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担当中燃亮精神的"火把"

2018年02月01日 14:32作者:来源:大众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扑下身子、扎实工作,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用他那厚实的手和炽热的心,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个美丽、和谐、文明的全新家园,那激励他不断向前的力量,正是已经渗透到血液里的沂蒙精神

          

“不”谈自己的红色基因——

  “他到俺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了,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的儿子。”岚山区巨峰镇后屯村村民陈常玉告诉记者。

  “不”为自己的儿子找关系——

  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独自在武汉打拼,他本可以利用社会关系为孩子找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却说:“孩子有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打拼,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

  “不”怕村里难解的疙瘩——

  一个占地300亩的农业特色项目要在后屯村落地,但是群众不买账,有村民问他:“我不同意会砍头吗?要是不砍头,这事就不用再说了。”他面无惧色,耐心地做群众工作。

  但是,对党和组织的嘱托,对困难群众的诉求,他从来没有说“不”。他,就是现任岚山区巨峰镇后屯村“第一书记”的伊廷良。

  54岁,本应是享清福的年纪,他却主动请缨、扎根农村,把沂蒙精神植入这片土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抓党建带班子、搞产业促脱贫,把这个较为贫困的岚西北小山村,变成了生态文明村,走出了一条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路子。

初心不改:“组织上让我到哪里,我都得好好干”

  “我经常想起母亲的教诲,‘不管干什么,都要把工作做好,要替组织挑担子,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从市区到后屯村大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汽车沿着乡间小路行至一条水泥路面的大街上,只见到处干净整洁,粉刷一新的墙壁上写有“夯实党建抓基础、脱贫致富奔小康”等醒目的标语。

  一个留着平头、中等个头、笑容憨厚的中年男子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他,就是该村“第一书记”伊廷良。

  我们一起走进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屋子里没有暖气,稍显清冷。墙上的一面红纸上写有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午后的阳光映照在上面,闪烁出一种温暖的光泽。

  办公室的隔壁就是他简陋的住处,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煤气灶,床与煤气灶只有一步之遥。

  后屯村是巨峰镇一个较为贫困的小山村。原本在巨峰国税分局任副局长的他,为何主动跑到村里来受这份罪?

  “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有很深的感情。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虽然后来在外参加工作,但是也很想有机会为农村工作出点力,回报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

  孩提时,家里挂在中堂的一幅字总是会吸引伊廷良的目光,那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赠送给母亲张玉梅的,上面写有“沂蒙精神光照千秋”。母亲经常给他讲革命战争年代的事情,给部队秘密筹备军粮,为战士赶制军衣、军鞋,用身体搭建浮桥等,这些片段刻在他心里,渐渐升华成一种精神的力量——— “沂蒙精神”就这样植根在他心中。

  19岁那年,因为母亲一句“好男儿,去当兵”,伊廷良开始了军旅生涯。他1981年10月份入伍,1982年12月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了17年,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营级干部,多次获得部队嘉奖。

  当兵临行前,母亲张玉梅叮嘱他:“到了部队一定好好干,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一声叮咛,伊廷良记了一辈子。

  1998年,伊廷良转业至莒县国税局。他从基层办事员干起,因为工作突出,2000年岚山工委办事处筹备成立岚山国税局时被组织调到岚山,负责基建科工作。筹备成立工作任务繁重,伊廷良始终靠在一线、吃住在工地,白天黑夜连轴转;他狠抓项目质量,每天对照标准要求,认真检查督导。大楼建成了,他也成为国税局里的建筑质量验收“专家”,国税局办公楼质量申报了“鲁班奖”。

  2007年,伊廷良调往巨峰国税分局任副局长,负责税收征管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十年里,伊廷良跑遍了巨峰大大小小的村庄角落,他严守工作纪律,无一例“人情税”“关系税”发生,先后获得“优秀税务工作者”“国税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国税系统优秀公务员。

  “组织上让我到哪里,我都得好好干。”现在,他坐在后屯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小马扎上,和记者隔桌交谈。他在后屯村的故事随之徐徐展开……

勇于担当:“村头完成工作交接”

  “今天去后屯村报到,在村头进行交接。由村党支部书记朱先民简单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村民136户,人口356人,党员24名。以前的办公室被抵押顶账了,所以,村‘两委’没有办公的地方,没有开会的地方。”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这是伊廷良2016年2月24日在工作日志上写下的文字,也是他第一天来到后屯村的遭遇。

  工作交接之后,伊廷良跟着王沟管理区书记王建奎在村里转了一圈。一条斑驳的水泥路早已年久失修,村巷里还是狭窄坑洼的土路,垃圾堆、柴堆、粪堆“三大堆”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堵得慌。

  看到一户家里虚掩着门,他敲了敲门,想入户了解情况。

  一个老大爷打开门,看了看他,没好气地问:“干什么?”

