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8位老人无怨无悔

2017年03月03日 17:35作者:来源:大众网

面对许多村民夸奖时,她总是笑着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这一句简单的话,就是66岁的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村民马金娥四十多年的真实写照。

马金娥用行动诠释“孝顺”的真谛

41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三叔  伺候8位老人无怨无悔

  马金娥,女,1957年6月出生,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村民。她是一位孝顺的媳妇,尽管身患多种疾病,却忍着病痛,先后照顾着奶奶、公婆、母亲、丈夫的3个姑姑和三叔8位老人。面对许多村民夸奖时,她总是笑着说:“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这一句简单的话,就是66岁的鱼台县清河镇田庄村村民马金娥四十多年的真实写照。

马金娥夫妇在三叔生前居住房屋前合影

马金娥照顾三叔吃饭

  三叔卧床67年,从来没得过褥疮

  1975年,马金娥嫁到姚家,家里还很穷,住着3间“土里围”。马金娥和丈夫住西间,奶奶和三叔姚树良住东间。姚树良18岁时因病瘫痪在床,马金娥嫁到姚家后,照顾三叔的重担从此落在她的身上。

  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很多子女在父母刚刚患病时都百般孝顺,时日一长便懈怠甚至不愿再管。三叔姚树良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照顾起来自然是困难重重,但她却从不抱怨,悉心照顾。为了防止三叔得褥疮,马金娥给他特制了上下两层的床,下铺用来休息,上面除铺上厚厚的垫子外,冬天再铺上5层褥子,上铺则拴上一根粗绳子,让三叔定时拉紧绳子锻炼身体。在马金娥的精心照顾下,85岁高龄的三叔从未得过褥疮。

  为了三叔姚树良的健康,马金娥每天精心调配膳食,一天三顿饭不重样,保证每天两个鸡蛋,每天要有荤菜,知道三叔爱吃水饺和包子,她包了水饺、蒸了包子放进冰箱,保证三叔一周有5天能吃上包子或水饺。8年前,三叔得了胃出血,马金娥和丈夫租车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三叔说抬他的时候,碰到哪里都疼,以后再不去医院了。”以后每次生病,马金娥都把医生请到家里来。三叔不喜欢做轮椅,很少出家门,马金娥夫妇除了经常陪三叔聊天外,还定期找来村里老人来家里陪他。农忙时节,因为不放心三叔一个人在家,马金娥给三叔买了个老年手机,方便联系,接到三叔的电话,就立码回家。

  2005年,马金娥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常腿疼,重的时候在床上躺了3个月。现在还经常忍着痛做家务,照顾老人。“三叔什么财产也没有,别人不明白俺是为了啥,有人还说俺傻。”马金娥说,“因为三叔是俺家的亲人。”去年,三叔姚树良去世了,马金娥还保持着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到三叔的房间看看。

  伺候过8位老人,被村民称为“敬老院长”

  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床,然后就到各个房间端屎倒尿,收拾卫生,之后烧开水,做早饭,再伺候老人吃饭,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没上过床。这就是马金娥日复一日的生活,四十多年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姑姑们都很孝顺,想陪着奶奶一块住;她们喜欢俺家的氛围,住着舒心。”丈夫姚辉旭回忆起妻子马金娥伺候老人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不已,“那时家里有三间房,三张床,住了5个老人,晚上我只能到外面借住。马金娥每天做完家务,就陪着老人们聊天,屋子里笑声不断。”“家里老人多了,热闹了,只是有点挤,走路都人碰人,有时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串门的邻居说,你家开了敬老院。”姚辉旭说,从此马金娥被村民们称为“敬老院长”。

  由于伺候的老人们的饮食不同,往往一顿饭要做上三四次。村里人看到马金娥的辛苦,曾经劝她,自己的父母、公婆,养就养了,三叔、姑姑,没义务养,一住就住好几个月,吃喝拉撒的,就像开了个敬老院,就是铁人也要有个休息的时候。“照顾老人这些事情她已经做习惯了,并不会觉得太累。”马金娥说,“俺伺候老人是福,每个人都会老,以后孩子们也会这样照顾我们的。”。

  如今,马金娥的奶奶、公公、姑姑们和三叔姚树良都已去世,婆婆99岁,母亲96岁,都需要人照顾。在一个不大的农家小院,婆婆住西屋,母亲住东屋,自己和丈夫住配房,邻居们经常看到,马金娥蹒跚着洗衣、做饭、陪老人聊天。

  马金娥多大半辈子的精力,都用在了照顾老人上,因为牵挂着老人,她很少出远门。女儿嫁到了济宁,马金娥只去过两次,但是她无怨无悔,“孩子们想俺了,可以来家里。俺最清楚老人们想啥、喜欢啥,不放心别人照看。”马金娥总是记着老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婆婆不吃面条、不喝稀粥,三叔不吃剩饭、不喝隔夜的开水……精心照顾老人、做好每个细节,她继续当着一个合格的敬老院院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