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解读科学发展新山东9:环境污染零容忍

2012-05-16 03:06:00     作者: 尹海洋 赫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科学发展新山东 环境 低碳 资源 生态
[提要] 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全面实施生态山东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本系列文章主要素材选自省委宣传部主编的《新山东-科学发展面面观》一书,特别鸣谢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山东人民出版社。

    大众网济南5月15日讯记者 尹海洋 赫洋)近年来,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生态山东”战略,全面实施生态山东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零容忍,环境质量得改善

  为提高人民的生存质量,山东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推进总量减排,将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类考核中,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广覆盖”的减排目标责任体系。实行以奖代补,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
    加大环境监控。在国内首创“超标即应急”零容忍工作机制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每月定期调度环境质量变化和执法检查情况,并通报各市。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开展24小时监控,覆盖全省90%以上的污染源和主要水、气环境。
  加大治污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城乡一体化建设,把城市周边镇、村排放污水逐步纳入了城市排污管网;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置等垃圾集中处理模式,逐步改善了乡镇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围绕农村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活动,促进了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调结构,低碳经济见实效

  治污减排逼转调。“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造纸产能137.4万吨、酒精产能30.1万吨、皮革产能74.5万吨和印染产能4.2万米。山东造纸业在环境标准的引导下,增长方式日渐优化,实现了华丽的蜕变,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条新路。
  循环工业建体系。全省万元GDP能耗由“十五”末的1.32吨标准煤降到“十一五”末的1.02吨标准煤,降低了22.09%。重点培育了济南、青岛、淄博等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2010年产值达到1435亿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达到2.4亿吨。
  农林牧渔展生态。全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已建设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41个,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15万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调整畜牧业结构,保护渔业资源,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比重大提高。鼓励和支持包括风力、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潮汐、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鼓励和支持新能源在农村的推广利用,2010年山东新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比重已达2%左右。

    可持续,资源保障上水平

  山东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作用,树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的开发理念,纠正生态破坏行为,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切实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统一。
  调控水利资源。已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32处和90多处城市河道公园,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9%。全省万元GDP取水量由2002年的240立方米下降为2010年的65.5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连续7年零增长,节水成效位居全国前列。
  保护海洋生态。在全国率先实施和启动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海洋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海洋环保由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促进海洋生态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已建设海洋各类渔业保护区85处,保护面积108.1万公顷,占全省海洋总面积的6.8%。
  优化矿产资源。实施“资源山东建设”的资源勘探开发战略,提出“探、采、治”一体化,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探采治一体化格局。全省大中型矿山企业占全部矿山企业的比例提高到34%,煤、金、铁等重要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了3%以上。
  保护生物资源。山东已建立主要渔业生物资源保护区,新建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个,面积19.2万公顷,建立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小区20多处,有效保护了全省野生动物种群、高等植物群落和湿地生态系统。

  重保护,生态网络体系初形成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保护地力。近年来,山东以矿山生态、海洋生态等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绿化国土。大力推进“绿色山东”建设,实施沿海防护林、荒山绿化、绿色通道、平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山区、平原、沿海、城镇绿化整体推进,农村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荒山荒滩、村庄四旁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资源持续增长。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2.8%,林木蓄积量达到9400万立方米。
  保护湿地。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级湿地保护区15处,总面积近60万公顷;湿地公园44处,面积10.34万公顷。已初步形成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优化地质。抓紧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全省共划定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76个,保护面积6016平方公里,占山东国土面积的3.8%,各级地质公园46个,累计恢复治理采矿破坏土地3.1万公顷、破损山体332座,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保护生态。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建成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31个,全省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2003年的6.1%上升到2010年的11.8%。先后在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等保护区实施了生态保护恢复工程,总投资达1.5亿元。

  抓重点,水气质量有改善

  在治污工作中,山东突出“水”和“气”两个重点,加大治理力度,齐鲁大地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人们生活得更美了。
  有水就有鱼。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发布实施38项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初步建立具有山东特色的流域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目前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实现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五连冠”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三连冠”,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浓度年均下降19.9%和18.9%,到2010年全省河流COD平均浓度降至34.8mg/L,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42.2mg/L)以前的水平。
  “治、用、保”并举。针对高污染、高耗水和生态破坏三类突出问题,山东逐步探索出一套“治、用、保”并举的科学治理江河污水体系。目前,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共建成中水截蓄导工程21个,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23个,修复自然湿地14个。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2011年,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10年分别降低14%和11.2%,二氧化氮平均浓度持平,空气质量良好率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煤烟型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全省酸雨检出率逐年降低,呈减轻趋势。2010年全省17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SO2、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4%、3.1%,“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明显增加。

  多举措,开发保护见实效

  多项措施共同发力,山东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小清河治理为典型代表,省控59条污染河流已全部恢复鱼类生长;节能和减排两个环保硬指标同时名列全国前茅,并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省;省域环境竞争力连续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第一名;生态市、县(市、区)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4个,国家生态市1个,全国生态乡镇181个、国家生态村6个。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