  伊廷良笑着说:“我是刚来的‘第一书记’,想到家里了解下情况。”

  “没空!”说完,门砰地一声就关上了。

  这个闭门羹让伊廷良始料未及,也让他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干群关系这么紧张,下一步工作怎么开展?

  当晚,回到家里,他彻夜未眠。这个村究竟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首先得改变村容村貌!得以创建区级生态文明村为抓手,让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发展。明天开始进行大走访,摸清每一家的情况!

  凌晨时分,他拿出工作日志,写道:“对村民进行大走访,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家庭成员情况。2、家庭年收入情况。3、村里有哪些贫困户?什么原因?4、现在村里比较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尽快脱贫?5、对村“两委”班子的意见建议。6、对生态文明村创建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接下来的几天,他一边逐户走访,一边着手在村里租房子,最终租了三间平房作为村“两委”临时办公场所。

  从此,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都能见到伊廷良忙碌的背影。

  但是,仍有很多村民对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表示质疑,甚至当面说风凉话:“以前也来过什么驻村书记,也没整出什么动静,你来了还能搞出什么名堂?”

  不过,伊廷良骨子里有股倔劲,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摸清了村里每个家庭的情况;对创建区级生态文明村,干部群众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进入7月份,天气越来越热,在租住的房子里,伊廷良每晚都要加班到很晚,研究村里的棘手问题,筹划创建区级生态文明村的实施细则,研读扶贫专著,撰写扶贫方案……老乡家的那个闹钟,在寂静的月夜,不止一次,听到他的笔尖落在稿纸上的沙沙声;不止一次,看到他冥思苦想的苦涩,直到看着他在疲惫中沉沉睡去。

真抓实干:“‘第一书记’要带好班子定好制度”

  “一个好班子、一条好路子、一套好制度、一个好作风,要求:1、强化扶贫意识,鼓励返乡人员创业。2、统筹意识,扶贫资金管理好。3、强化精准意识。4、强化执政意识,主动出击。”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但后屯村的“领头羊”,却一届又一届被私心蒙住了眼,让群众凉透了心:因为村集体欠着自己的钱,村“两委”办公室八间大瓦房有五间稀里糊涂被抵了账,成了某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私人财产。“你占我也占”,剩下三间,又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索性也据为己有。

  看着被“侵占”的村“两委”办公室,伊廷良的表情凝重:究竟是什么滋生了这种“巧取豪夺”?究竟是什么纵容了这种不作为?

  不仅如此,原有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的状态,村的党组织及村的行政管理组织不健全,不能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及村务管理工作等问题,都是一个个十分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伊廷良的到来,能改变这个烂摊子吗?能带来什么风气?每个人都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抓党建、带班子、促脱贫、搞服务———伊廷良早就在心里打好了算盘。“在农村,没有一个好的班子,要想脱贫致富,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才能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作为‘第一书记’,凡事都要想在前面,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伊廷良说。

  为此,伊廷良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全村党员队伍现状、村内经济能人等情况,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后,伊廷良心里有了底。经报请镇党委批准,对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重新选拔了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选准配强了村“两委”班子。

  面对村级工作运行不规范,他多次到周边先进村观摩学习,帮着村干部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民主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让村干部干事有章可循。同时,注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每月6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由他带头传达中央、省委和市委对农村工作的最新指示,学习新时代乡村振兴计划的要求,让每名党员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曾经因党组织软弱涣散而停滞不前的后屯村,犹如一只翅膀沉重的大鸟,在伊廷良的带领下,终于抖了抖蒙尘的双翼,开始展翅飞翔。

公开公正:“多做造福老百姓的事情”

  “干部公正不公正,百姓心里有杆秤。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一件也马虎不得。”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班子配强了,打造区级生态文明村也开始加速推进。大家开始分头上户做工作,以“六化”和清理“三大堆”为内容的首场生态建设之战在该村全面打响。

  原来村里的老百姓房前屋后都种菜,这一弄,他们的“小菜园”就得腾出地方来。隔三差五,就有群众到村委大院来闹事。

  伊廷良总是一边给老百姓端茶倒水,一边耐心开导,直到他们想通了气顺了才让他们走。

  村里旱厕改造需要安装化粪池,但是挖掘机不小心挖碎了刘善兰家沼气池的一个角。她怒气冲冲地来到村委会找干部评理:“你们把我家的沼气池挖坏了,得给我个说法!不然我就不走!”

