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园地里的"创新家"

2016年09月02日 10:30作者:来源:大众网

  化学实验园地里的“创新家”

  王明余, 1961年10月生,日照市五莲县洪凝初中化学教师。

  化学专业科班出身的王明余,是一位痴爱实验操作和创新的教师,是一名乡村学校实验室里名符其实的“创新家”。多次获得省级、市级教学能手称号,他十年磨砺而创新制作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被评为山东省第八届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一等奖。

  今年55周岁的王明余1983年毕业于昌潍师专化学系,他自任教以来就非常喜欢做实验。工作中他除了备课、上课外,就数呆在实验里的时间最多。凡是课本上要求给学生做的实验他一个不落,很多课本上没要求做的,只要对启发学生智力有益,能引起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实验他也千方百计尽量做给学生看。没有材料,他就到处打听,能要到的就要,有的是从垃圾堆捡到的。前几年,教学经费紧张,就是买几盒火柴,有时候学校都发愁,有的时候干脆自己花钱去买。以前,像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用的细铁丝,都是他到原五莲化工厂的垃圾堆里捡的,每捡一次三到五年的用量就够了。还有,像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用的石灰石,他就到一些废旧不用的石灰窑边上,拿着盐酸小滴瓶,逐块石头滴,看哪块冒气泡多,就把冒气泡多的石头拿回实验室里进一步鉴定是否是石灰石。还有,验证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用的木条,都是他用捡来的竹片或者是扔掉的筷子制作的等等。三十多年来,在这一方面,老王就为学校节约了不少资金。

  为了教学需要,能用的法子都用上了,甚至有些危险的实验他也冒险尝试,并多次受伤住院。

  1989年夏,为了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王明余决定自己先在实验室做烟幕弹实验后再做给学生看,却意外地发生了爆炸,霎时成了“火人”,身上大面积烧伤,皮肤都被烧灼了,不得不住院治疗。2014年深秋,在一次准备课外小组活动课的时候,由于药品不纯,发生了爆炸,他被炸得满脸是血,当时值班的校医王良锡看到情况比较严重,立即开车把他送到县医院,经拍片等诊断后,幸好只是皮外伤,没有伤到骨头。在县医院做了必要的处理后回家静养。伤疤还没有痊愈,老王就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岗位。在这33年中,王老师为了探索课本实验更好的教学效果,烧伤、烫伤、割伤等不计其数。

  伴随着实验里的滚滚“硝烟”,王明余收获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快乐,多次获得“教学能手”称号,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先后20多件自制教具获得省、市、县各级以上自制教具创新奖。

  谈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的制作初衷,王明余说,由于初中化学教材(人教)2012版中有一个“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存在着实验繁琐、危险、有毒气体散逸等诸多问题,所以,很多中学教师怕给自身或者给学生造成伤害,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做,或者用讲解(视频)代替了实验。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果没有试验作支撑,学生的兴趣就会明显降低,学科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王明余决心改进这一实验。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探索,他终于创新制作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用自制的贮气供气装置提供一氧化碳气体,用塑料注射器定量控制一氧化碳的出气量和排气速度,这样,不但解决了一氧化碳的气源问题,而且堵塞了一氧化碳的外溢漏洞,使整个实验更加节俭、环保。尤其出彩的是,该装置既保留了过去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成单质铜,又增加了单质铜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的过程,原来课本的演示实验只能说明一个反应原理,经过如此改进以后,就可以说明两个反应原理,且过程连续,现象明显,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面对荣誉和成绩,王老师却显得十分淡然。他说,他热爱实验,是实验和创新让他感受到了工作的充实与快乐,而对于获奖与否他并不在意。活到老做到老,活到老追求到老创新到老。只要在他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他就要实验不止、创新不息,为教学服务不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