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坚守村小学

2016年02月03日 17:22作者:来源:大众网

在宁津县大柳镇李架子村,提起刘秀山,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秀山不计名利,帮村里促成建小学的事,并坚守村小学18年,我们都感激他。”

  刘秀山,1965年出生,宁津县大柳镇李架子村希望小学教师。

  在宁津县大柳镇李架子村,提起刘秀山,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秀山不计名利,帮村里促成建小学的事,并坚守村小学18年,我们都感激他。”

  艰苦的办学条件让人吃惊

  6月6日23点,电闪雷鸣过后,下起瓢泼大雨。这时许多人已进入梦乡,而在李架子希望小学,教师刘秀山、刘彩霞夫妇正在进行一场“抢救”图书行动。

  “老刘快点,这些书孩子们很欢喜,可不能让雨给淋湿了!”

  “我知道彩霞,这房子前两天我刚做了防水,没想到又漏雨了。”

  经过紧急“抢运”,夫妇俩终于成功将社会捐赠的200本图书从漏雨的教室搬到了他们居住的屋内,望着手中的书籍,老两口相视一笑,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这里的办学条件艰苦是远近皆知的:三间砖瓦垒建起来的简易平房,狭小的教室零星地摆放着几张破旧的桌椅,没有电风扇、没有暖气片,只有一盏节能灯。

  老师的办公室内,两张拼凑起来的饭桌上摆满了教学书籍和学生们的作业。

  为了父亲的遗愿回乡办学

  “秀山帮乡亲们促成了建学校的事,娃娃们有学上了,全村人都感激他。”李架子村村民李志强说。

  刘秀山今年50岁,是大柳镇刘庄村人,1987年从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宁津县大柳镇中学担任历史老师。随后,他又娶了贤惠的妻子,刘秀山的生活平凡而幸福。

  1996年农历春节刚过,刘秀山的父亲刘树理病重,弥留之际,父亲向他道出了想回乡办学的想法,这是他筹划了一辈子却未能实现的愿望。原来,刘树理是宁津县最早的一批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文革时期,因为成分问题被下放到家乡宁津教书。

  父亲带着遗憾走了,但刘秀山却将父亲的遗愿牢牢记在心中。

  1996年5月,刘秀山着手准备创建学校。带着一腔热情,他连续跑了县里和镇上的几家民营企业,请求他们出资办学,然而却未能成功。

  屡战屡败,刘彩霞劝他放弃,“别找了,凭咱俩能办起学校?”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1996年暑假,刘秀山和李架子村村委会负责人,到共青团德州市委诉说村里孩子们的教育状况和申办希望小学的请求。随后9次陪着团市委工作人员考察、调研,最终工作人员被刘秀山的坚持打动,快速写好报告协调希望小学筹建事宜。9月份,在共青团德州市委和宁津县教育局的扶持下,学校终于在大柳镇李架子村拔地而起,名字很简单,叫李架子希望小学。学校主要辐射李架子、拔福刘、范庄和罗庄4个村子,设一到六年级。学校建好的那天,刘秀山来到父亲坟前,“砰砰砰”磕了三个响头,他向父亲保证:要一生坚守在这里。

  为了孩子们他留下了

  “最初学校设有6个年级,仅靠一两个老师教学是不够的。乡村小学待遇不高、环境差,很多老师不愿意来。”谈到学校创办时的艰难,大柳镇李架子村党支部书记李登华回忆道。

  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刘秀山拉下脸皮,去县城请求那些曾经的同事、朋友来学校教书。1997年9月,李架子小学首批160名学生入学。

  然而困难又至。很多代课老师觉得条件差,走了一批又一批。

  2008年,李架子希望小学由大柳镇教育办公室直接管理,选派老师来学校任教,学生们有了固定的老师。

  新老师来了,刘秀山身上的担子却并没变轻松。冬天烧炉子没有煤球了,他去镇上拉;厕所的围墙倒了,他和水泥垒;教室的桌椅板凳坏了,他负责修。“这里条件太艰苦,能坚持下来不容易,我能做点就做点,不能带给其他老师太大压力。”刘秀山笑道。

  人教书、书育人、人成材,李架子村飞出金凤凰。最早入学的那批孩子,现在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有的远赴他乡打拼,有的成长为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回乡创业,还有的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谈及愿望,在村小学坚守18年的刘秀山说,宁津县教育局最近要对老旧学校进行改造,他希望改造的进度能更快一些,力度能够更大一些,让孩子们早日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