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姜玲:传承火车头精神的带头人

  “不走,绝对不走!不是说纺织厂离了我不行,但是确实需要我们这代人做好‘传帮带’工作,这是一种感情和责任。”这是青岛纺联控股集团“郝建秀”小组第九任组长姜玲,一名普通纺织女工在纺织行业最困难、私企高薪聘请她时,对岗位的执着和履职的承诺。
 
  “爱纺织、多奉献”的纺织精神不能丢
 
  “新时期,要有新精神,但是老的传统不能丢”。姜玲1990年中专毕业来到青岛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的细纱车间工作时,老师傅就把“爱纺织、多奉献”的纺织精神告诉了她。那时候青岛的纺织行业还处于鼎盛时期,能当一名纺织女工还真是件让人羡慕的工作。从那时起,她就立志当好一名纺纱工人。后来工厂通过技术大比武选拔,要挑选20位优秀女工到郝建秀小组工作。干活认真仔细、手脚利落的姜玲被选上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全国纺织行业开始不景气时,许多纺织工人离开了纺织厂,而姜玲和她的姐妹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2007年10月,在青岛纺织调整重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的关键时期,姜玲从上任组长盛桂兰手中接过了组长的接力棒,成为郝建秀小组的第九任当家人。在责任和困难面前,姜玲深知,要继续当好全国纺织行业和标杆小组的火车头,必须自己当好小组的火车头,必须坚持“爱纺织、多奉献”的纺织精神。担任小组长以来,姜玲始终坚持了20多年的“三班倒生活”,每天都坚持提前半个小时到岗做好各项工作准备,每个班坚持与姐妹们一起走六、七十里路,一年下来就是两万五千多里。为了避免人员流失影响生产和质量稳定,姜玲忙碌之余还要做工友的贴心人,千方百计为工友排忧解难,保证工友在一种舒心的环境中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友的主观能动性。使小组的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完成各项任务。
 
  把创新作为当好火车头的内在动力
 
  “新时期,火车头精神,仅有奉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始终走在前头,要续写辉煌必须让小组由‘拼搏型’向‘智力型’转变”。为此,姜玲和小组的骨干一起,带领小组的员工系统地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组织成立了由保全技术人员、小组保养员和落纱工“三位一体”的操作技术攻关小组,在攻关中,从实际出发,严格操作规程,按照新品种上机的要求,调整清洁进度,增加清洁次数,加强巡回操作,小组先后实现十几项技术革新和五项QC攻关成果。“试纺新品种找郝建秀小组”在车间已成了一种惯例。在氨纶包芯纱的试纺中,她们在郝建秀工作法“四看”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上下两看”的方法:即上看氨纶丝是否在刺牙、导轮内,下看氨纶丝是否外露、缺芯、缺棉,使氨纶包芯纱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30%。为解决自动落纱机回丝多的问题,她以创新的思维,大胆实践,组织技术攻关,创建了新的“落纱关车法”:即落纱时,从原钢板落到底时关车落纱改为在1/3处关车落纱,此项措施可使每台车每月增加产量105公斤。根据不同纱疵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新的方法,就是“上下车挡分段看”,根据粗纱的平整起凸程度,分析纱层里面是否有纱疵。由于她勤动脑,多摸索,每月抓疵中名列第一。她所带领的班组每年平均抓大疵点3万多个。
 
  努力打造人人是车头的动力团队
 
  “新时期,车身仅靠车头带,动力是有限的,要保持优势走在前面,必须借鉴运用动力理念,把班组每名员工打造成都有动力的火车头”。为此,姜玲带领姐妹们长年坚持以“强素质、练绝活、创一流”为内容,在组内开展“班前班后业余练、重点辅导个别练、新老工人结对练、落纱空隙交叉练”的“四练兵”活动,并针对组内成员新老交替且有部分农合工的情况,建立了“一帮一、一对红”和6人连环练兵组,以老带新,推陈出新,经验共享。此外,姜玲还积极倡导并为姐妹们的业余文化学习创造条件,先后有8人取得了纺织专业中专文凭。常年的技术练兵和专业知识的不断“充电”,不仅提升了小组姐妹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也使姐妹们的操作技术始终保持优一级率100%的水平。
  姜玲担任郝建秀小组组长以来,先后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并率领小组争得了 “山东省纺织行业示范团队”、“全国劳动竞赛先进班组”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