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012年11月20日 10:55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改革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使之更加成熟、更加规范、更加定型。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形成既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经济运行模式,既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又不断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加快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努力做到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要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
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加快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完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要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
  要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坚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要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国土空间有序开发;要加强主体功能区的管理,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完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制度,各级政府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千秋万代负责的态度,健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的全面节约制度,完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惠政策措施,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这个长期历史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表达,还传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雏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中,我们可以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大体框架,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轮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能充分体现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既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又能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愿景;既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又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只有完成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更高阶段,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接力奋斗,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就人均水平而言,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决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首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重要阶段性目标来破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说,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基础,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充分汲取世界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全国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人们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与新要求。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通过加快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因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是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崇高使命。只有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只有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只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政治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一句话,只有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才能进一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处理好长远利益和阶段性利益的关系,必须把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不断实现阶段性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既实现长远目标,又不因时间跨度大、目标遥不可及而使人民群众失去斗志和热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坚持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既同邓小平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找到了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历史任务与共同理想的结合点,是一个既可望又可及、通过本代人的奋斗可以实现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目标,因而是一个能够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奋斗目标,必将高度凝聚党心民心,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