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莱芜:坚持"四个创新"

2012-05-18 18:36:00     作者: 李伟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莱芜 基层党建 专题调研
[提要] 山东省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6万。1983年撤县建市,1992年升格为地级市。辖莱城区、钢城区2个行政区,莱芜高新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度假区、1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个乡镇(街道)。

作者:李伟

 

    山东省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6万。1983年撤县建市,1992年升格为地级市。辖莱城区、钢城区2个行政区,莱芜高新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度假区、1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个乡镇(街道)。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3186个,党员75969名,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1066个,农村党员42860名。近年来,莱芜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初步构建起了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加快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今年以来,中央基层党建调研组、中央巡回检查组、北京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考察团先后赴莱芜进行专题调研和考察。

一、基本动因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基层党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迈出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第一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新理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内容进行了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莱芜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城市,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莱芜钢铁集团、山东泰山钢铁集团等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强,农业产业化覆盖广,城乡差距小,配套发展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0081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全域莱芜”理念为指导,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统筹考虑、整体谋划,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推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大力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三个集中”,同时,注重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经营方式、行政管理体制等六项改革,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10月,被山东省确定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为推进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但随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工作不断深入,全市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在城市各种党建资源相对充裕,在农村党建资源相对比较短缺、设施比较落后,城乡基层党建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影响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随着城乡格局的不断打破,“两新”组织的大量涌现,土地流转力度力度不断加大,各类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农村人”变为“城市人”、“外地人”变为“本地人”,党员流动频繁,需求多元化,传统的“单位建党”模式和党员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村社区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加快,使“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党员人才流失严重,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给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带来新挑战;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还面临许多困难;党组织设置还不能做到全覆盖,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困惑,莱芜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围绕如何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大胆地进行了探索创新,理出了一些新思路,总结了一些新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个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符合莱芜实际、可供借鉴的城乡党建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莱芜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把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统一规划,统一推进。2008年,市委组织部深入调查研究,研究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意见》,并以市委办公室文件印发;成立办公室和推进组,整合精干力量靠上推进工作落实,一个“以城带乡、城乡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雏形逐渐形成。

  (一)创新党建工作理念,以一体化思路谋划城乡基层党建。坚持将党的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保证,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纳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以一体化的理念谋划基层党建,以一体化的思路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以一体化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抓了“三个统筹”,即:统筹组织设置,打破城乡、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村联建、村与园区联建以及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等多种形式,努力使基层党组织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党建活动阵地、人才信息、管理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各类优质资源加快向农村延伸。统筹工作推进,把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做到城乡基层党建同步部署、同步开展、同步考核,努力构建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上下齐抓共管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工作新格局。

  (二)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优化组织结构。为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对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新的组织设置方式,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动态延伸和全面覆盖。重点探索了五种模式:

  一是以企带村、园区化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大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企业党组织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整合企业与周边村的发展资源,实现以企带村、优势互补、共建双赢。如,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周边10个村,建设泰钢工业园,组建7个实业总公司,村和实业总公司的党组织全部纳入集团公司党委统一领导。在泰钢集团党委和各实业总公司党支部的带领下,泰钢集团先后帮助各实业总公司新上各类配套产业项目30多个,各实业总公司也积极在用工、用地和社会协调等方面给予泰钢大力支持,形成了村企之间“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发展局面。去年泰钢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81.3%7个实业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增长31%,利税5300万元、增长22%;原10个村4800多名适龄劳力全部进厂务工,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从泰钢领取100元养老补助金,实现了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

  二是村企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在村级企业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大的村,积极推行村企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子。如,莱城区口镇西街村,按照“村企一体”的思路,村党支部与村全成集团合并建立西街村党委,并在全成集团10家子公司分别设立党支部,村党委对各企业党支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亿元,人均收入7300元;全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利税1400万元。雪野镇房干村、茶业口镇南嵬石村、里辛镇南赵村等也都按照“村企一体、组织合建”方式,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目前,这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已达67个。

