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代长辈挑大梁

2017年09月04日 17:14作者:来源:大众网

   

  

  郭芹章,女,1955年9月出生,文登区高村镇金岭村村民。父亲因病离世,母亲无法劳作,作为长女的她,年级轻轻承担起了家庭的大梁:上孝长辈,下养姊妹,和睦邻里,含辛茹苦。四十载过去,如今,她成为全村人的孝老爱亲榜样。

  郭芹章,祖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油郭乡。父母生于战争年代,用20年的时间生育有子女6人。1976年,“文革”刚结束,父亲因病离世,留下尚未成年的子女6人和小脚的母亲。母亲的小脚,明晃晃写着旧时礼节的烙印,使得她几乎无法下地劳作,以致家庭生活被“乌云”笼罩。那时,作为长女的她21岁,最小的妹妹刚过生日,她毅然接过父亲的担子,承担起了家庭的大梁:上孝长辈,下养姊妹,和睦邻里,含辛茹苦。四十载过去,如今,她成为全村人的“大拇指”。

  当时年纪轻轻的郭芹章深知父亲给母亲留下的巨大家庭负担,她深知母亲的不易,暗下决心接过父亲的“接力棒”。1980年,经人介绍,她来到生产条件相对更好的胶东,在文登区高村镇园艺场挑起了家庭的大梁,嫁给同在园艺场的李国庆。四个妹妹先后前来投奔她,或是工作定居,或是就学深造,衣食住行、甚至出嫁成家都是在她这里操办的,在妹妹们的眼里,她的恩情如父如母。1981年,二妹高考失利后前来投靠,并从初三学业开始重读高中,参加第二次高考;1984年,三妹前来投奔,参加高考;1992年,小妹前来就读高村六中。三位妹妹学业刻苦,全部考入大学,1986年二妹、三妹双双被录取后,在办理户口时,乡里办公人员惊叹:“怎么大学生都去了你家?不得了啊,一年飞出去两只凤凰,咱乡也就这俩大学生哦”!为保证二妹学业顺利,她甚至放弃了当时“农转非”,错过了日后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大额补偿。“读大学那会儿,我二姨来信说需要200元生活费,我父母回寄了400元,她同宿舍的同学都非常羡慕,”郭芹章女儿李亚华回忆道“我姨回了一封信,说这辈子都忘不了她大哥大姐的恩情”。多年后,三妹学成归来,在文登区金岭中学任教期间,曾重病卧床,是郭芹章陪伴在妹妹左右,尽心照顾,康复后也直接留在自家生活,直到出嫁成家。结婚前一晚,二妹和三妹感慨万千“父亲去世早,大哥大姐担起了这个责任,我们永远都铭记这份恩情”。

  百善孝先,厚德为人

  随着母亲渐渐衰老,郭芹章干脆与大妹商量,将母亲从东营老家接到文登这边亲自照顾。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郭芹章家里的,后来,在老人因病失去知觉无法自理的日子里,她从来都未曾嫌弃过,总是第一时间为母亲换洗衣物,将老人打扮的干干净净。母亲住院的日子里,郭芹章更是日日陪护在左右,不离半步。临终时,老人感慨道:“这个家庭多亏了芹章的付出,每每想到有她和大妹帮着支持三位小妹上大学,我都是‘偷着’乐啊!”

  虽然家境困顿,照顾妹妹上学时经常靠借钱过日子,但是郭芹章依然保持着助人为乐的热心肠,互帮邻里、和气为人。后来,村里有产妇半夜临产,郭芹章叫起爱人,驱车将人送往医院;村里人接亲办喜事,她家的车子也为许许多多的新娘子提供便利;村民出现家庭纠纷,也时常能够看到她帮忙调解的身影,“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从未计较个人得失。

  苦尽甘来,时代榜样

  “公爹和父亲同年去世,出嫁时,我们双方家庭都很困难,两个新人成家一贫如洗,并欠有1500多元的外债,”回忆起往事,郭芹章记忆犹新。“给二妹交的2元学费,还是村里好心人借的。那时候家境困难,丈夫一开始不同意我接收二妹的,但我当时的一句话感动了他‘哪怕是我一日三餐去高村讨饭,给她送去,也要支持她读书’”。就这样,为了支持二妹读书,郭芹章与丈夫成家后从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新婚的秋裤直接送给了二妹。郭芹章的丈夫初春的时候也是穿一条单裤外出劳作,最困难的时候,是借别人家做饲料用的盐来凑合做菜。三妹来考学时,家庭已不堪重负,她一面做通大妹的工作收留三妹,一面东拼西凑地借钱过日子。邻居们不解她这样辛苦,甚至嘲笑:“都穷成这样了,还养学生,当真能养成大学生吗?”她不曾理会,却深知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如今,三位妹妹都因读书过上了幸福日子。在郭芹章的影响下,侄女也选择这里定居,女儿孝敬有佳、品德端正,全家人也过上了安定的幸福生活,村里人没有不夸赞她了不起,个个为她竖立大拇指。一位普通农家妇人的非凡之举,在孝老爱亲的路上,赢得了身边众人的一致称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兵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