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书记”

2014年06月05日 11:04作者:来源:大众网

年近六十的刘光秋,在甜水河居已经当了20多年 “家”。这个“家”里的大事小情,他无一不挂心——海上起风了、自来水不通了、有了矛盾纠纷了,村民的事,就是他的事。村民说,不论出了什么事,只要老刘知道了,没有解决不了的。话说的夸张,但道出了村民对他的信任。

“公心书记”的公心故事

  刘光秋,男,1955年2月出生,日照市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甜水河居委党总支书记。

  临危受命,以20多年对“公心”的朴素坚守,实现了全村的“由乱到治”;一次清退非两委成员和工作人员20余人,屡受打击报复仍初心不改;50个招工名额,领导、亲戚找上门说情,家里的南屋被炸塌,他不为所动坚持统一招考;集体积累几千万元,不但不买车,人家送辆车,他转手拍卖,算作集体资产……

1992年,临危受命,刘光秋接下烂摊子,靠朴素的群众意识带领全村老少爷们三年换了天地。

  1992年村里乱成了一锅粥。“三无、三乱、三多”是当时甜水河村的真实写照:村庄无规划、出行无道路、集体无积累,垃圾乱倒、杂草乱堆、禽畜乱跑,集体负债多,民事纠纷多、计划外生育多。

  曾干过生产队队长的刘光秋,咬了咬牙,接下了这个烂摊子。要致富、先修路。上任后,他就挨门挨户谈想法、谈愿景,听意见、听愿望。靠着这种朴素而执着的群众意识,他做通了全村1000多户的工作,村民一致同意“拆迁修路”!

  2个月,完成了70多户拆迁任务,按每户五间正房3000元补偿,不到当时建房成本的三分之一;2年时间,筹资600万元,阿掖山南路、平岛路全面启用,全体村民告别了出村难的困境。

  一鼓作气,他又为全村老少爷们通上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规划建设了“小康楼”。不到3年,甜水河变了样,刘光秋入了党。

  1996年,刘光秋把所有集体资产从“承包”改为“租赁”,“包”“租”转换之间,集体经济实现了持续至今的快速膨胀。目前,集体积累已达几千万元。

  甜水河村集体有闲置土地、大马力渔船、冷藏厂,也都承包出去了,但村里几乎见不到钱,每年负债还在增加。1996年,他带领村班子把原先承包出去的铁壳船、冷藏厂全部收回来,重新整理村居的闲置土地,建起了货场、船厂。所有集体资产全部租赁经营。

  目前,甜水河村最好的地段全部归集体所有,没有一点集体资产被个人无偿占用。截至2013年末,甜水河居集体积累达几千万元。

  1997年,刘光秋率先成立村民监事会、民主理财小组,大事公决公开,财务每月一晒,“阳光村务”在甜水河村成为现实。

在维护集体利益上,固执到 “一根筋”的刘光秋,从来都不是“一言堂”的“家长”。

  1997年,他在岚山最早成立了村民监事会、民主理财小组,让德高望众的村民参与到居务工作中。并明确规定:与村干部有关系的一个也不要。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

  ——每个企业、每块土地租赁,必须严格经过居委会“三会二公一评”;

  ——凡是重大决策、重大事务,特别是重大投入必须经党员、居民代表座谈讨论,由监委会成员审查后,提交会议讨论确定,并通过居务公开栏等平台及时公布;

  ——村级财务由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小组成员全部签字后,按程序进行公示。审核确定为不合理开支事项,由责任人承担。村务、财务每月一晒账;

  1999年12月,刘光秋在岚山率先“压村官、减民负”,他第一个在清退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清退,他家的南屋被一包炸药炸塌了。

  由于历史原因,1999年前,甜水河村历任干部卸任后,仍继续领工资,久而久之成了村里的沉重包袱。

  1999年12月,刘光秋在岚山第一个开展了“压村官、减民负”活动,他第一个在清退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向全体村民承诺:换届落选不再领工资。

因为清退,刘光秋得罪了一些人,但赢得了更多人。2000年换届选举,虽然村里刘姓只有三户,他又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得罪的那些人没有算完,有人在他家房顶上放上炸药包,把做饭的南屋炸塌了。一片公心,却饱受委屈,刘光秋没有打退堂鼓。他说:“自己吃点亏算不了什么,但绝不能让村集体有半点损失。”

  刘光秋说,我就是给村民打工的,我觉得打好工就是践行好了群众路线。

  年近六十的刘光秋,在甜水河居已经当了20多年 “家”。

  这个“家”里的大事小情,他无一不挂心——海上起风了、自来水不通了、有了矛盾纠纷了,村民的事,就是他的事。村民说,不论出了什么事,只要老刘知道了,没有解决不了的。话说的夸张,但道出了村民对他的信任。

  如今的甜水河居集体积累已达几千万元,每年集体收入150万元。建起了文化大院、渔民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所、菜市场;每年为全居650多名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80余万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