  伊廷良和她解释了半天,对方依然又哭又闹:“你们这是欺负我一个老娘们呀,偏要在俺家的沼气池附近挖!我上哪儿讲理去?”

  事实上,刘善兰家的沼气池所在的位置是村里的公共区域。

  “那我们再研究一下,晚上我再到你家里商量商量,如何?”

  “好,我就在家等着你!”刘善兰擤了一把鼻涕就走了。

  一连三个晚上,伊廷良都在刘善兰家里做工作。“改厕这是造福咱老百姓的事情,你那个沼气池,我们会找人给修好的。”

  到了第三天晚上,刘善兰的语气终于缓和下来。“伊书记,你这一趟趟地跑来,也不容易,看在你的面子上,这事就按你说的办吧。”

  一个个矛盾得到了化解,群众的怨气渐渐少了。在伊廷良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多方争引资金61.8万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半年之后,老百姓们忽然发现,原来的小村庄变样了———

  净化:村庄环境整治后,“三大堆”被彻底清理,改厕后上厕所变得干净卫生了;

  硬化:硬化街巷路面5000余平方米,硬化面积达到90%,修建排水沟800余米;

  绿化:在村庄主干道两边栽植绿化苗木3000余株;

  亮化:安装太阳能路灯16盏,在村文化广场安装路灯4盏;

  美化:村庄主要街道经过充分粉刷,并写上标语;

  文化:设置了宣传栏、报刊栏、公开栏,打造了特色文化一条街,修缮改造原有的三间村级活动办公室,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配备了必要的文体活动器材。

  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小山村,转眼变成了洁净美丽的新农村。老百姓碰见伊书记,不再锁门躲避了,而是沏上一壶热茶,争着抢着往自己家里请。

  2016年12月,后屯村顺利经过验收,成为“区级生态文明村”。伊廷良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天,伊廷良来到那条向东通往村外的大路上。“钉子户”张永昌的三间平房横亘在路中央,已有20多年。几届村“两委”都没能撼动它,村民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伊廷良暗下决心:“我就不信那个邪!这条生产路必须打通,畅通后屯村和外界联系的任何梗阻!”

  因张永昌在东北打工,当晚,伊廷良来到张永昌的弟弟家里做工作。

  “伊书记,我知道你是来干嘛的。”张永昌的弟弟开门见山。

  “那我就打开天窗说亮话,那条生产路是咱村的致富路,迟早是要修的,你也来做做你哥的工作吧。”

  “伊书记,村里老少爷们都信得过你!行,我这就给我哥打电话!”张永昌的弟弟爽快地答应了。

  随后,伊廷良又单独给张永昌打了一个电话,讲明利害关系,最终,张永昌答应了拆除那座房子。

  伊廷良决定把村委大院前面那条大路和生产路放在一起申请项目资金,但是村委大院前面那条大路需要占用一些村民的土地,涉及20多户村民的利益。这又是一个硬骨头!

  但是,令伊廷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向难做的群众工作,这次却“大开绿灯”。

  “本来打谱用两天时间做群众工作,解决矛盾纠纷,哪成想当天就全部通过了,没有一户村民找我说这说那,第二天就开始挖土平地了。”新上任的后屯村党支部书记朱先文说。

  通过协调岚山区交通运输局,村里筹措了70多万元,修好了村委大院前面的那条路,打通了生产路。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贯通东西,向南通往341省道,把平静的小山村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今年11月4日,日照市首届“第一书记”代言“俺村好产品”展销会上,伊廷良带去的后屯村有机黄瓜,收获了展销会上的第一单生意。

  而这,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

俯身为民:“即使我不在这里,这个产业也能让百姓受益”

  “到村为什么?在村干什么?为村留什么?决不能雨过地皮湿,驻村两年,必须得让村民生活发生实实在在的转变。”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路打通了,民心畅通了,接下来,该想法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了。

  后屯村共有贫困户7户、9口人,其中,因病致贫3户、5口人,因老致贫4户、4口人。人数虽然不多,但“决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的要求,让伊廷良深知责任重大。

  面对村集体债务年年增加的被动局面,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低保、助学、富民农户贷、危房改造、农村改厕、“1+1”走访帮扶……贫困户能享受的政策,伊廷良都提前研究透了,他组织“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分类帮扶。

