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推送2022年1月中国好人榜 候选人公示

2021年12月27日 11:32作者:来源:山东省文明办

根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基层推荐、群众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审,省文明办拟推送8名2022年1月“中国好人榜”山东省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拟推送2022年1月中国好人榜

候选人公示

  根据“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相关要求,经基层推荐、群众投票和专家综合评审,省文明办拟推送8名2022年1月“中国好人榜”山东省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12月27日至12月31日

  联系电话:0531-51775174

  电子邮箱:sdhrmzzx@163.com。

山东省文明办

2021年12月27日

候选人事迹

马成文

  马成文,男,回族,1968年生,中共党员,临沂市罗庄区盛庄街道花埠圈社区村民。出身贫寒的马成文深知贫穷给求知学子带来的窘迫,16岁辍学开始步入社会打拼,经勤劳双手发家致富的他不忘回报社会,几十年如一日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累计6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周围一批人加入爱心团队,以星星之火促成爱心汇集的燎原之势。

  爱心人士的帮助 引燃爱的火种

  八十年代初期,尚未成年的马成文因家境贫寒无奈辍学,走入社会。少年的无助与迷茫困扰着他,就在这时,邻居“羊倌”张万现成了他的领路人。张万现给了他30块钱作为启动资金,让马成文跟随自己经营收羊皮的营生,一来二去,两人熟识。张万现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经常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有时会让马成文开车带着他去走访贫困学生。一开始,马成文还当自己是个局外人,并没有为贫困学生捐钱。有一次,二人来到罗西街道的一个贫困学生家里,学生父母双双卧病在床,家里就靠年迈的爷爷奶奶苦苦支撑,“家里没有件像样的家具,大冬天的,也没烧炉子,屋里四边透风,孩子手冻得通红,还坚持靠在母亲病床前写作业,”马成文回忆道,“看到那孩子的情形,就想到了年幼时候的自己,想到了那位曾经帮助过我的热心大姐。”原来,早在小学时候,马成文就得到过同村爱心大姐沙文兰的资助,勉强支撑了几年求学生涯。就在那时,一颗爱的种子就在马成文心里种下了。“我当场给塞那孩子100块钱,从那时候起就算正式踏上了资助贫困学生的路,”马成文说:“那时候挣得少,捐的也不多,一次几十、一百的,关键是这种捐助贫困学生的行为让我感到内心很踏实。”到如今,马成文在捐资助学这条路上已走过30多个年头。马成文正是以这种微薄之力点燃了无数贫困学子生命中的点点星光,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支撑他们坚持学习、走出困境。

  集结爱心社,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成文结识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五月花爱心社的创始人伊吉鹏。“以前我都是四处打听,哪里有家庭困难的小孩和老人,就自己去看看。自从认识了伊吉鹏,我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汇集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更多贫困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在2020年5月20日,马成文发起成立了花埠圈爱心社,组织发动身边爱心人士加入爱心社,一起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和老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立之初,爱心社仅有20几名成员,开展活动也不是很顺利。“我记得第一次走访同村困难老人,就只有五六个人参加,还有好几个是村委的人,”马成文说,“工作不好开展,我都急的偷偷抹过眼泪。”原来,刚开始,爱心社成员基本来自花埠圈社区,大家都觉得乡里乡亲的,去别人家里走访慰问很不好意思,怕别人背后议论,所以大都选择私底下捐钱,对于走访这种抛头露面的事选择敬而远之。“我就劝大家,咱这是在做好事,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在做好事,才有可能加入我们!”马成文激动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人再少,我也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就这样,在马成文的带领下,很多人也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顾虑,选择加入走访队伍。一年之后的今天,花埠圈爱心社已发展壮大到110余人,除了本村村民外,还吸引了十几名社区外的人参与,发起组织开展了几十次爱心捐助活动。

  “这就像传递火种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成文说。“三哥是我们社区的“老好人”了,爱心社的成立,凝聚了一大批爱心人士,慰问贫困老人、帮助困难学生等各种爱心帮扶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崇德向善之风。” 花埠圈社区党委书记陈贵成由衷赞叹道。

  一个善举,种下一颗爱的种子;一次捐助,点燃一朵爱的火苗。帮助贫困学生付出的是无数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个微笑、一份安心。在马成文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还能走得动,他就会一直走这条路上。

徐兴清、赵虎

  赵虎,男,1984年生,山东德州齐河人,齐河县桑园石业法人。徐兴清,男,1987年,山东德州齐河人,山东磐金建设工程集团安全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漆黑、狭窄排水沟,水深的地方直接没过了赵虎的头顶,不会游泳的徐兴清还呛了几口臭水,他们耐心摸索着,一个从东向西,一个从西向东“双面夹击”,勇救3岁落水儿童。

