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守护神

2013年09月20日 11:54作者:来源:大众网

1991年,19岁的王秋琳分配到当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宁阳县精神病防治院,不到几天,美好的憧憬被无情的现实击碎。“精神病”,这个让男同志都畏惧的字眼,一想到将和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紧紧连在一起,她从忐忑逐渐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真想当个“逃兵”,换一个舒适清闲的工作岗位。但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从此,她一辈子都爱上了这个环境封闭却无限光荣的职业。

甘当精神病人的守护神

  王秋琳,女,1972年9月出生,现为泰安市宁阳红十字医院精神科护士长 。

  彷徨

  豆蔻年华,充满幻想。1991年,19岁的王秋琳分配到当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宁阳县精神病防治院,不到几天,美好的憧憬被无情的现实击碎。“精神病”,这个让男同志都畏惧的字眼,一想到将和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紧紧连在一起,她从忐忑逐渐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真想当个“逃兵”,换一个舒适清闲的工作岗位。但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从此,她一辈子都爱上了这个环境封闭却无限光荣的职业。

  触动

  盛夏,下午,闷热。刚刚给一位神智混乱的小伙子喂完饭,还没来得及休息。突然,病房厚重的铁门被拍得山响,像打雷一样。她刚要发火,开门看见一位50岁左右农妇,伸着渗出了斑斑血迹的左臂,跪在门口哀求:“快,快,快救救俺的孩子吧。大夫,我不想失去儿子,我不想让他毁掉这个家!”。只这一刻,她心灵一颤,这妇女就像家中的妈妈,就像关心自己多年的邻家婶子,得帮帮她,帮帮她的儿子,这让她产生了坚定地信念——医者父母心,帮助精神失常的人是自己的天职。她先请老人坐下,帮助她处理完伤口,递上一杯热茶,认真倾听来者的诉说。

  原来,农妇的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常疑心别人害他,长期紧张让他理智丧失。近期,他发作后,拿菜刀先后砍伤三人,并将他母亲的胳膊砍伤,村民想把他扭送公安局,可他母亲知道,只有医院才是挽救儿子的地方。这一刻,王秋琳心灵颤动,心生神圣的责任感:为受伤的心灵疗伤,为灰暗的心灵播撒阳光,为迷失的心灵领航,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委屈,从事这份职业绝不动摇。

  敬业

  精心的治疗和基础护理从此在默默无闻中开始,与患者谈心,帮他们理发、剪指甲、给拒食者喂水喂饭、甚至为便秘患者抠便……换来的是被患者喷的满身饭菜,或者拳脚相加,或者撕扯头发……

  2000年的一天,王秋琳刚刚给一个病人理完发,另一名受妄想症困扰的高大男患者突然冲过来,瞪着充满血丝的眼睛,一把抓住她的头发,猛地将她摁倒在地。当闻讯而来的同事们把她从患者手中拽出来,地上留下了一缕缕黑发和一串串血珠。

  经过这件事后,家人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她也曾生出退却之心。但一想到病人家属那无助和期盼的眼神,想到因患病可能导致的家庭支离破碎,再想想自己虽然清贫简陋但却温暖的家,她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与患者和患者家庭承受的痛苦相比,自己受的这点伤算什么?于是,她又一次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而且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护理,患者康复出院了。患者及家属的歉意和感谢、康复后灿烂的笑容,让所有的不快和委屈都烟消云散。

  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其家人家属易丧失关照关爱的信心。针对这一情况,她建立“爱心生日卡”,在每位患者的生日当天,自掏腰包,为患者送上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以唤回他们曾经的爱心记忆。20年来,她累计为1000名精神病患者过生日,费用达2万余元。

  精神病人监护落实困难,无人监管现象严重。患者大都分散在社区,由家庭成员负责照顾,也有精神病人流散于社会之中,多数未被诊断,更得不到专业治疗与正规的康复管理,甚至会造成社会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她和科内医护人员组成“献爱心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本着“帮扶一个病人,拯救一个家庭”的原则,制作了“爱心联谊卡”,主动到出院病人家中嘘寒问暖。深入了解病人在家中服药、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每位病人家属讲解精神卫生健康知识,如何让家属更好地配合病人治疗康复,一对一讲解、一对一沟通交流,与病人及其家属形成了“攀穷亲”的服务关系。20多年来上门服务万余家,免费发放《精神卫生健康知识》册子2万余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此,她牺牲了自己大量的休息时间,10年未在家过一个春节。

  多年来,为数不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被家人用铁链、铁笼囚禁或者被锁在家里,她向社会寻找征集关锁精神病患者的线索,医院也实施“解锁”工程,免费住院治疗康复训练,让“关锁”精神病人走出“囚屋”,达到“治疗一个,解救一家,安定一片”的效果。几年来,共解锁重症精神病患者50余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提升

  学无止境。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加、人心浮躁,为更好地摸透患者病因,提高服务质量,使病人尽快摆脱病痛的折磨,她曾先后到泰安市精神病院、济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专科护理,到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学习整体护理,并且参加了护理专业的专、本科自学考试,一次性通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熟练掌握了与各种类型精神病人接触沟通的技巧,有的放矢地为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在年迈的患者前,她是女儿,用温柔、细心、耐心、诚心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在中年人面前,她是他们的朋友,用诚恳语言疏导鼓励;在多动的孩子面前,她是慈祥的妈妈,用博大的母爱去温暖呵护他们……

  敬业换得尊重,责任赢得重任。身为精神科护士长,她在注重自己素质提高的同时,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工作中言传身教,管理上建章立制,生活上关心备至,细节上追求完美,大到病房设施安全检查,小到一个螺丝钉、一个缝针、一根棉棒,都有具体的交接检查制度。为充分体现护士的感染魅力,她率先在精神科提出了“衣帽不整不得上岗;不化淡妆不得上岗;让患者始终看到的笑容”等服务承诺。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工作中做好协调,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合理搭配、弹性排班,使精神科护理团队成为团结向上,人性丰满,坚不可催的有机整体。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护士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善,病人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创新

  目前,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治疗精神疾病救治手段单一,精神病人的生产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衰退,受到社会的歧视,病人本身有病耻感,不敢、不愿面对现实,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带着这一沉重的思索,站在患者的角度,她领悟出:患者真正康复,按时吃药,精心护理,只能治标不治本,要让他们树立自信,重塑自我,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并通过劳动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改善自身的生活境遇。

  结合宁阳县卫生系统正在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她创新开展了“六位一体”的康复训练。工疗、农疗、音疗、体疗、娱疗和书法绘画,以及学串珠、编织、缝纫等各种手工制作,让患者“在治疗中感受快乐、在康复中恢复功能”。同时,病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在大型商场“爱心专柜”进行销售,所得销售额全部用于病人的生活补助,住院每人每月可获得200-300元的收入,大大减轻了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20年来,累计生活补助达20余万元,工疗项目吸引了周边县市区兄弟单位前来观摩,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20多年,她在完全封闭的病房中穿梭,迎来送走不同类型的患者,重复着常人难以承受的枯燥乏味的工作。无悔的人生选择,让她始终坚定信念,不动摇、不退缩、不懈怠,甘当精神病患者的守护神,帮他们走出心灵的沼泽,还他们心灵一片明媚的阳光!

  王秋琳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工作、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用自己21年的真情坚守,7000多天的爱心守候,近20万个小时的艰辛付出,一次次把迷茫、彷徨、失常的精神病患者,牵手重返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多年来,她先后荣获“泰安市十佳护士、泰安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宁阳县劳动模范、宁阳县十大文明人物、宁阳县十大杰出女性”等多项荣誉称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