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生 大义精诚

2016年06月27日 08:52作者:来源:美德山东网

在他的告别仪式上,400多人自发为他送行,泪洒棺前,泣不成声。他的离世引发了许多人无尽思念,他的事迹报告会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名字在大街小巷传颂,他的故事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以他事迹编排的情景剧演出时,现场800多名观众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平凡人生 大义精诚

  ——追记山东省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院长王金鉴

  在他的告别仪式上,400多人自发为他送行,泪洒棺前,泣不成声。他的离世引发了许多人无尽思念,他的事迹报告会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名字在大街小巷传颂,他的故事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以他事迹编排的情景剧演出时,现场800多名观众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他叫王金鉴,山东省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院长,2015年8月因病去世,年仅50岁。他坚守农村医疗卫生岗位34年,用诚信践行“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诺言,用生命和大义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的赤诚之歌。

王金鉴生前一家三口合照

  “他做的比说的多”

  认识王金鉴的人都说他朴素、低调。“他是一个做的比说的多的人”。朴素至他和司机一起去新单位报到,新单位同事把司机当院长、把他当司机;低调至他去世后,好多想念他和被感动的人想找部分他的影象资料作纪念或者进一步了解他都很难找到。

  2003年11月,刚从桃园卫生院打完“非典”战役的王金鉴受组织委派,接任了辛兴卫生院院长。当时的辛兴卫生院发展困难重重:连续多月职工工资只能发一半,正盖着的门诊楼因资金匮乏成了烂尾,当地百姓更愿意跑到更远的地方去看病,前任院长压力重重下主动提出辞呈……没人愿意接手那烫手山芋。面对这些,王金鉴没有豪言壮语:“你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只要我们一起踏踏实实地干,就能保证大家伙都吃上饭”。而这句简单的承诺,让大家觉得是天方夜谭。

  他没有说更多却很快就做到了。缺材料,买!没专家,请!没有钱,借!职工积极性不高,他和每个人谈心并带头做:每天第一个起床去关走廊的灯;除了外出开会等,带头一天点两次名;不管什么学习他都是最认真的一个;带头捡拾烟头;带头扫雪,小年轻怕落在后面,只要听到天气预报有雪,就提前上好闹钟互相提醒着别让院长抢先扫了;到辛兴上班第一天就一晚没睡觉,大家下班后他自己在院里转悠,直到找出困扰大家许久的漏水原因,问题解决了,当月就节省电费2000多块钱。

  他“监督”着盖楼,操心着职工,牵挂着病人……一个人的精力太有限,只做好一项已经难得,他却把医院这个家照顾了周全。

  “他挨个病房转,有窗户透风,第二天他就修好了。”

  “那个时候他睡觉也不多,晚上就一个人围着医院转悠,有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想想他一个人承受的压力真是大,全院上下都指望着他呢。”

  “你说他能不累吗?晚上不怎么睡觉,白天却看到他精神抖擞地给我们开会、带我们学习。”

  “我在辛兴卫生院待了40年,是王院长来了以后给我们盖了家属楼,谁不羡慕我们辛兴卫生院!”

  ……

  负债累累的辛兴卫生院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转机,逐步发展成为全市的排头兵。他说,“辛兴是个好地方,我们诸城的太阳最早就是从辛兴升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

  后来调到百尺河、龙都,他都一样,很少说甚至不说,只是带头做。

  他告诉职工:“你们看我做就行,我不好好当院长,你们就不好好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历任4处农村卫生院院长:他走到哪里,哪里工作就出色。

2015年5月13日,王金鉴在龙都卫生院组织、参加民主生活会

  他走到哪,病人跟到哪看病

  “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这12个醒目的红字悬挂在诸城市百尺河卫生院的门诊大楼上。这是王金鉴在建设百尺河卫生院门诊楼时精心考量、选择的。他一生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诺言。

