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盛兰 四海飘香

2013年12月20日 10:53作者:来源:大众网

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农民,现年90岁。属镇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自1996年起,刘盛兰靠拾荒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达到5万多元。

  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农民,现年90岁。属镇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自1996年起,刘盛兰靠拾荒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达到5万多元。他的事迹先后被烟台、山东等多家电视台,烟台日报、烟台晚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报纸报道,2011年,新浪网对刘盛兰老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转摘,7月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慕名来到蚕庄镇,对刘盛兰老人进行了专门采访,1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放了刘盛兰老人的先进事迹。2004年刘盛兰荣获“感动”烟台年度人物,2011年,刘盛兰荣获烟台市“道德模范”,是远近闻名的助人为乐模范人物。2013年刘盛兰获得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入选了央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

  “只要有钱,我会永远捐下去。”

  18年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概念?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也可以由一个呱呱坠地的孩童,成长为一个青春荡漾的花季少女。但刘盛兰老人,却用18年的时间,靠拾荒资助了100多个上不起学的孩子。

  刘盛兰73岁那年,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刘盛兰膝下没有一子半女,所有积蓄捐出去后,可以说他没有了任何的生活保障,原本就非常节俭的他开始从市场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叶、烂土豆等蔬菜以供一日三餐。

  不仅仅是吃的,但凡他看到别人丢掉的东西还能用,或者能回收卖钱,统统都被他带回了家。用他的话说,很多东西缝缝都能用,卖废品的钱可以用来捐助贫困孩子。

  这一晃就是18年,这些年里,刘盛兰几乎就没尝过肉味。他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

  乡亲们说他:“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刘盛兰却说:“日子我觉得过的还不赖,只要有钱,我会永远捐下去。到老,我就想做这一件事。”

  “回信和汇款单,是我的命根子。”

  刘盛兰告诉记者,他虽然一辈子没有儿女,但他却有1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就是他这18年来倾尽其力所资助的贫困学生。

  在刘盛兰卧室的墙上,一个深蓝色布袋里,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是他唯一看重的东西。他取下布袋将里面的汇款单和信件都倒在炕上,又另从床头下找出了一些。“我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也从未统计过他捐出的款项总额有多少。”

  从老人手中的一大摞捐款回执单记者发现,仅从2011年9月至今刘盛兰老人陆陆续续向外捐款27000多元,捐款的数额从每次的四五百到一两千不等。最近的一笔是他为河北的一对兄弟捐助了2000元。

  这些回信和汇款单对刘盛兰而言简直就是他自己的命根子。2005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下午,刘盛兰出门拾荒时忘记关电褥子,导致室内失火。由于屋内堆放的杂物太多,消防车用了很长时间才将火扑灭,老人的所有家当化为灰烬。刘盛兰几次冲到火中,为的就是去抢他资助过的孩子们给他的信件。

  “我真希望他们收到钱后给我回个信。”刘盛兰希望知道自己汇出去的钱,对方已收到。“但也有不给回信的,我就觉得有点不踏实。”刘盛兰说着随手拿起一张放在炕上的报纸,指着一则报道告诉记者:“这里面写着一个女孩需要钱才能继续念书,我就汇了300块钱,但至今没给我回信,我真的只想知道,那300块钱到了没有。”

  “我看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一般人都很难理解刘盛兰的所作所为,但老人有自己的一套人生观和活法,虽然过得很苦,但他自己活得安心。刘盛兰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看钱不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如今的刘盛兰虽然年事已老,但是在他看来献爱心是没有年龄的,刘盛兰表示只要条件允许这条路他将继续走下去。

  老人18年捐资助学的事迹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经常有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来看他,从镇村干部到左邻右舍的乡亲,从外地的个体老板到义工群体,这个简陋的农家小院时常被一种浓浓的温情所包围。街坊邻居也时常到老人家中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哪家要是包了饺子或者是做了可口的饭菜都会想到老人,为老人送一份。

  每逢老人的生日,他的家中都会有一些爱心人士为老人来祝寿,去年10月份恰逢老人90岁大寿,义工们相约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庆寿,吃着香甜的生日蛋糕,看着周围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老人的眼里噙着泪花,但这眼泪是幸福的、是感动的。他的付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老人觉得很是欣慰。

  刘盛兰的绝大多数受助者再受到捐赠后,仅有少数人会来看他,大多写一封感谢信或者发一个贺卡,甚至有一些人收到捐款后却杳无回音。对此,刘盛兰淡然的说:“助人时,我并没想到回报,也从不会计较受助者的态度。不过,很多没有得到我帮助的人反倒经常来看我,这就是社会给我的最大福报。”

  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可拿到每年22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我是一点也没留,全捐了,帮学生念书。”

  别人都认为刘盛兰活得苦,但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安心。在刘盛兰看来,对社会的默默给予同样是一种幸福。老人告诉记者,他不需要受助的人感谢他,因为这会无形中加重受助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他所帮助的学子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