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载扎根社区做奉献

2015年04月04日 20:43作者:来源:大众网

  “小巷总理”王爱华 30载扎根社区做奉献

社区里的社情民情她都了然于心,谁家老人生病了、哪家孩子无人看管了,她都第一时间送去关心和帮助。定期走访困难户送去生活物资

事必躬亲,率先垂范,每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都少不了她的组织和参与。与社区志愿者一起清理生活区内杂草、垃圾

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她定期组织医疗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家门为居民提供免费查体

每周多次到敬老院关心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给老人剪指甲、洗头、按摩,老人们都叫她“好闺女”

  王爱华,女,66岁,现任淄博市周村区大街街道元宝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从事社区工作近三十个年头,她是居民们都喜欢称呼的“小巷总理”。她扎根社区只为百姓生活更舒心,曾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居委会主任”、“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齐鲁和谐使者”;“淄博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说起与社区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她在西塘村一家电器厂当厂长,厂子不大,但经营的挺红火,组织上却在加强居委会班子建设上想到了她,她觉得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于是毅然决定“放小家顾大家”。第二天,就放下自己的厂子,到城北居委会当了一名副主任,从此便与居民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打上了交道。1994年6月她被调到元宝湾社区担任主任一职。上任之初的元宝湾社区并没有什么“元宝”,一片破败低矮的房子围着一个臭水坑,即是所谓的“元宝湾”。窄窄的小巷道路坑凸不平,再加上小区里地势低,逢上雨天,积水难排,车在水中走,人在水中趟。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都年龄偏大,工作经验欠缺、文化素质低,与蓬勃发展的社区建设的新要求相差甚远。看到这一切,不服输的她暗下决心,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为群众谋福利,她一定要配合政府对老居民区的改造,给孤寡老人一个舒心的晚年,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园地,给居民一个美丽舒心的居住环境……第二天,她就开始围着元宝湾社区一家一户的跑,收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意见。有的住户白天见不到人,她就晚上去,硬是花了2个星期的时间,把元宝湾小区700多户人家全跑了个遍。在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她把小区环境整治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把该修的修好,该拆的坚决拆除。在拆迁乱搭乱建的屋棚工作中,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当事人极不配合,有的还直“骂娘”。对此她和工作人员按照“受得了气、挨得了骂、吃得了亏”的原则,好话说尽,笑脸陪尽,经过数次上门做说服工作,那些“钉子户”、“难剃的头”终于心甘情愿的拆迁小屋棚,有的还当上小组长,为小区居民做了许多好事。随着周村区对老城区改造的不断深入,她抓住有利时机,在社区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筹资36万元,清运辛街生活区内一废弃垃圾场3000多立方米垃圾,对场地进行了硬化、绿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可容纳120辆车的大型停车场;投资27万元在生活区内建起了2500多平方米的绿化游园,安装了20套户外健身器材;整合社区资源建起了近5000平方米的汽车、摩托车车库。眼瞅着小区内的环境一天天改善,居民们都信服了她这个老大姐。

  元宝湾社区辖元宝湾、辛街等14个生活区,下岗失业人员多,老人多,孩子多。针对“三多”现象,她和社区一班人积极筹资,于1999年建起了幼儿园,招收1岁以上的孩子,并对下岗、失业职工给予适当减免政策,同时安置下岗职工6人。2009年3月投资10万元,对幼儿园进行了搬迁扩建,总扩建面积300余平方米。随着企业改制,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注重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摆脱旧择业观念的束缚,引导他们自主择业,自我创业,坚定再就业信心。另一方面,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起了餐饮店、服装厂、理发店等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和社区创业就业服务站、巾帼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社区党员秦冬梅,因企业破产失业后,迫于争强好胜和爱面子的原因,一直思想压力很大,精神萎靡不振。王爱华得知后,曾多次做其思想工作,主动上门讲解再就业优惠政策,用身边走个体、私营路子致富的实例感化她,帮她解除思想疙瘩,鼓励树立再就业信心,并积极为其出主意、想办法、找门店、办理工商、税务登记证,帮其建起了冲洗照片门头。在此期间,她经常到门头看望秦冬梅,并与其谈心,帮助解决经营方面的困难。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秦冬梅想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新上婚纱摄影和艺术照项目,但缺乏启动资金。她又为其争取优惠政策,办理了贷款,建起了婚纱摄影部。目前,秦冬梅不仅还上了贷款,而且购买了营业房,又投资15万元上起了不干胶项目。走出困境的她没有忘记党组织对她的关怀,积极帮助同为下岗职工的姐妹们树立再就业信心,为她们提供就业门路及资金支持,带动了一批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再就业岗位。多年来,王爱华通过努力协助安置下岗职工70多名,内部安置60多人,为下岗职工联系摊位60余个,先后使36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就业岗位。