  9月14日下午5时30分许,正在自己工厂门口的赵虎突然听到了几声慌乱的求救声,他迅速跑了过去,只见一名女子正大声哭喊着。经过了解,原来是那名女子的孩子在排水暗沟旁玩的时候,不慎从暗沟观察口掉了进去,赵虎急忙从落水口望下去,已经不见男童的身影。由于排水沟里的水很是湍急,担心孩子被冲得更远,赵虎一口气向下游跑了20米,撬开一块盖板,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

  虽然赵虎会游泳,但排水沟下面的情况仍出乎他的意料。排水沟里漆黑一片,他叫人去工厂拿来手电筒,在排水沟上方帮忙打着光,仍视野不佳;水很深,直接没过了赵虎的头顶,水底是淤泥,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另外,排水沟空气流动性较差,赵虎感到呼吸困难,不一会儿就开始头晕。他咬了咬牙继续坚持,在污水中摸索着。

  此时,另一名路过的小伙子徐兴清从男童落水口跳了下去,两个人一个从东向西,一个从西向东,“双面夹击”,一步一步地在水中耐心摸索着......终于,在距离落水处七八米的地方找到了男童。男童被发现时脸朝下,面色青紫,已经失去了意识,情况不容乐观,两人互相配合着为男童采取了急救措施。

  救上男童之后,两人已没有了任何力气,只能靠别人把自己拉回岸上。赵虎刚上来就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徐兴清直接躺在了地上,一直躺了三四分钟。为了救人,赵虎胳膊被划伤,徐兴清的胳膊、大腿、膝盖上都是伤,吐出来不少脏水后,仍感觉呼吸困难。急救车来之前,男童的母亲想要赵虎、徐兴清的电话号码,方便以后表示感谢,被两人一口回绝了。他们说,别耽误了时间,送孩子去医院要紧。

  赵虎家住齐河县桑园赵村,距离祥斌精神教育基地展厅仅300米,他为人忠厚老实,在村里捐款、献爱心之举时常发生。他有时会到祥斌精神教育基地展厅参观,孟祥斌的事迹他早已熟记于心。

  徐兴清家住刘桥镇孟店村,与孟祥斌是实打实的老乡,孟祥斌舍己救人事件发生那年他18岁,正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从那之后,他便被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两年前他曾在距离救人现场四五百米远处开过一家快餐餐馆,一日三餐每到饭点,一些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到店里。有三位流浪汉成了餐馆的常客,年龄最大的有着87岁高龄,他就把他们当爷爷看待。因疫情原因餐馆关闭后,徐兴清那颗善心也没闲着,报名参加了刘桥镇志愿服务队,平日放假会去服务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发现险情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他们在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平凡之中彰显着强大的正能量,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祥斌精神”,诠释着“大义齐河”的真正含义,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常燕

  常燕,女,1979年出生,群众,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教师,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观鸟协会理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然体验师。先后被评为东营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东营市教学能手,并获得了2019-2020年国际爱护动物行动教育“野生动物属于大自然”海报设计全国大赛优秀教师奖。

  生态道德教育是她心中的一粒种子

  作为一名教师,常燕发现太多学生在观察生活方面非常欠缺。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自然和认识自然,常燕萌生了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教育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一个想法,致使常燕一直恪守着生态保护的理想与信念,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路上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2010年,常燕发起成立了“小脚丫棒棒堂”亲子社团,开始带领学生们走进、观察、感知自然,这也是后来的“小脚丫根与芽小组”和“小脚丫团队”的雏形。截至目前,该团队已有成员50余人,开展活动500多场,极大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传递了生态环保理念。2017年常燕与“小脚丫根与芽团队”组织发起了“心田计划”项目,带领孩子们从事农事活动,体验农耕劳动,并鼓励他们坚持记录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种数据。经过三年18期的系统研究,常燕将孩子们的记录汇集整理成了《心田·百味》。2019年10月,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国际知名动物保育和环境保护人士,珍·古道尔博士来中国访问,常燕也受邀参加活动,并将《心田·百味》一书亲手赠送给她,受到珍·古道尔博士的赞赏。

  守护生态环境是她一生追寻的信仰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始终践行着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常燕带领孩子们一直在自然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路上坚定地走着。

