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通讯员的报道情

2016年04月01日 15:25作者:来源:大众网

  蒋奉河:一位基层通讯员的报道情

  蒋奉河,男,现任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政府通讯报道员。一个生活都需要靠别人照顾的残疾人,然而凭着一股顽强的毅力和对宣传报道工作的热爱,在新闻战线上已经默默奋斗了22年。他闯过了一个个难关,成为新闻写手,生活上的强者。

  今年53岁的蒋奉河原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1984年他在企业一次工伤事故中被夺去一支胳臂和半条腿,导致左边肢体截肢的惨剧,从此以后行走只能靠假肢,工作生活只能靠一只手,当年他才22岁。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一位刚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小伙来说,几乎绝望了,他甚至多次产生轻生念头。在绝望中,他偶然从一本杂志上看到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这鼓励他扬起生活的风帆。没事就读书看报练习写作,也常有一些稿件在报刊上发表。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他没有消沉,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又重新找到人生坐标。

  1995年,峄城区阴平镇党委政府为了照顾蒋奉河生活,就给他在镇报道站安排一份写稿工作。原来一直就喜欢写写画画的他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机会,因此对工作十分认真。为了胜任这份工作,他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每天到镇上班,虽然路程只有二里路,这对常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个不能骑车靠着假腿行走的人来说却是十分艰难。每天上班回到家里脱下假肢,残肢磨出血流出来。但他忍着疼痛没有向困难低头。由于刚开始对新闻专业不懂,写出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他不灰心,于是一边看报一边向身边老报道员请教,有时还亲自坐车跑到市报社向新闻编辑记者请教,慢慢就掌握了新闻稿写作要领。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写好新闻,蒋奉河坚强克服自身残疾,经常下企业进工厂去农村入农户采访,寻找第一手新闻素材。有一次,他到该镇二沟村采访一位弟弟照顾残疾哥哥25年的新闻稿,从镇上到二里沟村有4里路,来回9里路,他采访完回到家,他的残肢磨出了血泡,浸透了假肢肢袜,疼痛难忍,但是他强忍巨疼加夜班赶出稿子,把写好的稿件投到枣庄日报,被发表在重要位置,还不断被其他新闻媒体转载。不能骑自行车,他就靠安装的假肢一步步走,虽然残肢经常磨出血泡,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只要听说哪里有好新闻他立马就前去采访。有一次,他听说该镇王庄村有一个靠养猪致富好典型,他徒步5里路去采访,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走路,他穿的假肢都被磨破残肢流出血浸透,第二天吃了点消炎药又去上班。由于他精心采写,这篇养猪致富稿子被4家省、市级媒体采用。像这样的采访故事,至今在他的工作中仍是家常便饭。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前稿件靠邮寄,现在完全变成了电子邮件,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对只有一只手的蒋奉河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挑战。他眼看着别人用电脑轻松自如,而自己却一窍不通,每天都在打字室排队等候打字员帮忙,于是心中坚定了一个开始学打字的信念。

  他说起学打字,还有一段难为人知的故事。他参加了市残联在台儿庄举办为期2个月的电脑培训班,在学到第4天时,突然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他妻子生病了,躺在厨房的地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只好回家给妻子看病。四处求医问药无果后,经市立二院诊断他妻子患上了抑郁症,这给蒋奉河带来沉重的打击,可他依然没有放弃理想,一般照顾妻子,一边坚持写作。由于不会拼音,就天天背字根,连续背了一个多月,一开始100多字的稿件要用一个手敲一上午,但是他很高兴,终于啃下打字这块硬骨头,学会了五笔,学会了发邮件。

  蒋奉河在40多岁的时候认识的他现在的妻子,他一边照顾生病的妻子一边工作,日子过得也算幸福。谁知在2014年和2015年蒋奉河先后两次患重病住院,体重从128斤瘦到90多斤,花掉医药费5万余元,致使本来收入就不高的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即便面对生活如此打击,可他仍坚持上班写稿。他说:虽然他只能一只手洗衣、做饭、包水饺、骑车,可他把生活中这些所有的不幸和困难都看做是对他的磨练和挑战,他会越挫越勇,战胜所有困难和挑战,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冬去春来,一晃20多年过去了,22年来蒋奉河采访行程1.5万多公理,写新闻稿3500余篇,光样报就有一大摞。全区的报道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蒋奉河仍然坚持在新闻岗位一线,而且劲头一点不减,成绩不断提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2015年,蒋奉河已在枣庄日报、枣庄电台、农村大众、山东科技、大众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等国内30多家媒体发表新闻稿2700多篇。1996年获得全国万村书库征文二等奖。1995获市报好新闻将。连续10年获得市区宣传报道先进个人,6次获得枣庄日报枣庄电台优秀通讯报道员。先后获得峄城好人、枣庄好人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残疾人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在市、区残联换届中连年被推选为“代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