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战略部署】蓝黄辉映绘就山东腾飞新宏图

2012-05-15 14:14:0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山东经济发展显得愈发活力四射、生机勃勃。9500万山东人民正在新的战略蓝图上,挥舞如椽巨笔,以蓝海黄河为墨,满怀热情地共绘崭新的齐鲁画卷。“一蓝一黄”战略正引领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向更为高远的目标迈进。
  □ 大众日报理论课题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山东经济发展显得愈发活力四射、生机勃勃。9500万山东人民正在新的战略蓝图上,挥舞如椽巨笔,以蓝海黄河为墨,满怀热情地共绘崭新的齐鲁画卷。“一蓝一黄”战略正引领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向更为高远的目标迈进。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选择山东打造国家重大战略层面的海洋经济区,是中央对山东海洋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山东的信任和重托,更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4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首次明确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构想,为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方向。2010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认真研究海洋经济发展问题。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新世纪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破题之作。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创新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山东人对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执着终成正果。上世纪60年代,山东人就以胜利油田的开发与建设开启了对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又将黄三角的开发列为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2008年省政府编制《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其间,在中央的高度关注下,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历经半个世纪,黄河三角洲终于破茧成蝶。如今,“一蓝一黄”两大国家战略宛如山东这艘巨轮的两大引擎,为山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山东在新世纪实现富民强省战略新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
  随着“一黄一蓝”战略的次第展开,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两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广泛调研,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两区”建设形成了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两区”实现生产总值23278.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35.1亿元,实际到账外资7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23.6%和31.5%,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51.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地区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纺工业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在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两区”建设开局完美,成绩斐然。
  “两区”建设既关系到山东长远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蓝一黄”是推动山东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客观要求。进入21世纪,高昂的环境和生态成本已经使传统资源依赖型经济走到尽头,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发展的主题、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经济大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能源消耗大、排放总量大、环境压力大的发展模式更是亟待转变。“两区”战略的构想与实施恰逢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之时,紧紧扣住了绿色和低碳的经济发展理念。“一蓝”,以沿海七市为依托,谋求全省资源要素的整合,既强调充分开发海洋资源,加快沿海地区发展,又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既以发展海洋产业为重,又强调将海洋与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将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资源要素的配置、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优势产业的培育,以蓝色经济为引领,赢得海陆统筹发展的新机遇。“一黄”,作为我国迄今唯一没有大规模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的6个市19个县(市、区)为基础,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就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既重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又坚决贯彻高效与生态相统一、发展和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机制。“两区”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注重开发与保护,为破解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重大深层次问题,推动山东经济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打开了新的视野,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路径,不仅是山东践行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更是山东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机遇,开启了以科学发展为航标的深刻的经济变革新征程。
  “一蓝一黄”是山东在激烈区域竞争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间的竞争逐步拓展到区域竞争,进而延伸至各区域内子系统间的竞争,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直接体现为区域间的经济竞争。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以发展比较成熟、先进和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搭建若干个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以此拉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提高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竞争加剧,各地均抢抓机遇,围绕中央政府的意图和导向进行产业布局,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一面是以都市圈或城市群为主体的群体竞争日趋白热化,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辽东半岛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20多个都市圈群雄逐鹿,抢占资源;一面是以区域为主体的国家战略鱼贯而出,激烈竞争,近两年,20多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环顾山东四周,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几近覆盖山东周边,蓄势待发之势强劲。“两区”战略落户山东恰逢其时,是推动山东板块隆起,争创新一轮经济发展优势,提高山东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21世纪,拥有海洋就拥有未来,海洋生产力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无疑,“一蓝”抓准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脉搏,在区域竞争中抢先执手现代经济发展之牛耳,实现了新世纪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准确定位。不仅如此,蓝色经济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我国海洋高端产业聚集中心、海洋高科技研发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也使山东在众多的区域规划中,谋取到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显得分外抢眼。“一黄”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立足于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在环山东周边的众多区域战略中找准了资源禀赋与竞争优势的契合点。“一蓝一黄”,山东的两大国家战略拥有自身鲜明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特征,当这些比较优势和特征与新的发展理念、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国家战略有机结合的时候,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便无可复制。实践证明,现实经济发展并非水平推进,而总是先在某一个点突起,由这个突起点聚集资源、人才、技术,形成经济高地,进而领跑周边发展。“两区”是中央从全局高度深谋远虑确定的战略性高地,是我国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节点,更是山东保持在激烈区域竞争中强劲态势的必然选择。
  “一蓝一黄”是实现山东生产力布局重大调整的现实路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各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人类从农耕文化向工业化发展并进入到后工业文明是呈阶段性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山东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居全国前列。但工业经济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主要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集群程度不高、资源大省与能耗大省并存等问题日益凸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力诸因素在全省范围内的合理空间配置,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增长极,辐射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山东在新的历史时期由大变强、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着力以重点带动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从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到鲁南临港产业带、菏泽科学发展高地,等等,一幅布局合理、立体交叉、覆盖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宏图正徐徐展开,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一蓝一黄”两大国家战略相继落户山东,是山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创新区域发展理念的升华,占据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中领跑者地位。“一蓝”通过引导海洋和涉海产业链由东向西、由海及陆次第延伸,通过带动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的层级转移,不仅可以拓展沿海地区经济腹地,为长期发展蓄势,更可以通过优势互补、产业互动、东西结合,创造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崭新局面,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一黄”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作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不仅能够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省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山东沿海经济布局,同时也搭建了山东更加紧密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有效平台,促进了山东与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山东经济的发展空间。“两区”建设既是山东生产布局的重大调整,又是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使山东生产力布局由过去侧重于陆上布局转向海陆统筹发展,提升了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层次,为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山东将乘“蓝黄”两区建设升级之东风,迈向平衡发展、民富省强的美好未来。
  一条“两区融合发展”的区域发展路径正在形成
  蓝黄辉映,绘就“蓝黄”宏图,这是山东21世纪的重大发展机遇;同心协力,建设好“一蓝一黄”,是中央交给山东的一份沉甸甸的光荣任务。9500万山东人深知这一历史使命之重,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探索“两区”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2012年,历经两年多的探索,“两区”建设已经步入关键时期,一条“两区融合发展”的发展路径正在形成。
  2011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加快“两区”融合发展的思路,这是立足“两区”特点,统筹推进两大战略顺利实施的重大举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地理环境有交叉重叠,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一体化推进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通过优势互补,形成“两区”融合发展的合力,带动全省经济协调发展。蓝区重在做大做强海洋经济,黄区立足大河三角洲的开发需要转身向海;蓝区需要依托黄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黄区需要借力蓝区雄厚的人才、技术、资本优势提升发展质量;蓝区担负着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任,黄区意在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尽管“两区”规划范围、发展重点各有侧重,但区位毗邻的特性和发展理念和方向的一致使“两区”建设自一开始便水乳交融,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为加快“两区”融合发展步伐,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方针,立足于实现“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目标,以“基础设施一体化、重点产业培植和园区建设、加快‘两区’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资源要素利用一体化、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五项工作为抓手,正一步步扎实推进。“合作共赢”,“两区”融合发展产生的巨大合力必将成为山东新世纪腾飞的强力引擎。(执笔/乔翠霞)
刘宝才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