  2019年夏天,常燕带领孩子们在观察燕子时发现,东营市科技一村农贸市场在整顿卫生时,工作人员把燕巢也一并清理了。成群的燕子在市场周围盘旋哀鸣,声声揪心。常燕便和孩子们一起为燕子“安家”的事四处奔波,还给东营市委领导写了一封信并很快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明确将保护燕子作为‘招鸟进城’湿地城市建设的一部分。7月25日,小脚丫根与芽小组科技新村农贸市场燕子观察点暨燕子科普宣传站正式挂牌。不久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燕子又回来了,并筑起新巢繁育出了第二窝燕宝宝。为此,常燕还专门撰写了《让燕子住我家——东营市燕子及燕巢调查》等系列文章,连载于国家级刊物《青少年科技博览》。其中,《燕子双飞去,巢托助归来》一文,荣获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35周年征文三等奖并被收录入作品集。常老师带领团队开展全国城区燕子调查已经坚持了五年多,她们收集整理的大量详实准确的数据被纳入了全国大数据库。在带领团队户外观鸟、捡拾净滩的同时,常燕指导学生们注重数据的观测、记录和反馈,其团队制作的《金湖银河水地图》获得了全国优秀作品奖。该团队也因将垃圾品牌等许多数据及时反馈给“捡拾中国”和“仁渡海洋专业NGO”,多次获得优秀志愿服务团队。

  2018年,零废弃联盟在全国发起了“零废弃日”活动,常燕老师积极响应,在东营市办起了“零废弃环保集市”。目前,该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年,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推动了垃圾分类和旧物循环利用,传递了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常燕也被授予了“持之以恒”奖。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在昆明举行。会议前期,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儿童中心对外交流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多样的生命,多彩的世界”的大会相关“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线上分享活动。常燕带领的小脚丫团队分享的案例《让燕子住我家》和《我的邻居是只鸮》,从全国35个分享案例中脱颖而出,并在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上进行了展示,受到多名专家学者的赞赏。

  每次活动,常燕老师不仅自己撰写活动报告,也积极鼓励和带动所有参与的同学撰写心得体会,截至目前,积累的活动报告已有300余个,近百万字。她指导学生们撰写的环保类文章多次发表在《环境教育》杂志和《自然之友》公众号上。

  聚生态保护合力是她对信仰的传播

  常燕老师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践行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作为东营市首批生态道德教育讲师,常燕从2018年开始进校园、进社区,为全市师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授课百余次,并在天津市教师环境友好使者培训活动中,为天津多所学校校长及教师授课,她也被评选为2020年度东营市生态道德先进个人。2019年,常燕老师还申请参加了IFAW国际动物基金会的AAE教育项目,并在东营地区进行授课。

  在常老师的带动下,小脚丫团队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开始关注和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作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自然体验师,她发起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项目,并在疫情期间带领同学们通过剪纸、张贴海报、制作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不吃就是保护”零野味行动,参与行动的同学们被“让候鸟飞”公益组织授予了“全国候鸟小卫士”称号。她指导学生参加的“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比赛,“自然观察”活动、“包书皮大赛”“湿地打卡”等多个项目,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2020年,常燕带领的“小脚丫大足迹”战队在全国湿地打卡活动中,荣获“王莲”战队(团队第一名),并接受了《中国环境报》的专访。几年来,小脚丫团队中,已有4名同学获得省市区三级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9名同学获得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称号。

  现在常燕老师还在守护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的路上坚守着,并将一直坚持下去,她将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做一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忠实践行者。

刘国锋

  刘国锋,女,1974年生,群众,山东青岛人,平度市职教中心教师。从事职业教育25年,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她的学生,曾让三个家庭破镜重圆,让两个准备自杀的学生找到活着的意义,让27个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到校园,给生活困难的学生交书费、买衣服、生活费,无怨无悔。20年的班主任生涯,她对学生不放弃不放手,让这些职校孩子重拾自信,发挥出耀眼光芒。刘国锋2019年被评为“青岛名师”“青岛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我眼里,学生就是那星星,班主任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给予他们升起和灿烂需要的一切能量。” 任职班主任20年,刘国锋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我不管了。”话里满含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失策和无奈。相比父母的失望,学生更是自暴自弃:“老师,我觉得自己没救了,您别管我了。”于是,抽烟、打架、上课睡觉、顶撞老师成了一些职校孩子的日常。

