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一人等于救个家庭

2014年07月04日 16:14作者:来源:大众网

杨毅,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气象局职工。作为80后,为救助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远赴省城捐献300毫升造血干细胞,为他人延续生的希望。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积极献出300毫升造血干细胞,给濒临绝望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他叫杨毅,是文登区气象局防雷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文登区第三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留取血样到正式采集,他等了五年

  2014年,对于杨毅来说是一个难以忘却的年份。这一年,他感动了太多太多的人。这一年,他与南方一位3岁小孩的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造血干细胞,让两个彼此陌生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杨毅出生于1981年。2009年6月份,杨毅接到单位通知,号召职工采集血样,并将采集的血样纳入“中华骨髓库”,这就意味着以后有可能要捐献造血干细胞。

  2009年留取血样后,杨毅就一直等待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会。据杨毅介绍,这种血液配型成功的概率很小,大约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留取血样的时候,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某个患者的血样配型成功。今年3月,他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他的血样和一个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要捐献。他听了之后很激动,他庆幸自己能够在这么小的概率下得到这个治病救人的机会。当初在血液中心做志愿者时,他对“献血”这件事情还只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在得知初配成功后,他很认真地了解了一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具体情况。随后,多项准备工作迅速展开。最终,杨毅于5月30日开始了造血干细胞的正式采集。

  为捐献提前加班一个周

  “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一个周的时间,所以杨毅特意加了一星期的班,把分工的工作提前做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杨毅所在部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次赴济,也只能提前加班做完工作。

  文登自2005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登记在册的志愿者已有千余人,杨毅是继吕明玉、杜燕君之后文登第三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中,吕明玉成为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山东省第一人。

  适龄、健康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促使骨髓把储备的白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的报道,至今还没有因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案例。

  为了让杨毅全身心地投入采集,保证顺利完成干细胞采集工作,区红十字会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全程陪护照顾。5月29日,杨毅到济南军区总医院采集造血干细胞;5月30日至6月2日,进行了4天动员剂注射;6月3日、4日,共接受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采集。目前,300毫升造血干细胞已送到患者所在医院,用于救治患者。

  他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杨毅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捐。”杨毅跟家人说了自己的意愿,家人都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他的身体有影响。“一开始,家里的长辈都把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成抽骨髓了,所以他们有点担心。”

  “现在采集造血干细胞不用做手术,而是给肌肉注射一种动员剂,它可以把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即血液循环里面。这样的话,在捐献时只需抽取外周血就可以了,痛苦会减少很多。血液进入离心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然后再把血浆还给我。”杨毅耐心地向家人解释,“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误解,以为要从骨头里抽骨髓。其实,捐造血干细胞和捐骨髓的作用是一样的,但采集方法完全不同。捐骨髓需要将人麻醉,之后在骨头上凿洞,从全身骨骼中抽取100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和血液的混合物;捐赠造血干细胞则不用麻醉,只需要将全身血液在体外循环两次,通过高速血细胞分离机将其中的干细胞分离出来,提取200毫升左右的混合物即可。所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没有痛苦,恢复很快。”杨毅的决定首先得到了妻子和孩子的支持和鼓励,他们一起做双方亲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老人的理解和支持。

  手术前后,按照国际惯例,杨毅都没有与接受捐献的患者见过面。“我只知道是和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配型成功了。”后来,这位患者通过医院的医生给杨毅带来了一封感谢信。信上说,她得知自己生病后彻底失去了活着的信心和希望,而这次配型成功和接下来的手术给全家人带来了希望,无论最后结果怎样,全家人都会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杨毅无比感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