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2012-10-23 14:19:00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机关上的同志说,10年前,八成职工靠赁房,10年后,八成职工有了自己的房;10年前,满城多是小平房,10年后,到处都是高楼房;10年前,要想住楼不容易,10年后,要想住平房实在难;10年前,一说住房就叹气,10年后,一提住楼心欢喜。

  □ 本报记者 宋庆祥

  住房的变迁,是我近十年来生活中最大的变化。
  我在报社聊城记者站工作。10年前,我在聊城街面上赁了两间小平房,30多平方米,一家老少5口挤在里面。放上两张大床和做饭的家什,所剩空间无几。特别是来了客人,摆上个饭桌,连个掉腚的地方都没有。我老家在农村,农村的同学、朋友、亲戚到城里来办事,当天走不了,常常需要借宿。我准备了一领席子,晚上就铺在当门里睡觉。
  最难过的是冬天,自来水管在院子里,夜晚冻结实了,水流不出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几张报纸和破纸箱,去烧水龙头,把冰烧化后,取水做饭。洗菜刷碗在院子里,一沾水寒风一吹,每年冬天老伴都冻手,手上裂得大口子套小口子,经常拿胶布粘。夏天也不好过,蚊虫乱飞,咬得浑身起疙瘩。下雨天,去上班要走一段泥路,要把自行车扛400多米,才能到水泥路。
  记者站的住房归市委机关统一安排,排号的人很多。为解决住房的事,我没少找行管科的同志。管房子的人说:“咱单位500多口人,300多户没有房子的,你自己想办法吧。”
  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多钟,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市委办公室的同志,他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可找到你了。”原来,那几天中央领导同志到聊城调研,我完成报道任务后就回家休息了。不料想,省里领导同志临时决定再增加一篇特写,电话打到聊城时,搞服务的人都已经解散了。我家里没有电话,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哪里赁的房子,办公室的同志打听了半夜才找到我。市委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说:“要想办法给他解决住房”。
  2004年,在领导的关照下,机关分给了我一套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加一个厨房。这是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盖的四层小楼,我住在三层,据说这是市委盖的第一座“小洋楼”,其他全是小平房,机关干部都对此十分羡慕。我欢天喜地的搬进了“小洋楼”,有生以来第一次住上了楼,激动得一晚没有睡好觉。
  住上“小洋楼”,免除了我很多痛苦:不用再起早烧水管了,下雨不用扛自行车了,来客人也不再拥挤了。
  后来,机关进行家属院改造,把平房分期分批扒掉,全部盖起了楼房。同时进行了房改,按照机关的规定,我被调换到新楼房,120平方米,六楼。2006年我搬了进去,一看半个城,爽极了,恍若幻觉中!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能住上这么大这么亮的楼房。
  机关上的同志说,10年前,八成职工靠赁房,10年后,八成职工有了自己的房;10年前,满城多是小平房,10年后,到处都是高楼房;10年前,要想住楼不容易,10年后,要想住平房实在难;10年前,一说住房就叹气,10年后,一提住楼心欢喜。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