  面对家长的失望和学生的自轻自贱,刘国锋从没想过放弃。可正如治病救人,教育还需对症下药。于是,找学生谈话成了她必修的日课。值班时,她经常会带学生去学校附近餐馆,坐下来边吃边聊。这让学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纷纷敞开心扉倾诉困惑。就这样,刘国锋用诚恳的劝告和贴心的建议让迷途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学生成长需要爱的润泽,特别是那些正在遭受磨难的孩子。小梦父母遇车祸双亡,和妹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身为人母的刘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主动承担起了小梦所有的书费,还经常给她买衣服。一次周末,刘国锋在给小梦打电话时发现她的手机欠费关机,因担心爷爷找不到她,她便马上给小梦充上了话费。下午一到教室,学生就跟她说:“老师,小梦今天发财了,不知道哪个傻瓜把钱充到她手机里了。”刘老师笑了笑,虽然被冠以“傻瓜”的称号,但她心里却很知足。小平母亲去世得早,父亲不想让她上学很少给钱,她自尊心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常常干啃馒头度日。刘国锋知道后,就偷偷把钱给小平的好朋友,让她们多买份菜、多买盒奶,分给小平。任班主任20年间,刘国锋已记不清资助过多少学生,她还将这份无私的爱延伸到了社会。平度市云山镇有一位幼儿教师,其丈夫遭遇车祸欠下近20万债务后离世,当家境刚见起色时,她又遭遇车祸,留有残疾。刘国锋已经帮扶了她八年,不论是精神上的鼓励还是经济上的支持,一直坚持到现在。

  刘国锋的爱心打动了学生,也获得了学生们的敬重。“老妈,节日快乐!”“妈,想你,好想好想。”刘国锋已记不清从何时起,学生们开始喊她“妈”,也记不清从何时起,她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妈”。学校实行寄宿制,班里至少有80%的学生需要住宿,她是既当爹又当娘,每天忙得像陀螺,学生都戏谑她为“最操心的家长”。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她曾让三个学生的父母破镜重圆,让一对准备私奔的孩子回到了家长身边,让三个网瘾学生告别了网吧,让两个准备自杀的学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让27个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到校园……

  “老师,我好想活成您的样子。”学生们经常这样跟她说。在刘国锋的感召下,班里的学生三观正、人品好,用人单位都点名要她的学生。班风正,学风浓,她的班级曾经创造了一个青岛职教高考的奇迹:班里34人参加高考,六人过600分,最后一名在全省排251名,五门课程四门位居全省第一。

  在刘国锋眼里,每个职校学生都是苍穹里一颗不凡的星,只是年幼的他们积蓄的能量还不足以耀眼。作为班主任,刘国锋表示,她会一如既往地用智慧去激励学生,用人格去感化学生,让他们都能成为天空中最亮最美的那颗星。

李宜润

  李宜润,女,1970年10月生,中共党员,高密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她用那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她把坚持和付出当作收获,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她是“小人物”却做着“大事业”。

  面对疫情,她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李宜润积极响应党员雷锋团的号召,挺身而出,连续30多天参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在高速路口、在执勤点、在小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绽放了党员雷锋团的“志愿红”。她与防疫工作人员一起做好劝返点管理、疫情排查、防控知识宣传等联防联控工作,减轻了村居、社区的工作压力,有效加强了高密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村民、邻居和其他志愿者多一份安全保障,她每隔2天就和丈夫开车到市内各大药店、商场“扫货”,还请朋友帮忙从外地以高于平时的价格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累计无偿捐赠口罩1500余个、消毒液50公斤、一次性乳胶手套20盒以及一次性纸杯、抽纸等生活用品,价值达6000余元,并交纳了大额党费1000元。“看到新闻报道中有很多类型的志愿者,他们义无反顾的冲在一线,我很感动,志愿服务是行动,也是精神,更能传递一种真情。比起他们,我们所做的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不足挂齿。”对自己的付出,李宜润很是淡然。疫情面前,李宜润所在的高密市党员雷锋团积极作为、勇当先锋,党员志愿者义无反顾、主动请战,在抗疫一线书写了新时代雷锋故事。