  辛兴镇山东村伤残军人刘淑臻,部队复原后定期到镇卫生院诊疗。2003年11月,初到辛兴卫生院任院长的王金鉴在病房楼转悠时,听到因病痛折磨导致心情不好的刘淑臻在跟值班大夫闹情绪,就走过去聊起了家常。了解到已70岁的老人是复员军人,腿在战争中受伤截肢,子女都不在身边,每次住院只有老伴照顾。王金鉴便每天抽时间陪老人聊会天,经常拿自己的钱给两位老人买饭、帮老人打水。有一次他要外出培训三天,天冷路滑的,他怕老人外出不方便又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就给了同事100元钱让他给老人扛回了两箱子大碗面放在病房里,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后来,老人不光看病找他、换假肢找他,家里有难题了也找他。2009年6月,王金鉴因工作需要调到百尺河卫生院,刘淑臻老人跟到百尺河卫生院看病住院;2009年12月,王金鉴调到龙都卫生院,老人又跟到龙都卫生院看病,直至2015年8月20日刘淑臻老人去世。他一直是王金鉴的“铁杆粉丝”,不理解他的人问:“大爷,王院长又不会看病,您为什么大老远跑这找他?”他只是一句简单的“俺信他”就给了大家答案。像刘淑臻一样,王金鉴调到哪就到哪看病的人还有不少,直到现在几个卫生院大夫都还数得上来不少病人的名字。

  2007年,在辛兴镇卫生院门诊大厅,一个40多岁的病人家属在门诊拿药时,发现身上仅有的120块钱不知什么时候丢了,心疼得在门诊上大哭大叫。王金鉴问清什么事后,就安慰她说:“钱找到了!钱找到了!其实在场的好几个同事亲眼看见是王金鉴自己从兜里掏出了120块钱,塞给了病人家属,让她付了医药费。这样的事,熟悉他的人都习以为常。只要碰到困难病人或孤寡老人拿药时钱不够了,他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王金鉴工作过的医院,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患者前来就医,来不方便,用车接!回去不方便,用车送!他的电话24小时畅通,只要患者需要,都尽全力去做。镇里的孤寡老人、伤残军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有这样的院长,卫生院能不好吗?病人还会跑更远的路去别的医院吗?

  这信任和依赖源于他用点滴行动铸造的诚信基石。

王金鉴在道德讲堂讲课

  他是职工的“贴心人”

  认识他的人都说:“王院长是没人用不动的。”谁家有个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了,他比亲戚都熟。所有和他共事过的人,几乎都享受过他当司机、吃他从家里带的饭或者跟着去他家蹭饭的待遇,他还给同事的儿子张罗过媳妇、给吵架的年轻夫妻当过调解员,给家人生病的同事组织过募捐.....

  在龙都卫生院,打扫卫生的大叔没换上冬衣,他拿出300元钱让同事帮买来棉衣,自己却很少舍得穿那么贵的。来院就诊的小孩查出白血病,他带头捐款并号召全院职工都献爱心。多年来,他的工资和医保卡帮助了很多人,而他最困难的时候,两个月只交回家300元的工资却管了同事们一个月炒大白菜的饭。

  他自己的艰朴和苛刻常人难以置信。长了毛的馒头他剥剥皮吃:“什么有钱没钱,吃饱穿暖就行。”他捡吃过单位年轻人扔下的肥肉:“你们就是没挨过饿,不知道过日子。”他怕乡镇路颠,用公车接送病人,自己搭镇企班车或挤公交回家。作为院长,他三次把家属院让给聘请来的专家,自己挤单身宿舍,直至调到龙都卫生院后,在亲戚的帮助下买了城里的房子,也没住上过卫生院家属院。

  他坚守在基层卫生院,30多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以高度的责任心改善了就医环境,实践了“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左右铭。

  2014年10月,积劳成疾的王金鉴突然病倒并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住进了自己工作的龙都卫生院。期间,家人想把房子卖掉给他治病,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向单位、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离世后,没有正式工作的妻子、刚成年的女儿扛下了欠下的近10万元外债。孩子在报考大学志愿时,专挑消费、学费都低的学校。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诸城市卫计局、诸城市委市政府、潍坊市卫计委相继作出《关于开展向王金鉴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山东卫视《齐鲁先锋》、《支部生活》等专访过他的事迹,曾获潍坊市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诸城市劳动模范称号。去世后被追授为山东好人、潍坊市先进工作者。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