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老人21年助700聋儿

2015年08月04日 13:58作者:来源:大众网

傅峰,男,1951年生,民革,淄博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负责人,曾被评为山东省助残模范、省民革优秀党员、第五届全市道德模范候选人、淄博市自强模范、淄博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个人、张店区自强模范。

  傅峰,男,1951年生,民革,淄博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负责人,曾被评为山东省助残模范、省民革优秀党员、第五届全市道德模范候选人、淄博市自强模范、淄博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个人、张店区自强模范。

  在淄博市张店区柳泉路国际馨居的背楼处,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校舍——两层的小楼是60多名聋儿的“家”。每天,一位头发花白的残疾老人都会拄着拐杖穿梭在这栋小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十分狭窄,老人的腿脚不方便,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挪步而上。10年了,这个地方不知留下了老人多少蹒跚的步履。

  二楼最外面的房间里摆满一张张小床,由于空间狭小,床铺紧紧相连。穿过休息室向里走,有一间摆放了电视机和钢琴的活动厅,以及几间不足10㎡大小的一对一特训教室。“爷爷、爷爷、爷爷……”稚嫩的童声传来,一群可爱的聋儿欢快地跑到老人跟前,老人露出幸福的微笑。

  “鸭,鸭,鸭,虾,虾,虾……”在另一间特训教室里,一名特教老师正在指导一名2岁的聋儿进行发音练习。老师凑近佩戴了助听设备的聋儿耳旁,一遍遍地重复这些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听一次就能学会的音节。孩子一遍遍跟读,声音还是那么不清晰,旁边还有几个孩子坐在小板凳上咿呀学语。

  这些孩子来自淄博市各区县及德州、临沂、滨洲、济南、莱芜、曲阜、安徽、河南等地市。最小的2岁,最大的8岁,其中有30名是已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儿童。在这栋租来的简陋小楼中,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尖叫、玩闹,不同的是,他们都戴着助听器,发音含混不清。

  这里是淄博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21年来有700余名聋儿经过康复训练走向有声世界,这里是创建人傅峰的第8个“家”。

  21年搬家8次 房租问题成燃眉之急

  5月22日,在淄博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记者见到了创建人傅峰。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的傅峰已过花甲之年,他自幼因病致双下肢残疾,几十年来只能拄着拐杖行走。

  从1994年创立到现在的21年光景里,由于社会需求扩大,特训教学、学生住宿及活动场地受空间制约愈发突出。目前这个总面积不到700㎡的康复中心承载着60余名聋儿及10多名老师的教学活动和生活起居。房间虽然狭窄,但是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了多个一对一特训教室、会议室、休息室、儿童活动厅,并且安装有防护设施、语训设备、消毒设备和必备的生活设施。

  由于租房合同中断、租金上涨,以及房屋楼层高不安全、房子离市区远不便就医等诸多原因,这位老人和他创建的康复中心在21年中经历了8次搬迁。“有一次准备搬到政协大院西邻的三楼住宅,在已经安装设备、焊接线路,正打算封闭凉台的时候,一个消息使我立刻打消在三楼当教室的念头:一对熟识聋人朋友家的三岁女儿,从自家五楼坠落身亡。我只好马上通知家长,延期上课。”回忆起当年搬家的心酸历史,傅峰几欲落泪。

  “我们是淄博市唯一一家国家级标准的聋儿康复中心,按照目前发展,为保证孩子们有符合国家要求的学习活动空间,至少需要1000㎡左右的房子,但房租便宜的边远郊区,200㎡的房子一年租金也得花50多万,符合需求的房子租金想想就害怕。”傅峰告诉记者。

  如今,这个租住了近10年的“家”也即将面临再次搬迁的困难。“10年前租下的房子目前租金已翻番,房租是现在最大的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安定的‘家’。自己累无所谓,不能苦了孩子。”说到这里,傅峰一脸愁容。

  21年助残700余人 倾其所有致力聋儿康复事业

  21年前,43岁的傅峰走上了创建聋儿康复中心的艰难道路。在此之前,他下过乡,做过老师,当过医生。说起过往,这位64岁的老人几近哽咽,“看到孩子们能开口说话,走进社会能正常交流并且做出贡献,我发自内心感到幸福,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康复中心办下去!”