  热血志愿,用行动演绎爱的乐章

  李宜润所在的山东高密党员雷锋团创建于2015年,志愿者们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大病救助、以及特困、残疾、孤寡、失独、单亲家庭帮扶等,让党员志愿者8小时外的生活播散温暖、充满阳光……自去年开始,雷锋团又开启了“红衣天使”项目,志愿者每天在医院门诊楼的扶梯口、走廊、诊室及检查室等人群密集处为病友提供优质服务,帮助患者挂号、缴费、取药,引导患者就诊,对特殊患者(如残疾人、无亲属陪护、行动不便患者等)陪同陪检并疏导窗口排队秩序等。一件印有金黄色党徽的红马甲、一顶印有金黄色党徽的小红帽,胸前、后背金黄色的党徽下面,再印上“党员雷锋团”字样,这就是党员雷锋团的“标配”……志愿者们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发轮流到医院参与志愿服务,李宜润更是抢在前、干在先,平均每周就有2、3次到医院去抢着执勤。她对其他志愿者说:“我时间比你们充裕一些,我对象也很支持我参与的这项工作,多干一些就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我很快乐。”“红衣天使”对减轻医院的门诊医疗压力、提高门诊工作效率、缓解医患矛盾起到积极作用。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高密市党员雷锋团“红衣天使”项目组,李宜润和近百名志愿者捐出约10万元现金积分,邀请100名老党员、抗战老兵等在高密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超声波”“颅脑CT”等多项健康体检,而这些积分,都是靠志愿者们一次次的志愿服务换来的,他们把所得积分全部无偿捐赠给老人们体检使用。李宜润说:“党员不仅仅是个称呼,更重要的是能够成为让老百姓看得到、摸的着的依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李宜润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志愿者,更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把公婆当自己亲父母一样侍奉,对他们尊敬有加,从没有和自己公婆有过争吵;李宜润跟对象也是相敬如宾,多年来俩人步调一致,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在良好家风的滋养下,李宜润的儿子也很出色,是一个阳光活泼、温和有礼的大男孩。2020年底,他们家被评为了“省级文明家庭”。家人都很支持她参与志愿服务,李宜润认为,把小家照顾好了,她就可以把自己的爱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了。她连续几年为姜庄镇敬老院的60多位老人买夏凉被、床单、羽绒服、毛毯等。有位老人看到她赠送的羽绒服上贴着雷锋标志,兴奋地告诉她:“我知道雷锋,我比雷锋大6岁呢,六几年的时候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都学雷锋,我以为现在都不学了,今天看到衣服上的雷锋真是高兴啊”。探望老人时,她除了嘘寒问暖外,还会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而那些老人见到李宜润来了,都乐呵呵的非常开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宜润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不忍心看到其他孩子受苦。2012年,李宜润从儿子口中得知同班的女同学遭遇家庭变故即将辍学,她悄悄找到班主任,商定好每学期匿名资助2000元现金。2015年该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后,李宜润又联系她高中的班主任,每学期资助5000元(前后共计出资约38000元)。一晃8年过去了,这名同学已是大二学生了,但始终不知道那位默默资助她上学的好心人姓谁名谁。李宜润还通过党员雷锋团长期救助两位孤儿,一个11岁,一个14岁,她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逢年过节,都会驱车几十公里去看望他们,为他们洗头洗澡,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和慰问品等。寒暑假还会把他们接到市里,带着他们去书店、去公园、去游泳馆学习游泳,她是孩子们口里的“李妈妈”……她永远把这些孩子放心里牵挂着。

  李宜润的不懈努力和奉献精神,上级部门都看在眼里。她不但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事迹还荣登《雷锋》杂志。2020年底,她的家庭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家庭”,连续多年被高密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联合授予“十佳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凤城雷锋”“最美巾帼学雷锋标兵”“雷锋文化宣传使者”“高密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都成为她继续坚定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宜润说:作为一个公益事业的践行者,我希望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像一个蒲公英一样,种子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让我自身的公益精神可以感染到更多的人,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让我们整个的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红马甲。

郁红

  郁红,女,1971年7月出生,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枣庄市台儿庄区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了解郁红的人都说,她是生活、工作的强人,她更是尊老、敬老的楷模,二十二年如一日,精心尽心加孝心,连续服侍公爹、父亲、母亲三位老人。弘扬传统美德,传递人间真情。

  言传身教 耳濡目染 孝敬公爹从点滴做起

  郁红从小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家庭,严父正统的处事风格,慈母规范的言传身教,在她成长中早已耳濡目染,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观念,在心中深深的烙下了印,从自己的到婆家后不久,公婆就去世了,对她的心灵感触更大,她认识到孝顺要体现在体现行动上,融入细节中。于是她就从生活的点点滴滴考虑,如何让公爹生活的更幸福,她主动提议,接公爹到城里来生活,自己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骑自行车往返30里,去替公爹除草打药、收种庄稼,历尽了艰辛,受够了苦头。

  她的辛苦劳动,没有换来公爹的快乐。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公爹仍然不快乐,经过谈心询问,得知公爹虽然离开农村,不再下地干活,但是他闲不惯,很想干点什么,了解到公爹的真实想法后,郁红多方联系,最后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联系到一个轮船公司需要厨师,就让公爹到他们的食堂了,活不重,条件还很好,生活有规律,每月接回家两三次,经常给添置些新衣服,那一段时间,她公爹生活得很好,精神状态也很好。