三是村村(居)联合、社区化发展模式。适应新农村建设社区化发展的趋势,以农村新型社区为依托,引导村与村、村与社区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如,莱城区的梁王石、玄王石、闫王石三个村,位置相邻、产业相近,在镇党委引导下,他们组建梁玄闫联合党支部,形成发展合力。去年联合党支部投资22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改造升级,今年又投资12万元新建服务大厅,计划在新社区建设居民楼45栋。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26个农村集中居住新社区,全都按联合组建的路子,建设了联合基层党组织。

  四是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的发展模式。为适应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断加快的新形势,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思路,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新路子。如,莱芜万兴果菜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姜蒜加工出口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采取“公司+村级组织+农户”的方式,连片承租了3个镇5个村800多户农民的2500亩土地,建设标准化生姜种植基地。为提升发展水平,公司联合周边3个乡镇6个村建立莱芜万兴党总支,协调解决基地和企业发展有关问题,促进公司、村集体共同发展和农民增收。去年农户流转土地每亩获得了600元的转租收入和1500元的工资收入,收益是原来的4倍多;村集体每亩获得了100元的组织服务费;企业产品达到欧盟GAP标准,生姜出口价格每吨提高800美元,年出口4000多万美元。

  五是在“两新”组织中建党组织的发展模式。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党组织建在协会上,将协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和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有机结合,提高引领发展、共同致富的能力。如我市马铃薯协会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种植马铃薯致富,现已发展会员9000多个,涉及10多个乡镇70多个村,去年马铃薯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会员人均增收2000多元。目前全市已有1158个“两新”组织建立了党组织,既加强了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又促进了“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

  另外,还探索出了“楼宇党支部”等党组织组建模式,将支部建在楼宇里,让流动党员找到了固定的家。

  (三)创新党建资源共享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延伸、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一是大规模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牵手共建”活动。采取“111”方式帮促潜力较大的村加快发展。在全市选择100个发展潜力较大的村,由100个市直单位、100个企业结对帮促,结对单位共建基层组织、共过组织生活、共享党建资源、共促科学发展。如,高新区鹏泉街道郭家沟村与市林业局、市华盛彩印公司结对后,林业局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帮助村里发展起扁桃、黄烟、花生3个特色种植区;华盛彩印公司发挥资金、市场等优势,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通过结对帮扶,村里发展起3家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已初步显现。采取“31”方式帮扶后进村向先进村转化。对后进村采取由3个市直单位包扶1个村的办法,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220个市区部门联系包扶了310个村。如,莱城区苗山镇高塘村原来是一个致富无门的落后山区村,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和市烟草公司包扶该村后,指导村里大力发展黄烟产业,并在资金、技术方面进行扶持。该村通过大户承包、土地互换、到外村租地等方式流转土地种烟,到目前该村610亩适宜种植黄烟的土地已全部流转到种烟户手中,并且还到周边村和博山区租地660亩种植黄烟,仅黄烟一项全村总收入达到220万元,人均达到5140元。采取“11”方式扶持基层群众创业。组织100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000户困难家庭创业致富,在创业项目、信息、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同时引导各级各部门出台包括“一元钱注册”、“免费就业培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今年1-10月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1660家、增长32.4%,新发展个体工商户8818户、增长12.6%,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84个、增长3.1倍,新吸纳就业3.9万人、增长30%