  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户,她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帮扶助残结对子活动。先后成立了社区慈善工作站和志愿者服务站,对残疾人、生活困难家庭实行定向承包服务,帮他们买煤买粮、拆洗被褥、打扫房间,提供生活方便,解决生活难题。社区居民张兴和、刁玉红夫妇,生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小儿子张涵因患有多动症,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张兴和又不幸患上了肾炎,一家人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王爱华得知后,积极帮助父子两人求医问药,并每学期自己掏钱资助大儿子张鹏上学,不定期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一家人不胜感激。为了解社区党员的生活现状,她坚持为每位党员过“政治生日”,仅仅一束鲜花、一盒蛋糕、一句句暖人心的问候,便打开了沟通和信任的桥梁,党员们有什么话和过不去的坎都愿意和她说说。73岁的老党员樊宗仁患有脑血栓,身体行动不便,儿媳也是残疾人,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她亲自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定期上门走访,送去油、面等生活用品,并积极为其申请大病救助。党员魏相然患有精神类疾病,她也没有忽视他,只要有空就往家里跑,帮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安抚焦躁的心情,她觉得作为一名党员,就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在社区工作久了,王爱华最熟知家常理短的事儿,虽说居住条件好了,但安居还不等于乐业,照顾老人和孩子牵扯精力,成了许多家庭的心病。尤其是老人,照顾不周还容易引起纠纷。经常有老人为赡养问题找到居委会,老人哭着说:“孩子不孝敬不照顾她”。去做调解,年轻人则说:“我哪有时间,一早一晚的天天忙活工作”。考虑来,考虑去,她觉得唯有成立老年公寓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当时社区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既无资金又无房屋,面对困难,她不等不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向四面八方求援。为了把办公用房门前闲置的空地争取过来建老年公寓,她多次跑相关部门,谈明创办目的,终于,她的努力打动了领导,经过多方协商,特事特办,土地问题解决了。然而,摆在面前更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她便打起了自己准备买房的12万块钱的主意,晚上回家和老伴一商量,老伴说的也挺干脆:“这些年来你做什么事情她都没反对过,但儿子要买房娶媳妇,闺女要上大学,都等着钱用,你自己掂量吧!”夜已很深很深了,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最后终于拿定了主意。1999年9月,她用自家的12万块钱和投亲靠友借来的钱,盖起了一排宽敞的平房,建立了周村区首家老年公寓,虽然当时硬件设施不是很好,但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入住的老人们倍感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越来越多,原有的房屋设施远远满足不了老人的需要。她又多方奔走,盘下了社区内闲置的一座占地面积1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6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并以 “星光计划”为契机,先后投资300余万元,购置安装跑步机、划船机、按摩椅等室内健身器材32件套,配备各类图书、杂志3000余册,建起了功能齐全的娱乐室、健身室、阅览室、文艺室,于2002年3月,创办了全市第一家集健身、休闲、康复、娱乐和日间照料等功能为一体的老年人综合服务场所—“星光老年之家”,开展日间照料、短期照顾、长期代养、入户服务、康复娱乐等服务项目。目前,入住的老人已达116名,其中为政府集中供养三无老人18名。尽管她每天的工作是繁忙的,但总忘不了挤出时间为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们按摩、烫脚、读报、聊天,用自己不高的收入为他们购买营养品和生活用品,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他们,使这些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公寓里的张大爷患有严重的脑萎缩,刚来的时候,身上长满褥疮,大小便失禁,每天都要换洗衣裳,还经常把粪便抹到桌椅被褥上,服务员有时都会因为恶心而干不下去,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天铺下身子为老人洗刷得干干净净,耐心地安慰他,并多方打听得知用生鸡蛋内膜治疗褥疮很有效时,便每天小心翼翼揭下鸡蛋内膜,细心地给老人敷上,这样足足坚持了一个月,老人身上的褥疮终于痊愈了,精神也越来越好,老人的子女激动地说:“王主任,她父亲恢复的这么快全都亏了你啊,你比她们这亲生子女做的还周到,真是太感谢了!”每当这时,她总是眼含热泪,因为她觉得自己亏欠最多的是她慈祥的老母亲。快九十高龄的老人每当看到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还要给自己洗脚擦背,总是心疼地说:“好闺女,我现在身体还行,你不用操心我,有时间你还是多照顾照顾你那里那些老人吧”!有了母亲的支持,她觉得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

  老人的事情虽然都是些吃、喝、拉、撒、睡的小事,但是事情再小,她也都挂在心上当作大事来办,一年中不能休一个完整的节假日,连过年都是陪伴在老人身边和他们一起包水饺、放鞭炮、过大年。在她的带动下,所有工作人员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形成了人人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2003年大年初一时任省委书记的张高丽在市区领导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老年公寓的老人,并对社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她密切联系社区广大群众,真正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公寓的代养能力和活动空间越来越有限,王爱华又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依托老年公寓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充分调动社区内广大党员志愿者的积极性,成立了文艺宣传、志愿者服务、医疗救护、帮扶助残、助老陪护、综合服务六支服务队,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分别提供助餐、家政、心理疏导、医疗、日常维修等各种服务,尽最大能力为社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为丰富社区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她以日间托老为主要方式,投资建成日间照料服务站两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饮食、棋牌娱乐、图书阅览、健身锻炼、健康讲座等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真正实现了“看病不出居,吃饭不出居,托老不出居”的综合服务网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近几年的社区工作中,她带领社区一班人紧紧抓住旧小区改造这一有利时机,多方筹资对元宝湾、辛街等老旧生活区进行提升改造,为广大居民安装了暖气、天燃气及照明设施,实行居民用电一户一表改造,拆除社区内的乱搭乱建,整修小区破损路面,维修室外建设器材,进一步加大绿化面积。为方便居民的衣食住行,她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将社区内太乙门里街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维修污水管道,整修道路路面,拆除乱搭乱建,使太乙门市场成为了以日常生活为主的规范化农贸市场。为方便居民办事,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自2013年4月份以来,她积极对上争取,将社区老年公寓一楼进行装修改造,并安装LED显示器、服务柜台、购置办公桌椅等配套设施,建成了面积约190平方米,设有办事大厅、档案室、会议室、接待室等功能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居民们普遍反映现在的生活更方便了,环境更优美了,邻里之间、党群之间关系更融洽了,社区更和谐了。

  现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仍然工作在社区第一线,并努力为居民的衣食住行而忙碌着,她觉得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