  面对困难 勇挑重担 为救治公爹借钱卖房

  人无百日好,花无千日红。正当左邻右舍在赞扬她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媳时,却不知,脑血栓靠近了她这个一贯吃苦耐劳而现在突然生活安逸的公爹。1999年的一天夜里,她公爹偌大的身躯,顷刻间动弹不得,在一家县级医院输液打针,无济于事,将要全身瘫痪!说的难听点可能就是植物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变故,她没有犹豫,想想比较困难的家庭状况,她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一方面让家人给公爹办了转院手续,到条件好有特色门诊的淮阴市医院救治;一方面东奔西跑筹集治疗费,两万元的押金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由于要的时间比较急,就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终于凑够按时交到医院,经过28天的救治,她公爹终于苏醒了,她把已经走到死亡线边缘的公爹拉了回来。

  她公爹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了明显的好转,为了节省开支,她和家人商议后,把公爹转移到台儿庄中医院继续治疗,在区中医院又治疗了两个月,把能够采用的特效药和疗效好的设备都用上了,然后又到徐州、枣庄请专家会诊,专家讨论诊断结果说,按照当前的情况只能治疗到这种程度,建议出院。她公爹在医院救治3个月,她就在医院整整护理3个月,精心照顾3个月。

  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服侍公爹十年如一日

  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谁都知道,这种耗时间、耗精力的事,做十天半个月还可以,要常年坚持着做,还要做到十几年如一日,那可是对一个人毅力的莫大考验。父母如果瘫痪在床,儿女们能够悉心照料个一年半载,街坊邻里们就一定会说他家儿女很孝顺了。亲生儿女照顾父母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一个儿媳十年如一日地照料公公,那可就要令很多人刮目相看了。

  郁红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好儿媳。尽管公公的生命保住了,但公公从此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刚刚开始的时候,因儿媳照顾公爹有诸多不方便,经别人介绍,从薛庄请了一个男保姆,每月500元,但是照顾的效果不理想,扯三拉四。为了能够精心照料好老人,又节省开支,郁红就主动承担了照顾公公的全部责任。身为职业女性的郁红,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每天5点钟起床,一边给老人熬药,一边为家人做饭,然后,帮助老人穿衣、洗脸、喂饭、喂药,做完这一切之后,她才能简单的吃点东西上班去。为了保持公公的个人卫生,她每天都要为公公擦洗身子,换洗衣服,有时忙完这一切,常常是深夜十一、二点钟。

  为了让公公有充实的体力对抗疾病,郁红就经常变换花样专门给老人做一些可口又好消化的饭菜,像水饺、鸡蛋汤等等,从来不嫌麻烦费事。为了给公公加强营养,她定期给老人买牛奶、蜂蜜、蛋糕吃。到了冬天,老人怕冷,郁红就亲手给公公做了一双厚厚的棉手套,成天的给公爹开着电褥子,到了晚上还要把一个大大的暖水袋放在公公的被窝里。到了夏天公爹易出汗,为了让公爹不长褥疮,郁红就买来花露水洒在水里,每天早晚给公爹擦身子,公公爽快了,她却弄得大汗淋漓。平日里,定期给公公晾晒被褥,清洗床单被罩、洗头发、剪头发、剪指甲,都是郁红亲自来干。

  为了让公公尽快恢复健康,郁红给公公制定了长远的锻炼治疗计划,钉皮筋带锻炼胳膊,买强力圈活动手指,每天早晨坚持给按摩。她还请来医生给公公针灸治疗。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不平凡的举动,只有日复一日悉心的照料、精心的侍奉,公公竟然奇迹般能自己拄着棍子转悠,拄着棍子活动,而且一天天更加红光满面,精神起来。由于脑神经受到压迫而失语,教公爹说话成为锻炼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她就从一、二、三教起,由一个字到两个字,在由两个字到三个字,直到简单的事情,能够交流。在郁红的精心照顾下,公爹延长了15年的生命,生前一直过得很舒心、幸福。

  尽其所能 积极分担 照顾父母任劳任怨

  她自己父母的身体一直不好,父亲2013年检查出为食道癌,2015年8月去世;在她父亲检查会诊期间,她往返邳州、台儿庄、徐州和南京之间,请专家会诊,并专门从南京请了一位名医给她父亲做了部分食道切除手术,在她父亲住院治疗期间,她每周都抽出2-3天,到医院去服侍父亲,医院病房里住的都是癌症患者,空气质量、室内环境都很差,吃饭休息都不方便,蚊虫叮咬很容易传染,但她都不惧怕,只要去就坚持在病房24小时全天候照顾,直至她父亲去世。

