葱和大蒜,”这是住在一个小区里的邻居对臧兴望夫妇俩勤俭生活的描述。现在耿秋萍住的房子还是当时单位的福利房,“居住环境没啥必要过分的装修,我们把钱省下来,多资助几个贫困学生多好呀。”耿秋萍说,朴素的言语,爱心的行动,生活上的清贫是为了捐助贫困学生,而由这产生的精神上的充实,却感染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慷慨解囊,纷纷加入到他们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1997年4月,他们为藏南中心小学14名贫困学生寻找资助人的事迹被制成了电视专题片《为了十四个穷孩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耿秋萍说:“老伴2005年9月21日去世了,当时我也快70多岁了,也想过自己是不是干这个事干不动了?但是放下我心里就空落落的。”于是耿秋萍又独自挑起捐资助学的重担,继续为希望工程事业奔走。每年九、十月份,她都要到学校调研贫困学生情况,然后回家建档案、为资助人填写光荣卡、开收据等一整套工作。她带着老花镜,晚上加班加点,忙时都顾不上吃饭。每年的爱心人士助学统计表,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资助人和受助人详细情况,给每个资助人都要发一个爱心助学光荣卡和受助人的资料臧兴旺在的时候设计的,要给资助人一个交代,把捐助的钱款去向说明白了。

  从2005年至今,耿秋萍和她联系的资助人平均每年资助高中贫困学生150多人,年送助学金3万余元,累计捐款20余万元。他们资助的贫困学生有不少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一封封感谢信千里迢迢寄到了耿秋萍老人的手中。

  爱心的接力和传递,是一种责任。她常说,如果老伴在天之灵看到今天学生的成就,他一定很欣慰。

责任编辑:杨凯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