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镌刻在雪域高原的山东印记 山东援藏(上)

2011-09-01 08:07:00     作者: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援藏干部 糌粑 我省 山东 南木林县
[提要] 对口援助西藏日喀则地区,是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山东援藏在日喀则”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如今,在日喀则随便问起一位藏族群众,他们都能随口说出身边的山东援藏项目和带来的变化。

  ◆编者按

  对口援助西藏日喀则地区,是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6年前,第一批山东援藏人走进日喀则,从此,山东人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与藏族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专家、教师,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克服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给藏族同胞送去了党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带去了山东人民的深情与大爱。他们无怨无悔地履行使命,为日喀则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在藏族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山东援藏在日喀则”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7月21日,记者来到日喀则,恰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街道焕然一新,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藏汉同乐,路边店铺和藏族人家飘扬着国旗和经幡,民族风情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喜庆的日子里,记者与藏族群众交谈,他们总要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山东人!”

  这发自肺腑的声音,是对山东援藏工作的最高褒奖。199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确定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5市分别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白朗、日喀则、昂仁、聂拉木、南木林5县(市)。16年间,先后选派6批315名干部、347名技术人员和320名教师到日喀则工作,他们把异乡当故乡,尽心尽力为藏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资金援助与技术、人才援助结合起来,把生产性项目与非生产性项目结合起来,极大改善了受援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475个藏鸡蛋背后

  白朗县巴恰乡恰仓村是只有47户342人的村子。近段时间,村民格外高兴。因为他们村里第一次有了卫生室,并建起了洗澡堂。

  7月25日,记者来到村里采访,45岁的普琼说,过去他和家人都是每年秋收忙完,男女老幼到村外的年楚河洗澡,很多人基本上一年就洗那么一次。第六批援藏干部来到后,决定为村里修建一座洗澡堂。经过公开招标,不到半年时间,澡堂就建好了。普琼拉着记者来到村后,让记者看看这座刚刚建好的澡堂——那是一座4间平顶的水泥房子,房顶是4个太阳能热水器,每次可供8人同时洗澡。普琼和几个村民还特意去体验了一番,“热乎乎的水喷洒下来,比在年楚河洗澡舒服多了。”

  澡堂紧挨着村委会大院。在村委会办公室的一张床上,记者看到一个大筐子和一只水桶里盛满了鸡蛋。村委会里还收鸡蛋?普琼笑着摆摆手告诉记者,这些鸡蛋是准备送给山东援藏干部的。原来,为了感谢山东援藏干部多年来给村里修建的大棚、铺好的道路,尤其是第六批援藏干部到来后,给村里新建了卫生室和澡堂,大伙决定为他们送去自家养的鸡蛋,原则上每户10个。普琼说:“我是党员,应该起个带头作用,我就拿了11个。”其他4名党员也多拿一个鸡蛋表示感谢。很快,475个鸡蛋放到了村委会办公室。8月27日,普琼和另外两名村民代表,把鸡蛋送到了援藏工作组住处。475个藏鸡蛋背后,是藏族同胞对我省援藏人员的深情厚谊。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16年来山东援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1995年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以来,我省共实施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项目800多个,援助资金、物资16.76亿元。其中,60%以上的援藏资金集中投向了农牧区和农牧民,先后重点实施了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新农村建设、偏远地区太阳能照明、农牧区饮水安全、白内障复明、大骨节病村迁建、卫生院(室)扩建、农机具购置等民生项目;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农牧区学校29所,希望中小学36处,完成了地区医院等公益项目建设,缓解了上学难、看病难。大批民生项目的援建,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让农牧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糌粑的华丽转身

  糌粑是藏族群众的主食,但日喀则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手工作坊加工。49岁的罗布丹增12年前靠4台水磨,建起了白朗县第一家糌粑加工厂。

  为推动白朗县糌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第六批援藏干部帮罗布丹增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包装,重点突出高原绿色,确定了进大城市、大超市的销售新路子。还帮他从山东引进了真空包装机,把糌粑的保质期由4个月提高到一年。如今,罗布丹增的糌粑不仅在日喀则畅销,在拉萨开设的专卖店糌粑也供不应求。罗布丹增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向记者透露:“按照现在的产销状况,今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多万元不成问题,将比去年整整翻一番。”

  糌粑的华丽转身,是我省培植日喀则财源、助推其经济发展的缩影。16年来,我省在日喀则投资近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30多个。投资1300余万元的地区建材市场,实现了日喀则地区大型建材市场零的突破,年创利税数百万元;投资1300余万元改扩建聂拉木藏药厂,成为西藏第一家获得GMP药检认证的藏药生产企业;培育了白朗蔬菜、昂仁桑桑酥油、艾玛土豆等优势品牌产品,带动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如今,当年我省援建的日喀则地区水泥厂、民族手工业综合加工厂等企业已成为当地的财税支柱。

  从日喀则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将援藏项目建到群众心中。据省援藏办主任顾焕斌介绍,我省援藏先后投资近2亿元,兴建了日喀则山东路、青岛路、珠峰会展中心、日喀则滨河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如今,道路变宽了,城市漂亮了,日喀则的城镇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由我省援建的地区公安中心、城区和边境监控系统、地区法院和检察院三级网络等维稳项目,为日喀则地区的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场之手”绿荒滩

  “在这里工作,很大阻力来自鲁藏两地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创新思路,援藏工作很容易走进死胡同。”第六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县委书记秦维强对记者说。

  南木林县内有大片荒滩,只能生长沙棘等杂草,而作为牧区的南木林牧草又非常缺。去年开始,山东第六批援藏干部决定采取市场方式运作,以援藏资金为杠杆,引进公司统一开发经营管理。

  项目区位于南木林县艾玛乡境内雅江北岸平沙地带,规划开发面积8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1.59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牧草种植、畜牧养殖、特色加工、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区。7月25日,记者在南木林县综合性开发区发现,生产道路网已形成,道路两侧新栽的藏柳和杨树郁郁葱葱,迎风摇曳;远处二三十辆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只有走出开发区才意识到,这里去年还和远处一样,曾是一片沙棘丛生的荒滩。

  47岁的张茂腾祖籍山东,父母是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藏的第一批“老西藏”。看到了荒滩整治的商机,他的企业参与了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的生态综合整治,每天有20多辆挖土机在施工,一两个月后绿油油的牧草就能长出来。“援藏干部的思路和干劲给了我很大信心,虽然这个工程会有风险,但有援藏干部在,我心里踏实多了。”张茂腾说。

  山东援藏项目在不断增加,援藏领域在不断拓展,援藏方式在不断创新。援藏干部把西藏的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同山东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援藏,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援藏新路子。

  7月6日,一期总投资2.49亿元的10兆瓦力诺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并网发电,年实现发电量2023万千瓦时,可满足日喀则10万余户农牧民家庭全年的生活用电。同时,这一项目将为力诺集团布局西北市场打下基础,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多赢。和力诺一样,在政府推动下,围绕日喀则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生态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山东数百家大企业、大集团先后到日喀则进行项目建设考察和投资洽谈,共落实涉及地矿勘探、藏医藏药、民族手工业、畜牧产品等领域合作项目75个,总投资13.78亿元。

  如今,在日喀则随便问起一位藏族群众,他们都能随口说出身边的山东援藏项目和带来的变化。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说:“如果没有山东的对口支援,就没有日喀则今天的繁荣兴旺和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山东的大力支持,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就不会这么快,群众的生活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

王云峰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