  母亲2014年初患严重脑梗塞,至今生活无法自理。虽然她姊妹兄弟较多,但她能够做到尽其所能,积极分担困难,主动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注重同母亲的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心理障碍,树立生活信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让母亲从心理上感觉到生活幸福。夏季每天都要帮助母亲洗澡,冬季都主动接母亲到自己家住,在暖气片旁边给母亲铺床,早晨帮助梳洗喂饭,晚上洗脚脱衣,精心侍奉,无微不至。

  在感恩工作中更加感恩社会,在孝敬公爹的实践中更加关爱社会上更需要关爱的人。见到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她总能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待一些困难的亲戚,她能够用钱和衣物给予资助。在近几年的公益活动中经常有她的身影,她先后共捐款3000多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郁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一位平平常常的儿媳,一位平平常常的女儿,更是一名忠老孝老的典范,她崇真、向善,她孝老、爱亲,在臻美的人生道路上,给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践行了核心价值观。

牛玉珍

  牛玉珍,女,1961年生,山东淄博人,系淄矿集团原南定煤矿退休职工。她十余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精心伺候孝敬病瘫在床的婆婆,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人间大爱,在亲戚里道、左邻右舍中,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都夸她是“好儿媳妇”。2020年入选“淄博好人榜”。

  2008年春天,牛玉珍婆婆患脑中风住进了医院,牛玉珍每天盯在医院,病床前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伺候。老人住院四十多天,她就在医院伺候了四十多天。老人出院后,她主动把婆婆接到自己家里照顾。每天喂饭吃药、擦洗按摩,还架着婆婆坚持康复锻炼。经过大半年的坚持,婆婆终于能生活自理了。

  可好景不长,2009年11月22日,婆婆在上厕所时不慎摔了一跤,又造成左脑大面积栓塞,右半边身子无知觉,彻底瘫痪在床,并且脑干栓塞,失去了语言交流的能力。婆婆在医院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后,就进入了漫长的护理阶段。牛玉珍主动挑起了护理照顾婆婆的担子,每天为老人洗脸漱口、洗手梳头、喂水喂饭、端屎倒尿、擦身按摩,从不厌烦。长期卧床病人容易生褥疮和有异味,她就天天给老人清洗拾掇,夏天一天一次洗澡,冬天两天一次擦身,并且每天还要为老人翻身、按摩。热天老人身下有汗,她怕老人得褥疮,就买来痱子粉,每天晚上给老人擦痱子粉爽身;冬天老人身上干燥、皮肤瘙痒,她就给老人抹“大宝”润肤霜、甘油等,保持皮肤滋润。婆婆瘫痪在床十多年,一次褥疮也没有发生过,并保持了天天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异味。

  在吃上,牛玉珍对婆婆更是细心照料,变着花样让老人吃好喝好。老人不爱吃菜,平时喜欢吃点肉食。为了让老人既吃上肉,又能补充蔬菜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她就将菜和肉剁在一起,做成菜肉丸子、馄饨、蒸包等等,想着法子、换着花样让老人吃好。脑萎缩严重的人喝水呛,老人不喝开水,为了让老人保持水分和送服药,牛玉珍就用奶粉、豆奶粉、黑芝麻糊、核桃粉、蛋白粉等掺到一起,冲成稀糊糊状让老人喝。老人喜欢吃水果,但又牙口不好、咬不动,为了让老人天天能吃上水果,牛玉珍就将苹果、香蕉、梨等一些时令性水果,削去皮,切成小块,上锅蒸烂,再一勺一勺喂给老人吃。

  老人年龄大,卧床时间久了,肠胃蠕动缓慢,经常会发生便秘。每当遇到婆婆三四天大便不下来这种情况,牛玉珍就一挽袖子用手给婆婆抠。婆婆卧床这么多年,她到底给婆婆抠了多少次大便,数都数不清。每当左邻右舍看到她不嫌脏臭,为婆婆抓屎擦尿、无微不至照顾时,都说:“你比亲闺女照顾得还好。”可她听到这些夸赞,总是微微一笑说:“甭管闺女,还是儿媳妇,老人有病咱就得实心实意地照顾。”

