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全力打造现代化幸福之城

2012-10-23 14:46:00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一声“转型跨越”的响亮号角,一条“产业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一幅“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宏伟蓝图,描绘着这座城市的灿烂未来。在山东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潮中,威海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到“新的起点”上?

  △港口物流
  △城市远眺
  △国际帆船赛
  △国际铁人三项赛
  △快乐童年
  △幸福威海人

  2012年,在威海的发展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声“转型跨越”的响亮号角,一条“产业强市”的科学发展之路,一幅“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宏伟蓝图,描绘着这座城市的灿烂未来。在山东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大潮中,威海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到“新的起点”上?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述涛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回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
  □本报记者 任松高 彭 辉  
  本报通讯员 毕晟磊 车田民
    科学布局,谋划发展新蓝图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区域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从威海的情况看,三市四区的可融性强,地域相接、产业相联,各市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由“错位竞争”到“合作共赢”的转变,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
  “科学布局”,就需要告别“跛脚”发展,发力破解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以更具包容性的从容嬗变。基于这一认识,威海提出“加快中心崛起,强化两轴支撑,推进环海发展,完善一体化布局”,制定出未来五年城市的发展路径。目前,威海按照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状况,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建设框架已基本确立。
  中心崛起,就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威海坚持以现代城市理念谋划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序扩张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强人口吸纳、要素集聚和产业支撑能力,尽快打造成为与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地位相符的骨干城市。
  两轴支撑,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东西拓展、向南延伸为两轴,集中培育两条产业隆起带。东西拓展一轴,东至成山头,西至烟威边界,共同打造高端产业隆起带。向南延伸一轴,经工业新区、文登市区延伸至威海南海,打造先进制造业隆起带。这两轴积聚了全市相对先进的生产要素,是威海强势崛起的希望。为此,威海不断加强城乡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合,使之尽快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环海发展,就是沿千公里海岸线,将中心市区、三市城区、沿海城镇串连成线,形成组团发展的城镇群。眼下,威海坚持整体开发、分步推进,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城区作为环海城镇群建设的重要节点,荣成市区与石岛、成山区域南北对接发展,文登市区与南海、工业新区南北对接发展,乳山市区与银滩相向发展,尽快建设成为三个规模化的城市组团。
  有着“最适合人类居住”之称的威海,为了呵护好这片好山好水,在项目引进和招商工作中不再分散进行,而是举全市之力集约办园区,增强经济发展功能,深度激发创业活力,使之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产业升级的示范区。其中,工业新区突出工业特色,强化招商引资,尽快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势板块;南海新区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引进发展高端项目,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加快南海新区与石岛管理区、乳山银滩的协调联动发展,共同构建全省重点发展的海洋经济新区。各级各类开发区也正在集约集聚发展,努力打造成为有主导产业、有创新能力、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
    产业强市,再造发展新优势
  “尽管我市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但财税等反映区域综合实力的指标总量不大、增速仍然偏低;尽管我们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企业培育上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对区域发展拉动力强的大项目仍然很少,对财税增长贡献大的企业仍然不多……”今年的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不仅客观地总结了全市前五年的发展成就,更深刻地指出了当前威海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憾。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惠认为,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依靠科学发展谋划威海未来新篇章。为此,威海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产业强市,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新突破”,也由此激发起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务实奋进、转型跨越的发展热情。
  如今在威海,一批传统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的引领,不断书写着新的“工业传奇”。威高集团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科研,建立起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目前已拥有300多种自主创新产品,高科技产品达到80%以上,其中有100多种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华东数控与德国合资建设的华东重工项目主营超重型精密数控机床,可解决国内大型核电、风电、矿山机械等领域大型部件加工难题,被列入山东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一批高新大项目也纷纷落户威海,“拥有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环保低碳节能”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年底即可投产的汉邦生物项目,是一家从事生物环保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拥有4项发明专利、30余项先进工艺,专业技术位居世界一流。今年初,威海集中签下的12个项目,单体投资均过亿元,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后可新增收入72亿元。
  在这场比速度、比质量、比效益的经济大战中,政府与企业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皆大欢喜的双赢,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抱拳之力。在今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威海亮出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尚方宝剑”——“把群众和企业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和企业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和企业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建立健全干部考核问效、奖惩兑现机制。与此同时,全市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展开,“转作风、重规范、提效能”成为全市机关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自觉行为。
  今后五年,威海将加快培育更具特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2:43.5,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突破1万亿元,实现五年翻番的目标。经济的发展,必将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民生为重, 展现幸福新魅力
  在威海环翠楼街道办事处东北村社区的服务中心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和谐的场景:社区的义工们教孩子们画画和制作手工艺品。义工孙永春由衷地感叹:“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我感到特别幸福,所以我想把这种幸福通过孩子传递给更多的人。”
  “作为这个城市的居民,首先对这个城市有归属感,有一种自豪感,同时,这个城市能够提供给大家所需要的生活和发展的一切条件。”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的一番话,诠释了打造现代化幸福威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威海有着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美誉度高的特质。而在今年省发改委、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全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中,威海位列全省17地市首位,30项指标指数中,威海有20项跻身全省前五名,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等5项指标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
  一组数据显示出威海日益攀升的幸福指数:2011年,威海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万元、1.2万元,均超出了全面小康的标准;城镇职工部分大病的报销比例达到100%;孤残儿童、城镇“三无”老人全部实现财政供养;截至2012年,威海市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大院2400多个,各文化大院都配备了1至2名具有文化特长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到2011年底,威海城镇化率已达到58.5%。
  这每一项惠民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威海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财政收入的更多部分要用于民生的建设和民生的发展,构建起普惠型公共财政体系。2011年,威海财政的民生投入占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8.3%,十一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29%。
  不仅如此,威海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市环保部门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其中12个涉及“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被否决。对符合科学发展导向、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项目,则全部纳入“绿色通道”快速予以审批。未来五年,威海还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建成国家生态市,进一步叫响“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
  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观,也让威海有了更多的收获。前不久,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2012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威海不仅在“2012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三,而且还荣获了“十佳诚信政府”、“最具幸福感城市”、“十佳品牌城市”、“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等多个奖项。威海市下辖的荣成、文登、乳山,携手进入“2012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县级市)”。
  正如孙述涛所言——未来的幸福威海是一个区域生活品质高,城市文明程度高,社会管理水平高,生活环境质量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比较强的现代化城市——这个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美丽城市,正在加快领跑全省城乡百姓的幸福指数,一幅崭新的现代化幸福威海的美丽画卷也将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