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特色鲜明的高效生态经济

2012-05-19 23:42: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由来

  黄河三角洲,长河落日,草地无垠,大河滚滚入海,是一片令人向往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以来,胜利油田的开发与建设,揭开了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90年代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提上了新的战略高度。2008年山东省政府编制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出台了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先后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最大优势是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区内拥有未利用地近 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其中盐碱地270万亩,荒草地148万亩,滩涂212万亩,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规划范围、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规划范围。《规划》中的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烟台市的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9%,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10.5%。

  功能定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发展目标。到2015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人均GDP翻一番,达到90000元,单位GDP能耗降低2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相关链接:什么是高效生态经济?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未利用地开发顺利起步。省政府出台了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和项目管理办法,安排了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东营、滨州未利用地开发。2011年10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在东营市河口区率先启动,首批开发规模12.52万亩,预计新增耕地3.95万亩。

  产业培育和园区建设扎实推进。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效生态特色产业园,基本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生态造纸、良种培育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6月,形成各类特色园区85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园区达19家,29家省级以上园区进驻企业7162家。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交通方面,四大港口建设加快推进,荣乌高速东营段、滨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济南-乐陵”高速公路、德大铁路全面开工。水利和能源设施方面,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加快推进,双王城、南侯等一批平原水库开工建设。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个国家海洋公园、5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获得国家批准。启动实施了“三网”(林网、水网、路网)绿化工程、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