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守护一方平安

2015年12月07日 10:10作者:来源:大众网

  服务百姓 守护一方平安的乡村医生

  王金鉴,男,1965年2月出生,生前任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龙都卫生院院长,2015年8月9日因病逝世。

  王金鉴一生奉献于农村卫生工作。探索出“改善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技术、比拼服务水平”三大发展农村卫生院的“法宝”,病患因此由外流而回流,减轻大医院的负担同时增加乡村卫生院的效益,造福农村百姓;他视院如家待病如亲,一生清贫、廉洁自律;他被诸城市评为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诸城市劳动模范”,潍坊市评为“优秀乡镇生院院长”。

  清贫和奉献是对王金鉴最好的概括。

  他临危受命,挽救多家乡镇卫生院于困难之际,过去乡镇卫生院普遍落后,他把一盘散沙拧成了一股绳。他认为没有场所给患者看病和住院,患者不会来,那就盖门诊楼和病房楼;没有好的医生和科室,患者来了很快也会转走,那就聘请名医、培训职工;没有好的服务,患者即使这次治好了病,下次也不见得会再来,那就“待病人如亲人”,提升服务质量——他把看上去复杂的医患关系和农村卫生院发展路径捋了捋,捋顺了,搞清楚了,那咱就踏踏实实的干。

  “院长的车就是手术病人专车,那会儿乡镇路多数坑坑洼洼颠得厉害,病人在我们院里做了手术,出院的时候院长让用院里唯一的桑塔纳轿车送病人回家,轿车舒服,不会扯得刀口疼。”“我们有手术需要接城里的专家,也是用院里的桑塔纳轿车,每次院长都陪着,他觉得陪着才更尊重人家,人家下次才愿意再来指导。”他曾经的员工这样说。

  忙起来顾不上家的王金鉴,却在任何时候都撇不下他的职工和病人。有时候半夜三更的做手术,他就像病人家属一样等在外面,一直等着。“他那时候真是放心不下,医院刚有起色,手术刚刚发展起来,他担心会出状况,压力大,责任重。”手术结束了,职工们疲惫,他也熬红了眼圈,但是一清早他就到街上买来小米粥和油条,嘱咐大家多吃点。

  他在辛兴卫生院待了5年零6个月零7天,留下1200平方米的门诊楼、2600平方米的病房楼、2300平方米的后勤楼、3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以及艰苦朴素、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和创业精神。他去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竟会那么好”,他走的时候,交接会上大家哭作一团。

  这情景,与他当年在桃园卫生院何其相似。他在桃园2年多,请进专家坐诊也派出员工进修,发展了妇科做强了外科,以质量和服务吸引病患前来就医。王金鉴用两年的时间,给桃园卫生院打下发展的基础,卫生院开始走上正轨。

  后来,王金鉴调任百尺河卫生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看重并践行的“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如今仍树立在医院最显眼的位置。

  最后一站,在龙都卫生院。他延续以往的工作思路,带领医院一班人马克服重重困难,将医院“北扩东移”,先后建成14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楼和3600平方米的病房楼。职工说,他来不是当官的,而是一个大家长。基层医改步步深入,他成为新医改的带头人,控制辅助检查费用,控制药品费用,减轻百姓就医负担,将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处

  可他自己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盖楼的时候,他就把馒头揣在衣服兜里,饿了就拿出来吃两口。记得那时候我们中午喊他一起去吃饭,他手里攥着半个馒头,鼓着腮帮子边吃便下楼跟我们打招呼说他不去了。”妻女不在身边,他常常买上一个星期的馒头,掰开了晾在办公室或者宿舍里,吃饭时就用热水泡干粮。“长毛了都不舍得扔。”

  他的女儿王慧心,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加上因为父亲治病已经欠下将近十万元的医药费,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专挑学费低的专业和消费水平低的城市报考,他的父亲清贫了一辈子,没为自己的女儿留下一点的物质财富。

  这个在农村卫生院打拼了一辈子的人,俯身最广袤的农村大地,守护了最基层百姓的安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