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国与家连在一起——香港回归十五年成就回顾·两地篇

2012-06-29 15:32:00     作者: 曾繁娟 刘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国家 探月工程 七一 军营开放日 品牌效应
[提要]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一曲由香港著名艺人成龙和内地歌手刘媛媛联袂演唱的《国家》,传唱大江南北,也唱出了广大香港市民的心声。

  新华网香港6月28日电(记者 曾繁娟 刘畅)“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一曲由香港著名艺人成龙和内地歌手刘媛媛联袂演唱的《国家》,传唱大江南北,也唱出了广大香港市民的心声。

  15年前,祖国张开怀抱喜迎香港这位离家150多年的游子,香港也打量着这个略显陌生的故园。15年过去了,两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弥合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分离,人与人常来常往,心与心日益靠近,在700多万香港同胞的心中,国与家紧紧连在一起。

  每天一个中等城市在移动

  每天清晨6点半,在连结香港与内地的“第一口岸”罗湖,边检等工作人员就开始一天争分夺秒的忙碌。15年前,这里平均每日通关客量为13万多人次,现在已增至30余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在移动。

  罗湖口岸几经扩建,目前最短通关时间已缩短至6至8秒,但仍然无法满足滚滚人流的需要。为应对人员往来的增加,香港与内地之间已建成6个陆路口岸,连同一个航空口岸和4个水路口岸,共计有11条通道连接两地。

  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香港回归15年来,内地和香港已经互为最大旅游客源地。据统计,内地居民赴港人数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至2011年的2810万人次,增长11倍;香港市民赴内地旅游人数从1997年的3977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7936万人次。

  在今天香港的大街小巷、商场、饭店、景区、公园,普通话已经变得非常“普通”,很多香港市民不仅普通话流利,甚至还能辨别出来客的东北口音、西南口音,不少内地同胞在与香港市民交谈时也常常夹杂几句粤语。

  越来越多的内地商务人士来到香港寻求机会。据香港贸发局统计,2011年赴港参展的内地展商比1997年增加13倍,现已超过1万家,买家增长20倍,逾15万人。

  两地交往合作还延伸至科学技术领域。2010年,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了联合实验室,研发探月工程所需的精密仪器。曾参与“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等重大课题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林珲教授,于2011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国家太空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告诉记者,香港很多科研人员对国家航天事业有极大兴趣,合作涉及天体物理、天体化学、医学、测量、机械工程等诸多领域。据统计,香港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2位(其中1位过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并有多位香港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回归以来,香港向内地莘莘学子敞开了大门。15年间,赴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增长迅猛。据统计,本科生由1997/1998年度的仅7人,增至2011/2012年度的4582人;研究生由937人增至4353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通过就学、夏令营、实习等多种方式北上,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两地年轻人朝夕相处,相识相知,结下深厚的友情,也增进了彼此了解。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局长的李国章先生说,回归15年来,香港青少年与内地青少年交流日益频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日俱增。

  国家就在我心中

  每天清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金紫荆广场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唤醒这个沉睡中的繁华都市。

  回归之后,升国旗典礼成为香港生活的新元素,也是中外游客来港观光的重要节目之一。

  每年“七一”回归纪念日,升旗礼最为隆重。前往观礼的香港市民往往要提前两个小时抵达,才能挤进广场。大家挥动手中的国旗、区旗,连成一片壮观的旗海。一名已经参加过3次“七一”升旗典礼的香港女中学生告诉记者,能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升旗礼觉得很自豪,自己每次看到旗帜升起都很振奋。

  同样让她感到亲切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她和家人曾到昂船洲参加“军营开放日”,看士兵表演,尝部队小食,登海军舰艇……她说:“这个活动已经成了香港人的别样嘉年华。”

  自进驻香港以来,驻港部队每年都举行“军营开放日”,迄今已有23次开放活动,共吸引47万人次香港市民到军营参观。每次开放日入场券一票难求,不少香港市民通宵排队等候领取。

  驻港部队三军将士出现在义务植树的山岗上、无偿献血的医院里、敬老爱幼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军训的操场上……一点一滴、默默奉献,让他们深得香港民心。香港警员曹先生对记者说,“他们已经是香港社会的一员”,感觉驻军官兵与自己算半个同行,“共同肩负守卫香港和市民的职责”。

  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主办的“香港杯外交知识竞赛”,现已在香港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品牌效应”。自2007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每年参赛规模不断扩大,迄今已吸引全港300多所中小学、超过15万名学生参加。今年竞赛以“庆香港15载回归,知祖国全方位外交”为主题,参赛人数再创新高。

  这一竞赛本身就是一堂堂鲜活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很多学生在参赛后表示,长大后想成为外交官,成为对国家外交有贡献的人。

  公署副特派员李元明表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希望广大香港青少年通过参赛了解港情国情,洞悉世界风云,立足香港,志存高远,使香港同胞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薪火相传。

  爱国爱港的薪火,在一个个与祖国共享荣耀的时刻燃起。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行,让香港再次走进全球的聚光灯下。“正因为回归祖国,香港才能与其他内地城市一起协办北京奥运会的部分赛事,最直接地感受和分享作为奥运城市的荣耀与激动。”香港同胞如是说。

  内地奥运金牌运动员多次访港,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费俊龙、聂海胜等先后访港,每一次都给香港带来节日般的欢乐气氛,全体市民与有荣焉。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成为香港的城中盛事。港人精心设计的香港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香港案例馆跨越1200公里的距离,在上海落地,与祖国相连。

  上海世博会落幕后,中国馆“镇馆之宝”——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赴港展出,再次引发热潮。香港先后参加过三次世博会,为何对上海世博情有独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一语道破:“因为这一次世博在祖国举行。”

马震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