  二是深入推进城乡干部人才交流。一方面,选派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到农村任职,从市区机关、事业单位选拔32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和村(社区)工作,帮助指导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将农村党员干部纳入全市党员培训体系,坚持每年对1070名村党支部书记全部轮训一遍,集中培训时间均在一周以上;对3200多名村主职干部每年都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各级还在房干、南嵬石、西街等村设立培训基地、培训点,收到明显成效。同时,畅通城乡干部双向交流渠道,选拔基层党员干部到城市机关锻炼,截止目前,全市共选拔27名乡镇干部到市、区部门任职,45名镇村干部被录用为公务员。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管理体系。为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打破原“城中村”和驻地企事业单位界限,以“网格化”的方式设立54个城市社区,以“股份制”的方式对城中村的集体资产进行改制,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按照“属地为主、双向管理”的方式,加强对进城务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如,高新区鹏泉街道程故事社区党总支,主动接纳区域内6家企事业单位党员和社会流动党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该社区先后建起鑫城和鹏程两处工业园,去年社区资产达到1.46亿元,集体收入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同时,还在外出务工党员较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支部,先后在济南、淄博等地设立流动党支部13个。

四是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关怀激励机制。从优解决农村干部待遇。从2004年开始,莱芜市就对村集体年收入不足8万元的经济薄弱村三职干部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定额补助。今年,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的标准,落实农村支部书记的待遇,并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由市财政负责解决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待遇,区镇财政负责解决村党支部书记的各项保险及其他现任村两职干部的报酬待遇。高度重视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生活问题。对建国前和抗日战争期间老党员,每人每月分别发放160元、240元的生活补贴;对农村困难党员,每年集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去年共发放生活补贴250多万元。同时,对已经正常离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生活上给予补助。

  (四)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一是开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活动,建立了乡镇、社区、村“三位一体”的为民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了“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基层党建创新品牌,基层党组织服务为民的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20个乡镇(街道)都建起了党员服务中心,已有90%以上的村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形成了郭家沟村、卞官庄村、南下冶村、雪野村等一大批村级为民服务中心“亮点”和九龙家园、公清、姚家岭、蟠龙等多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亮点”。大力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在城乡所有村庄和社区普遍设立居民服务代办点,通过党员干部义务为群众全程代理行政审批等服务项目的方式,发挥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使老百姓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为民服务中心建立以来,群众满意率达到98%

  二是开展“支部手牵手、党员心连心”活动。以为党员户挂牌、制作党员服务承诺书、签订党员服务承诺协议为主要内容,推行了“一牌一书一协议”党员管理新模式。开展“三帮扶”活动,即,以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困难群众、先富党员多对一帮扶困难党员、老党员组对组帮扶年轻党员,建立了“党员帮扶卡”制度、撰写“帮扶日记”制度、帮扶跟踪调查制度、调度评议制度,引导城乡党员与困难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办实事,破难题,解民忧,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采取“单位和组织帮企业,党员干部帮个人”的方式,由市直机关单位和党组织扶持创办一个新企业或帮助老企业扩建一个新项目;每名在职机关党员干部扶持一名群众创办一个新项目,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开展系列帮扶活动。据统计,市直机关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开展帮扶项目885个,发放创业帮扶贷款4150万元,直接带动5300多名群众实现了创业和就业。

  三、初步成效

  通过积极的探索创新,莱芜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显现出了强大的 “生命力”。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一是城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通过党组织设置的进一步优化,党组织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党组织关系进一步理顺,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迸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当中,首先以推进党组织联建为突破口,以联建党组织为载体,搭建起基层党组织之间协商沟通的平台,把有关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所有问题,都拿到这个平台上协商解决,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城乡牵手共建”活动,全市“五个好”乡镇党委、村支部达到70%,“双高双强”型支部书记超过90%。二是基层党员干部活力增强,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通过城乡党建资源的融合,城乡基层党员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共过组织生活,共谋致富道路,共渡生活难关,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个人活力,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强化了他们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农村党员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三是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通过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城乡基层党组织在更好地推动基层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农村,为民服务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拉近了农村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真正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村民深有体会的说:“村干部现在是越来越不像官了,越来越像老百姓的服务员了。”在城市,通过开展“支部手牵手、党员心连心”活动,帮助企业和个人扩建新上项目,争取贷款扶持和政策支持,极大了鼓舞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效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推动和保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一是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20个乡镇中有16个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其中6个过5000万元,有2个过亿元。农民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占比60%以上,不少农民实现了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等多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钢铁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全市前三季度GDP完成355亿元、增长11.6%1-10月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9.8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214.3亿元、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8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6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310元、增长11.9%