  那么,能不能再引进一个项目,让村民从中持续受益,确保长效脱贫,也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伊廷良立即外出取经,找产业找项目。

  现在的人们都注重养生,绿色食品备受青睐,后屯村人均耕地2.2亩,何不流转一部分土地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并且,巨峰镇菜园发展已基本形成规模化,所以,不用愁销路。

  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扶贫产业项目———发展蔬菜大棚。这个项目需要流转23亩土地,伊廷良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做动员工作,结果,这23亩土地的流转异常顺利。

  为确保贫困户首先从中受益,贫困户的土地按照人均一亩原则统一置换给大棚。土地流转后,每亩地每年可获得流转费1000元。现在,一个八连跨果蔬大棚和两个冬暖式大棚已经建成。大棚采取整建整租的方式出租给岚山赛立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租期5年,村集体每年可获得租金5万元。此外,大棚年利润的10%将用于分红,其中贫困户占7%、村集体3%。贫困户还可以优先在这里打工,再获一部分工资收入。

  对贫困户朱建旭来说,日子又有了喜事:自去年获得1000元土地流转费和360元分红后,今年6月份他又拿到了800元的分红。

  对63岁的村民赵恒林来说,老年生活更无忧:自打今年8月份负责打理大棚起,他终于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了,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的固定收入。

  记者走进村东头的两个冬暖式大棚,一茬新西红柿泛着鲜亮的绿色,缀满了枝头;卷心菜长得浑圆饱满,茄子紫中透亮,青椒青翠欲滴。尽管外面是隆冬季节,这里依旧温暖如春。

  紧挨着的八连跨大棚也即将启用,那里将种上无性系茶苗,栽上一年半就能采茶叶了,比传统的采茶周期快了一倍。

  对此,伊廷良有自己的打算:“巨峰镇有‘一亩茶园’扶贫工程,今年8月份,巨峰镇又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所以,在咱村多发展茶叶,方向是对的。即使我不在这里担任‘第一书记’,也能给村里留下这片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受益。”伊廷良说。

大爱无声:“只为让百姓过得更好”

  “我们共产党人就如同一粒种子,人民就是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跟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摘自伊廷良工作日志

  在为蔬菜大棚流转土地忙碌的那段日子,因为晚上要入户做工作,伊廷良一周五天都吃住在村里,一个月下来,他瘦了快十斤。

  夏天,他和村民们一起收割小麦;秋收农忙的时候,他主动帮贫困户到地里刨花生、掰棒子;他卷个煎饼吃口咸菜,一顿午饭就打发了,他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乡亲们都叫他“老伊”。

  “老伊这个人有说头,他在俺村里做好事、做实事,村里这两年确实大变样了,他要是走了真是可惜……”62岁的陈常玉叹息着。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伊廷良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村里,对他“1+ 1”走访帮扶的对象———37岁的朱建旭,更是无微不至。这个精神智障的青年,总会让伊廷良的心底泛出一种父亲般的疼爱。每隔几天,他就会去朱建旭家里坐坐。

  为了给从没有过生日的朱建旭过一个像样的生日,他在镇上订了蛋糕,送到了朱建旭家里。那一天,正是他儿子返回武汉的日子。儿子在微信里向他抱怨:老爸,回家也见不到你,想和你聊聊,你也顾不上。愿你多保重,我一定要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来,不给你添麻烦。

  讲到这里,伊廷良的眼角有些湿润。

  记者来到朱建旭家里,他正坐在东屋和母亲张成美聊天。简陋的灶台,干净的地面,母子的对视,朴实的笑容,这里有家的味道,有乡村生活中醇厚的温情。

  张成美说:“伊书记经常自己掏钱给俺孩子买衣服买鞋,前两天刚给俺孩子买了一双过冬的鞋。天冷了天热了,他都会过来看看,问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恨不得在路上拾棵葱也得掰下一半给我们,俺想想就要淌眼泪。”

  不只朱建旭是伊廷良的牵挂,后屯村的所有百姓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牵挂,他把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怀化为俯身为民的行动,他把感动了无数世人的沂蒙精神植根在这片土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扑下身子、扎实工作,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用他那厚实的手和炽热的心,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个美丽、和谐、文明的全新家园,那激励他不断向前的力量,正是已经渗透到血液里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值得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沂蒙人的后代,我有这个义务把沂蒙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离开后屯村的时候,已是傍晚,伊廷良转身向村委会办公室匆匆走去。

  对他来说,晚上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对后屯村的老百姓来说,未来将是有奔头的年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崇敏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