  由于老人失去了语言功能,在日常伺候照顾中,交流困难大,老人有事无法表达,她就察言观色,看老人的表情理解意思,并且采取定时定事的方法,尽量使老人满意。她把每天几点吃饭、几点喝水吃药、几点吃水果、几点擦身按摩等等,都一一写出来,贴到墙上,对照着时间去做,从不延误。随着老人病期延长,虽然坚持给老人服药,但因脑干栓塞,老人脑萎缩的症状越来越严重,白天不该睡觉的时候光迷糊,晚上却睡不着。为了及时照顾好老人,让老人晚上睡踏实,她就和老人睡在一张大床上,老人夜里一有动静,她就能马上予以照顾,并哄着老人睡觉。有时一夜老人醒十几次,她也跟着起来十几次。

  这些年来,她无私无怨地照顾着病瘫在床的婆婆,积劳成疾,先后患上了颈椎疼、腰疼、腿疼、糖尿病等病症,但她仍一直默默坚持着,从没有说一声苦,叫一声累。每当亲戚里道和姊妹们夸她有孝心时,她总是淡淡地说:“俺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娘这一辈子不容易,她活一天,俺就得让她活得舒服。”

  她长期照顾久病婆婆的孝行,感动了亲戚里道,感动了左邻右舍,也为后辈们树立了“孝老爱亲”身边的榜样。

谢中华

  谢中华,男,汉族,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稽查大队大队长、食品科科长。

  日前,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市场监管局迎来了三位特殊的群众,一对七旬老人带着十岁的孙子,把一面写有“无私奉献 大爱无疆”的锦旗送到该局市场稽查大队大队长、食品科科长谢中华的手中。自此,谢中华长达四年默默帮助孩子的感人事迹才被同事们知晓。孩子叫曾徐清扬,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四年来,谢中华默默关爱着他,“我想让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缺失的父爱和母爱。”

  驻村帮扶时结识 四年来“视如己出”

  2017年,谢中华被派往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国光村驻村联户帮扶,在走村入户中了解到,曾徐清扬家庭比较特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随后离了家,留下了孩子跟爷爷奶奶一块住。

  “当时孩子身材瘦瘦的,个头很小,怯生,见人不说话。”谢中华仍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小清扬家时,孩子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看到孩子的第一眼,触动了谢中华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谢中华说,自己当时也身为人父,也了解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我也要让这个孩子享受到本该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幸福。”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谢中华暗自下定决心,从此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紧紧相连。

  只要时间允许 会去孩子家“拐一趟”

  谢中华上班的地方在城南,家住城北,每次回家,谢中华都要穿城而过,小清扬家距单位也就5分钟车程,大体来说属于回家的“必经之路”,四年来,只要时间允许,谢中华都要往孩子家“拐一趟”。谢中华盘算着,快开学了,不知小清扬的暑假作业都做完了没有?国光村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还是老式的木门,门口种着几盆绿植,给小院增添了些许生机,这就是小清扬家。

  “我看看作业做怎么样了。”走进院子,谢中华径直走进小清扬的卧室,拿出作业就检查了起来,期间还对其中的几个错误给小清扬讲解。

  在相处的日子里,小清扬第一次吃上了火锅,尝到了冰激凌的甜蜜,也第一次吃到了汉堡,圆了自己的“美食梦”。慢慢地,孩子敞开了心扉,脸上的笑容灿烂了起来,口中的话也多了起来。有画画特长的小清扬也会把一块出去玩的快乐时光画出来送给谢中华,“每每这个时候自己都有些小感动。”更让谢中华欣慰的是,孩子经常在自己面前提起,一定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也能像自己一样去帮助别人,“孩子小小的心灵已种下了爱心的种子。”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同事眼中的热心人

  “中华有这个举动,一点也不意外,他平时就是个热心肠。”同事薛寒说道,每当同事找他帮忙,他都没有拒绝过,“把别人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还重要。”

  “我觉得我的选择跟从小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谈及当初的举动,谢中华如是说。

  谢中华老家是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谢庄村,自己排行老四,父亲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常年义务照顾着同村的一名身体有残疾的村民,给他送吃送喝。在父亲严格的家风和善举的熏陶下,谢中华也经常帮扶一些身边生活困难的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谢中华从父亲那听的最多的一句话,这话也成了他们家族的家风,同时也成了谢中华一生的行为准则。

  “不管谁家有困难,姥爷知道后都会去搭把手。”谢中华也经常从母亲口中听到,姥爷也曾经帮助过村里的一名孤儿,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时代,姥爷把他接到自己家住,“有自己孩子的,就有这个孤儿的。”如今母亲都是70多岁的人了,多年来一直跟这个人走动着,延续着彼此间的感恩之情。

  从小耳濡目染,谢中华的心中从小就埋下了一颗有爱的种子。“我现在家庭状况还不错,就想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直把小清扬照顾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热点图片

>查看更多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