  二是促进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大力改革探索。如在产业发展上,打破城乡、产业、区域界限,按照“经济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三大产业板块”。在北部,发挥山水生态资源优势,以雪野旅游区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板块。目前已发展起雪野湖、房干等景区十几处,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今年10月,在雪野旅游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来自18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的1000多名选手参加比赛,成为我国历史上项目最全、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航空体育盛会,打造了“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名片,进一步丰富了“绿色钢城”内涵,增创了新的发展优势。在中西部,发挥姜蒜产业优势,以莱城姜蒜产业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姜蒜加工储运板块,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种质资源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储运加工基地和产品信息交易中心。现已发展姜蒜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万亩,储运企业280多家、储运能力100多万吨,是全市姜蒜产量的2倍;加工企业320多家,年加工能力50万吨。在南部,发挥钢铁产业优势,以服务配套莱钢为重点,加快发展钢铁加工物流板块。现已发展钢铁深加工企业372家,年加工能力550万吨;物流企业283家,年物流量2200多万吨。目前,“三大产业板块”已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上,将中心城区以外的864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为87个农村新社区、224个基层村,形成中心城、重点镇、农村新社区和基层村梯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新格局。目前全市正在建设的58个集中居住区,全部完成后可容纳21万人集中居住。在医疗卫生发展上,所有乡镇卫生院都与城区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90%的村级卫生室被镇卫生院领办,农民不出镇村就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城市医疗服务,城市医疗机构也拓宽了发展空间。在环境建设上,以市场化方式建立起“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全市所有行政村按每300户配一人的要求配齐了保洁员,各乡镇以整体招标方式确定了清运保洁队伍,农村像城市一样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上,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农村宅基地空间转移,对在旧村改造中腾地复垦为耕地的每亩奖励5万元,土地由村耕种,面积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发展,目前已腾出土地8000多亩,既为新农村建设改造提供了资金,又增加了改造村的耕地面积,还有效地解决了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紧张问题,实现了一举多赢。

  三是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注重从制度创新入手,建立完善了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救助等“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如在就业保障方面,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以大规模免费培训促就业、以优惠政策支持就业、以赠送公益性岗位扶持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保持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存量双消零”。在养老保障方面,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全市50岁以上的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6.2%,养老金发放标准每人每月40元,并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在住房保障方面,改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运作方式,探索建立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救助机制、联动机制和退出机制,每年解决1500户城镇居民住房困难,并将“城中村”居民、农民工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纳入城乡住房保障范围。同时,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体系,在全市1070个村配备3543名信调员,20个乡镇都建立由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组成的矛盾调解中心,市、区两级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做到维稳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体会与探讨

  通过积极的探索创新,莱芜市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引起了莱中央、省市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总结莱芜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践,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应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统筹城乡党建的水平。坚持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来谋划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构建起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组织体系、党员管理服务体系、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等党建新格局,统筹城乡党建基础才能更加稳固,才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反之,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能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可能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桎梏。

  二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应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新格局的建立就预示着旧格局的破除。改革创新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有力武器。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理念为指导,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无从谈起。只有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才能不断打破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理出新思路,总结新经验,打造新亮点,创造新模式。

  三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应注重做好结合文章。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要做好结合的文章,既要符合中央、省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又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党建的实际。要因地制宜地推进工作,讲究科学化,避免随意化,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应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亮点,不断增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四是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应把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服务党员群众能力作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标在于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力,从而提高为党员群众服务的能力。因此,必须要着眼长远,统筹谋划,明确各个阶段的重点和着力点。要多做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夯实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努力打造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工程”。要突出党员群众这个中心,使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过程成为促民富、解民忧的过程,努力打造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

厉麦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