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聊城:江北水城用活水,运河边崛起生态强市

2012-05-15 14:28:00     作者: 尹海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科学发展新山东——“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 聊城
[提要] 科学发展新山东——“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在有“江北水城”之称的聊城市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今后5年,聊城市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按照工业强市、三产兴市、三农稳市、城建靓市的方针,加快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把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大众网济南5月15日讯记者 尹海洋)科学发展新山东——“鲁花杯”第八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在有“江北水城”之称的聊城市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今后5年,聊城市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按照工业强市、三产兴市、三农稳市、城建靓市的方针,加快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把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蓝图聊城:
    依托城水一体历史厚重,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
 
    据聊城市委书记宋远方介绍,聊城的城市特色在于水,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聊城将以此为依托,着力打造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
    同时,聊城也是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古城,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明代光岳楼、清代山陕会馆、魏晋时期曹植墓、新石器时代景阳冈遗址和教场铺遗址、明代临清运河钞关、宋代隆兴寺铁塔、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等书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聊城历史上名人辈出,仅近代以来,就有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范筑先,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聊城是革命老区,邓小平、刘伯承、万里、宋任穷、杨得志、王任重、杨勇、任仲夷、段君毅、赵健民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战斗过。    
    2011年,聊城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05.19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49元,是2006年的1.97倍。茌平县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实现了我省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市跨入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
    据介绍,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聊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今后5年“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今后5年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争先进位,继续坚持工业强市、三产兴市、三农稳市、城建靓市方针,努力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加快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富民优先,促进文化繁荣,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把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为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为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实力聊城:
    转调培育八大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世界运河之窗”
 
    按照战略目标,聊城市坚持在总量扩张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第一条举措就是培育大产业。比如“一五二”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即在一产方面,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二产方面,建设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轻纺造纸及食品医药、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五个基地;在三产方面,建设商贸流通及现代物流基地和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基地。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94.08亿元,由2006年全省第13位上升至第7位。
    第二条举措是突破大项目,即每年抓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节能环保的重点项目。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邯济铁路扩能改造、德商高速、临高高速、济聊一级公路、火车站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在工业方面,已建成和正在实施祥光铜业年产60万吨阴极铜、泉林纸业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奥博特铜铝业20万吨铜精深加工、中盐华祥230万吨盐化工等一批支柱项目;在服务业方面,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中华水上古城、9平方公里的聊城物流园区、10平方公里的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生态旅游度假区、徒骇河两岸10公里的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等一批龙头项目;在农业方面,重点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聊城项目区、面积4800亩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及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
    第三条举措是建设大园区,重点抓好铝、铜、化工和新能源汽车四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园区。目前,信发循环经济千亿产业园已发展起金属粉末、铝板带箔、汽车配件等铝深加工企业100多家;祥光铜业生态工业千亿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鲁西化工产业园的精细化工产品比例达到55%;中通客车集团形成年产3万辆新能源和节能型客车生产能力;时风集团形成年产20万辆低速电动汽车生产能力。
    第四条举措是推动大开放,即每年都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中招商引资活动,目前,已与华润、中色、中冶、中盐等多家央企成功实现合资合作;鼓励重点企业走出去,加强“海外聊城”建设,目前在境外投资企业达到41家。

 

    幸福聊城:
    去年113亿问计民生,新增财力大部分用在民生上面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在聊城市,每年民生财政投入均高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中各项民生支出达到11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5%,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新增财力大部分用在民生上面。”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聊城市科学发展的根本宗旨,换句话说,就是在成果共享中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除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使新增财力大部分用在民生上面,同时聊城市还全力发展民生事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投资1.2亿元建设了9处人力资源市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3%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聊城市已经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标准建设了55处农村中心敬老院,农村“五保”对象愿进能进率达100%。同时,为切实加强教育工作,将市直11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为2所高级职业学校,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规模;在市区新增小学教学班122个,有效缓解了市区小学班额大、入学难的问题。
    此外,积极改善城乡群众医疗条件,启用了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市级医疗保健中心大楼,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新建1500所农村中心卫生室和110所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投资4.5亿元建设了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6.1亿元建设了市体育公园,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2011年完成城乡建设投资120多亿元,重点抓好古城保护性改造等20项城区重点建设项目,切实加大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全市共启动千户社区86个、实施城中村改造81个、启动整村改造300个,合并村庄129个,累计完成投资237.4亿元,形成了一批配套较为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实现了100%行政村通油路、100%行政村通客车和100%乡镇建有交通运输所的目标,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生态聊城:
    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绿为韵,持续打造“江北水城”品牌


    在节能减排、升天环境保护方面,“十一五”以来,聊城市淘汰关闭50余家落后产能企业,对60余家高耗能企业实行节能预警调控,在60余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建设了污水治理“再提高”或深度处理工程,圆满完成2011年节能减排任务。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全市重点河流均实现“有水就有鱼”的水质改善目标。
    “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这句话已经成为聊城市在科学发展形成的共识,去年该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环保部成立后按新标准验收通过的全国第一个地级市。其间,节能减排是工作重点,聊城2007年节能和减排两项指标在全省双双位列第16名,通过3年努力,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2010年节能和减排综合排名分别升至全省第4位和第6位。
    倾力保护生态环境已成全市的发展理念之一,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国家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全市重点河流均实现“有水就有鱼”的水质改善目标,2009年代表全省在国家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核查中获得第一名。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信发铝业自主研发建设了200万吨赤泥综合处理项目,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拥有将赤泥“吃干榨净”技术的铝冶炼企业;祥光铜业阴极铜项目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十大工程”称号,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泉林纸业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通过审批,其循环发展模式得到国家环保部高度评价。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是聊城多年来持续打造的靓丽品牌。今后5年,聊城市将在生态建设上突出城市特色,以“水”为魂,改造提升滨湖滨河景区,搞好徒骇河市区段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的开发建设,贯通大水系、形成大景观;以“文”为脉,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彰显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绿”为韵,提升品位,要下工夫提升城市品位,科学管理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余梁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