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实现“六个翻番” 再造一个新滨州

2012-05-16 21:42:00     作者: 韩俊亮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滨州 潜力 体系
[提要] 2月2日,邓向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六个翻番”,人均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再造一个新滨州!

    本报记者  韩俊亮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超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2月2日,邓向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六个翻番”,人均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再造一个新滨州!

  参加市第八次党代会的代表们认为,“六个翻番”的奋斗目标振奋人心,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滨州的实际,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美好的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

  “六个翻番”是滨州实现赶超的需要

  党代表、市统计局局长李树军认为,“六个翻番”的目标是滨州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的现实需要。因为我们经济总量在全省处于第二方阵,要想赶超,增幅必须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否则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六个翻番”明确了我们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六个翻番”目标的确立是有科学依据的。它是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地区生产总值翻番、地方财政收入翻番等三个翻番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而提出来的。

  党代表、市发改委主任杨光军说,实现“六个翻番”也是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万元;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万元。滨州的差距较大,所以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必须高于全省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水平。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人均达到7.7万元,还达不到黄三角高效生态区规划的要求,因此,实现“六个翻番”是加快推进“黄蓝”两区建设的需要,我们责无旁贷。

  实现“六个翻番”,滨州有实力有潜力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追赶超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尽管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制约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我市总体上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力充足,仍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杨光军分析认为,滨州位于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又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济南都市圈的交汇处,凭借地缘优势,有条件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节点型城市和重大战略的实施载体,有利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未来实施城市集群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环渤海地区等三个特大型城市群快速发展。滨州地处渤海西南岸,是环渤海特大型城市群的重要一环和连接京津冀和胶东半岛两大核心区的节点型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有望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快速联系通道、承接核心区非主导产业转移、为核心区经济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取得先机,成为未来数十年推动滨州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现“六个翻番”的目标,滨州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拥有海岸线240公里,未利用地182.12万亩,具有土地等资源优势。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辅以优惠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我市将成为创业者关注的热土。二是初步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纺织、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经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地调整结构和升级改造,工业经济的内在素质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同时,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将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魏桥、滨化、西王等骨干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或业内龙头,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和再投融资能力。滨化集团化工分公司整体搬迁、山东焦化人造石材项目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对我市经济持续加速发展将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三是“黄蓝”两区国家战略叠加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政策机遇。国家推动黄三角地区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在生态补偿方面给予优惠;山东省设立两区发展基金,大力支持“黄蓝”项目的建设;积极推动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未来有望陆续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更加有力地促进滨州快速发展。

  实现“六个翻番”,关键在工业化和城镇化

  实现“六个翻番”,滨州靠什么?李树军说,从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1.66:60.44:27.90调整为10.0:54.1:35.9。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是比重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仍是支撑滨州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要实现“六个翻番”的关键就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工业化之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大力气,突出高效生态,杜绝高耗低能。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拉动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特别是北部沿海的开发将成为滨州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崛起之日,就是滨州打翻身仗的那一天。

  杨光军说,我市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看工业,工业发展的关键在投资。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工业投资2000亿元,就能拉动GDP增长1000亿。今后我们要抢抓“黄蓝”两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突出高效生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50个特色园区建设,加大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争五年完成投资达9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要把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把投资从落后的产能和过剩的产能中解脱出来,向三个产业方向调整:一是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方向调整;二是向技术革新、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的产业方向调整;三是向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方向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经营财政体系建设,保障翻番目标实现

  近几年来,我市地方财政收入更是一年一个台阶。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3.99亿元,首次突破100亿;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76亿元,增长25.8%,增速列全省第7位,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7%。

  党代表、市财政局局长王力认为,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为200亿元,2011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幅为14%。因此,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1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翻番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特别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是财政收入的根本保证。从客观上分析,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区域性刺激政策有望更多出台,积极财政政策仍将继续实施,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继续加快,我市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从我市来看,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特别是2个3万吨级码头即将建成,北部开发深入推进,港口带动作用将发挥效益,为财政收入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为保证翻番目标实现,今后,市财政部门将按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实现三个目标”的财政工作思路(即围绕可持续财政这一中心,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多元化、市场化的经营财政体系,实现保障民生、促进发展、社会进步的目标),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预算执行能力,完善以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为标志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加快推进经营财政体系建设,深化经营财政理念,完善经营财政运作机制,充分利用土地、资本、资金等政府资源,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投融资机制,推动可持续财政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前,黄河三角洲(滨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注册成立,滨州财政将由过去一条腿走路变为两条腿走路。

  王力说,在确保财政收入实现翻番的同时,财政部门应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民生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到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市强民富同步推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据统计,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0元,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744元,增长21.5%。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我们村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没有问题。”党代表、邹平县魏桥镇东码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继香干脆地说道。

  东码头村全村2009口人,541户,人均耕地1.8亩。该村距离魏桥镇不远,村里有900多劳动力,其中有700余人在魏桥创业集团上班或在外地打工,一个人在企业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一年的收入相当于十三四亩地的收入。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1万元,其中非农收入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王继香说,在家干活的都是50岁以上的,年轻的都到外面打工了。现在村里很多家庭不仅拥有了冰箱、彩电、空调,而且还有上百户买上了汽车。很多小两口在魏桥镇和县城买上了房子。平常在村里居住的不到一半人,今年春节,在家过年的也就1500多人。

  在邹平,像东码头村这样,农村劳动力一半以上务工经商的村超过了一半。

  党代表、邹平县好生镇好生村党支部书记尹遵宽说,好生村有1700多口人,460多户,有三分之一从事家具业,还有部分村民从事服务业,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三年增长了3000多元。

  好生村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花园社区”已初具规模,300户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居民楼。同时,社区还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设有综合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网络中心等,让搬进社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尹遵宽说:“今年我们将建设新居民楼,到时居民就能全部搬进楼房。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