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十二五”开局:新布局 新步履 新成就

2012-05-16 21:43:00     作者: 周昆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提要]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黄蓝”两区开发破题之年,是滨州“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力赶超,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

本报记者 周昆

    编者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黄蓝”两区开发破题之年,是滨州“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力赶超,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为回顾成就,总结经验,激励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发展、追赶超越,全面加快生态滨州、美丽滨州、幸福滨州建设进程,本报从今天起推出“黄蓝交响开局年”年终系列特稿,与广大读者一起盘点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2011年,注定将在滨州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黄蓝”两区开发破题之年,是滨州“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之年,也是滨州上下攻坚克难、奋力赶超,全市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

  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把重大机遇期转化为“追赶超越”的加速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坚持“49字”工作方针和“123456”总体布局,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积极作为,创新实干,坚定不移地实施追赶超越战略,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项项科学决策、战略部署相继出台,为滨州长远发展、超越发展写就蓝图;一项项强力举措扎实铺开、快速推进,催生发展亮点纷呈……即将过去的2011年,在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中,交织成一曲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壮丽诗篇。

  “黄蓝”两区开发建设,为滨州加快崛起展现空前机遇。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积极作为,领导全市人民在更高境界中打开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崭新局面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把滨州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工作大局中来谋划,迅速召开滨州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执行落实国家规划,牢牢抓住这推动滨州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重大历史机遇,尽快把滨州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定了“‘两区’融合,错位发展,统筹推进”的方略,全力加快“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在全新的平台上为滨州的科学发展、超越发展规划蓝图。在进一步修改完善《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同时,我市编制了《滨州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了打造“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格局,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就58项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

  面对“黄蓝”战略的崭新机遇,立足追赶超越的现实需求,市委、市政府集思广益,组织制定了新时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市“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工作重点进行了明确。《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劳动者收入“三个翻番”,奋力建设生态滨州、美丽滨州、幸福滨州“三个滨州”的奋斗目标。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动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坚持“123456”总体发展布局、“三步走”发展战略、打造“两大品牌”等决策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滨州现阶段发展特征,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把原来的“30字”工作方针深化提升为“49字工作方针”,即:科学发展是主题,改善民生是根本,调整转型是主线,招商引资是重点,创新实干是关键,和谐稳定是基础,清正廉洁是保证。与此同时,全市从3月中旬起展开以“开局起步加快转变,‘两区’开发创先争优”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市上下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思路决策、推进“两区”开发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改进作风等方面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了各级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些决策思路和工作部署,既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一脉相承,又坚持了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滨州实际,有效地指导了全年各方面工作,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打开了崭新局面。

  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积极作为,创新实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滨州2011年最亮丽的主脉络

  纵观滨州的2011,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最亮丽的主脉络。市委、市政府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超越。

  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的思路,全市上下采取积极措施,突出工业兴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狠抓节能减排,全力以赴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比例达到8.8∶57.2∶34。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植,不断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08家,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675.3亿元,增长3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9.1%。服务业方面,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当年有8个投资过10亿元、4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业的质量、规模、效益显著提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农业方面,全市夏粮实现连续9年增长,秋粮喜获丰收。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58个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全市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我市代表山东省参加海河迎查,取得了流域第一、全国第一“双第一”的好成绩。

  增投入上项目是引导全市结构调整、加快追赶超越的第一动力。今年我市继续实施了“1010工程”,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各个项目调度检查,并于5月份、10月份两次召开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进行督促检查。从目前情况看,各个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有的已基本完成年度任务目标。1-9月份,全市实施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02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1008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68亿元,增长24%。招商引资、激活民资、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多元化投入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按照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滨州的定位,我市突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规划、建设、交通、管理、水务、绿化等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档次品位进一步提升,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今年,我市顺利通过省级精神文明城市验收,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在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市多方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滨港铁路、德龙烟铁路、滨德高速等年初确定的十大基础设施项目都取得新突破。其中,滨州港2×3万吨级码头及防波堤一期工程年底将建成运营,滨州人民期盼已久的建港梦想将变为现实。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年来滨州的科学发展成就,是我们“十二五”开局之年最好的答卷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到第三季度末,全市已完成生产总值1265.32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95.23亿元,增长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45亿元,增长17.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大都高于年初计划目标。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11.2亿元,增长4.5%。夏粮实现连续九年增长,秋粮喜获丰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0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03%,利润、利税大幅度提高,分别增长34.1%、27.89%。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0亿元,增长11.1%,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到16844元、7563元,分别增长13.1%、23.7%,增幅均超过年初计划目标,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居全省第2位。

  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前三季度,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3.1亿元,其中市城区投资12.6亿元,新增绿地面积133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达到2934万平方米。市民体育中心基本完成投入使用,市民文化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市民公共卫生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数字滨州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开通启用,我市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815套,农村住房建设整村开工建设42780户,危房改造完成2971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同步实现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7.68亿元,完工66.32万平方米,完成情况列全省第一位。

  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公布全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我市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五。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