  1988年,傅峰在淄博市社会福利综合厂任保健医生。当时工厂里的聋哑工人很多,因听力障碍频频造成的工伤事故深深刺痛了他。当他把便携式语训机带到工厂测试时,几乎所有的聋哑工人都能听到声音,一个聋哑工人听到音乐后写下一句话:“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这句话使他倍受鼓舞。

  傅峰当即想在厂里成立业余康复班,却发现工人们年龄大了,发音器官退化,恢复已不现实。虽然打击不小,但是明晰了方向:面向儿童,突破传统的手语聋儿教育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帮助聋儿康复。聋儿康复当时在淄博还是空白,傅峰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项“抢救工程”之中。没有资金、没有经验,也没有专业队伍,傅峰先后投入自己的全部积蓄,并且卖掉了住房,又举债十几万元作为启动和运行资金,开始租教学场所、买康复设备、聘请特教和幼教老师。

  21年过去,700多名聋儿在他的指导下走进有声世界。“这个小孩现在是体育馆的跆拳道教练、这个孩子是吉林大学毕业的、这个小伙子现在在柬埔寨办农场……”傅峰指着照片告诉记者。早期康复的孩子最大的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还会回来看望老师。在二楼语训中心的墙上挂着一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锦旗,上面写着:一流的教学使人终生受益,恩师的关怀让我永生难忘。

  不管经济多么困难,傅峰每年哪怕借钱也要送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我们虽然在硬件设施上条件有限,但是从来都非常重视软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的专业建设。”谈起师资队伍,傅峰十分自豪。目前,康复中心有4位教师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听觉言语科学研究生学历,所有教师都要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进修,掌握最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过解放军总医院听力检测技术培训,获得康复专业所应具备的扎实听力学知识和技能,还有的已经具备听力检测资格认证,并出席一些国际、国内高规格的专业技术研讨和学术讲座。

  21年,淄博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已成为集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康复训练、语言矫治、家长培训、基层康复辅导员培训为一体的康复机构。它被确定为国家级助听器验配机构,成功完成5期国家助听器资助训练。“看着孩子一点点康复,会说话能交流,我们都高兴得落泪。”傅峰说道,“我们团队的老师非常敬业,康复中心走到今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愧对家人成永久遗憾 为事业付出不后悔

  事业起步之初,傅峰不仅面临资金困难,也经历了和亲人的生离死别。母亲在北京癌症病危,作为儿子和医生却不能一直守在母亲身旁。那个冬天,傅峰来回奔波于北京和淄博,一边是愧为人子的撕咬,一边是残幼聋儿的呼唤。母亲在清醒的间隙嘱托他:“孩子,妈妈知道,你爱你的妈妈,你也爱你的事业,妈妈不糊涂,回去吧。”因为放心不下康复中心的孩子们没有暖气,傅峰匆忙赶回淄博借钱买煤,却错过了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忍不住潸然泪下。

  直到现在,傅峰和家人依然没有自己的房子,他的家和康复中心一样,都是租来的房子。2007年,儿子傅亦凡放弃了在国外的耳蜗调试技术工作,回乡加入康复中心担任听力老师。尽管物质生活大不如前,他依然坚定地追随父亲的脚步。对于儿子,傅峰连连表示亏欠,儿子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儿子结婚时也没有能力为他置办新房。

  不管经济状况多差,傅峰从来不愿苦了孩子,对于家境困难的聋儿向来倾囊相助。“有些家长一进门就跪下大哭,说傅老师我们可找到你了,我的孩子有救了。他们把我们当恩人,我们实在不忍心不收留。没有钱吃饭,农村的孩子家长背麦子来换馒头,我们一人挤出一点菜钱,咬着牙也不能让孩子饿着。”

  “我父亲就是奋不顾身,能坚持到今天太不容易了。欠账十几万也要花钱送团队去国家级的康复中心学习,自己出钱给老师们发工资,对于买不起助听器的孩子就给他们借,对于没钱交学费的孩子父亲也会收下他们……现在康复中心每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等等平均一个月1200元,远远低于任何幼儿园,还是难以维持基本运转。为了补贴康复中心开支,父亲与西门子助听器公司合作开了个听力门诊,面向社会聋人开展服务。如果纯经商我们是衣食无忧的,但是出于对这些特殊孩子们的感情,我们没有这么做。”尽管之前有些不理解,但是现在的傅亦凡说起父亲的事迹满怀崇敬。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万选蓉在全国的学习班上不止一次这样评价过傅峰:“傅峰为什么致力康复事业?他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救助其他孩子并没有直接利益。傅峰是因为他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追求。”而傅峰只是这样评价自己:“我老了,已经六十多岁了,得给淄博人民留点贡献,培养的队伍力量在就不会垮掉。这么多听障孩子会说话了,我多高兴啊。我只想给这些孩子一个听见世界的‘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